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南寧12月26日電 (伍遷)12月25日,從餐桌上的變化看社會生活的發展與進步研討會在南寧舉行。本次活動由廣西散文創作委員會、廣西散文學會主辦,南寧文學院、南寧市作協承辦,以本土特色美食文化、扶貧特色食材等為主題切入點,鼓勵廣西作家特別是散文作家,挖掘整理創作本土美食文化題材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助力扶貧、體現文化自信,還可以引導廣西的散文創作逐漸形成較為集中的創作方向,有屬於廣西散文創作自己的文學面貌。
《散文百家》主編
高玉昆,《作家文摘》編輯部主任王曉君,廣西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牙韓彰,
廣西作家協會原副主席
潘大林,
廣西散文創作委員會主任、南寧市作協主席、南寧文學院院長丘曉蘭,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會長、
廣西散文委員會副主任黃鵬和
美食專家
梁海寧、劉啟全、
歐式林等
出席研討會。與會作家
、美食專家、大廚和食品加工企業代表及扶貧一線工作人員紛紛表示
:桂菜歷史悠久,如何做出更多色香味俱全菜品,並進行推廣進而進入全國各地市場,這是廣西廚師、美食家、文學家和食品行業企業家面臨的新挑戰。
首屆國家金廚獎獲得者梁海寧表示:廣西有紫蘇、薄荷、楓葉、香茅、艾葉、檸檬葉、山黃皮等三十餘種大量綠色香料,已廣泛應用於日常餐飲。
更具特色的是,各種綠色香料於餐飲的應用是與人體健康、節氣、實用考慮、地方風俗等結合起來的,至少在廣西民間,是已經形成了一種飲食的傳統。如武鳴等壯族聚居地於清明前後必製作食用的五色糯米飯,南寧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灰水粽,還有橫縣魚生標配的各種香料植物和艾草、白頭翁等香料植物生發的三四月間常見的艾葉餈等,都充分說明了廣西飲食中一種不應忽略的傳統與特色。
美食研究專家歐式林認為,作為美食研究者,需要有歷史的眼光,更開闊的視野,更全局的觀念。把握這條變化的線索,也許能夠摸索出廣西作為文化嶺南的門戶,作為嶺南飲食通往中原地區的過渡地帶,飲食生活逐漸演變發展的規律。通過這樣的研究與實踐,不斷強化桂菜特色,推廣屬於我們自己的桂菜理念。
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展現扶貧產品成果取得更好社會效益,南寧市作協積極發揮作家的創作特長,成立了食文化研究會專委會。借近年來國內外關於美食的寫作和出版活動方興未艾,飲食題材散文業已成為讀者喜聞樂見的文本形式的東風,以利用種養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為抓手,組織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倡導節約,不斷創新性開展工作。
當天,南寧文學院和南寧市作家協會聯合發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倡議書,以實際行動爭做愛糧節糧的倡導者,
爭做愛糧節糧的示範者,
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
爭做愛糧節糧的宣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