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建築文化交流使者:憶著名建築家羅小未

2020-12-19 政協頭條

【編者按】

羅小未先生熱愛生活,注重個人修養,永遠給人氣質高雅的印象。她強調,廣泛的興趣和良好的修養是成為這個領域教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她從小就愛好廣泛,曾學過芭蕾,當過羽毛球隊隊員,早年還曾被國立音專聲樂系錄取。藝術與競技使她自幼培養了對事物的鑑賞力、對生活的情趣和對事業不懈追求的心理素質。如今,先生已去,我們再也回不到她的身邊了。但她給予我們的教誨,會永遠陪伴著我們。

6月8日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吃著早餐,掃一眼手機裡的微信。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把我怔住了——羅小未先生,我敬愛的導師,於早晨6時30分離世了。先生享年95歲,雖說是很高壽了,可我還是難以置信,因為在大家眼裡,她一直是神清氣爽,談笑風生……

羅小未先生,有著一長串身份目錄:民盟組織的活躍人物,曾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民盟同濟大學主委等職;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曾有廣泛的社會兼職,如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一屆理事、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等;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和全國的「三八紅旗手」;在建築行業中的地位更是突出,曾任中國建築學會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建築學會第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長,上海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時代建築》雜誌主編等,1998年,她還被美國建築師學會授以榮譽資深會員稱號。

要真正了解羅先生,還要回歸她的本色之中:她在建築教育領域辛勤耕耘了60餘年,是我國著名的建築歷史理論家,成就卓著的建築教育家。我是羅先生的學生,曾跟隨她學習、教學與研究20多年,自然對先生廣博的學識、學術有諸多體會,對她教學的熱情、嚴謹的治學以及教書育人的突出成就,感受深切。

羅先生是將西方現當代建築思想與成就傳入中國的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她的西方建築史教學事業始於她曾就讀的聖約翰大學建築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作為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室的創始人和核心人物,她與同事一起為該課程展開了長期的教學建設和研究工作。「文革」前,她就已主持編寫了西方建築歷史的相關教材近10種,影響遍及全國多個相關院校。長期的積累和改革開放後不斷開拓的對外交流,使她自20世紀80年代起教學與學術成果不斷,其中最突出的是,她組織編寫的全國建築院校統編教材《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以及《外國建築歷史圖說》,一直是全國300餘所建築院校共同認定的歷史教材。

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歷史教學的實質問題:建築史是什麼?如何教?當時,面對「建築史是社會發展史的註解」等觀點,羅先生曾深陷困惑,也充滿疑慮。但她心裡總是堅持這樣一個認識:建築史應該解說成一部人類的建築文化史。於是,她逐漸形成了「5W+H」的教學思想,即歷史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梳理建造活動的「what,when,where,who,why and how」。然而,這在當時是非常不易的。

改革開放後,羅先生迎來了她教學與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她經常出國考察,興奮地尋找著她講解過幾十年的眾多西方著名城市與建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不止一次提到第一次走進巴黎歌劇院的感受:「就像見到了老朋友!」她更是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展開國際交流,因為她強烈地意識到,了解世界建築的發展動向和先進經驗,是我國重啟建築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關鍵。因此,在20世紀80至90年代,羅先生先後到歐美多座城市和10多所著名學府訪問、講學和學習,並採訪了數十位西方著名建築師,憑藉一手資料和引領性的研究,她將西方現代建築的成就以及當代建築的各種思潮和流派加以梳理引介,為國內建構了世界建築發展和演變的整體圖景,不僅對國內建築教育,更對推動國內建築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實上,羅先生的國際交流並非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而是扮演了東西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在國外知名學府訪問期間,她以中國傳統建築、古典園林以及中國空間思想等系列講座,為中國建築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羅先生立足的是世界主義視野,她是國內建築界最早提出外國建築史的研究必須打破「西方中心論」的學者之一。她很早就把目光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伊斯蘭建築等。

面對西方建築界流派紛呈、理論多元的態勢,如何在高層次的建築人才培養中形成當代建築文化的多維視野和批評意識,是羅先生不斷思考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羅先生集聚其周圍年輕學者的力量,主持建設了研究生課程「近現代西方建築歷史與理論」,極大地活躍了建築理論舞臺,也使建築教學的國際化水平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羅先生對建築理論的作用早有認識,她始終努力堅持對建築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態度。面對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建築界經歷一邊倒地批判西方學蘇聯、繼而又批判蘇聯,再到設計革命,羅先生總是堅持不能「把小孩同洗澡水一起倒掉」;改革開放後,面對西方建築文化的衝擊,羅先生又保持了理性的批判態度。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她就對上海某些建築追求國外全玻璃幕牆的「現代化氣息」保持謹慎,提出「決策前必須知道全玻璃幕牆的利和弊」;在高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之初,羅先生又對高層建築包含的城市問題和建造技術及節能、造價問題展開學習討論,力圖推動建築發展的理性思考。她強調,對西方的學習一定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認為「無法分析批判也就難以借鑑」,雖然她稱建築理論教學與研究「只是在做大家的思想、業務上的「後勤工作」,但在國內建築界已呈現紛繁複雜景象的今天,羅先生樸素的說法依然是極其意味深長的。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的上海歷史建築遺產保護工作進程中,羅先生也留下了獨特的影響和貢獻:她主編、參編的《上海建築指南》《上海弄堂》《上海新天地》以及《上海老虹口區北部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都是研究上海近代建築與城市的珍貴成果。她直接參與了幾乎所有關於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立法保護與建築再生的實踐指導工作。受人關注的外灘3號、9號和18號的修復改造,「新天地」和「外灘源」的保護改造項目,羅先生都是直接參與的專家顧問。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和建築學前輩,羅先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桃李滿天下,她已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當年的學生中,不少如今已是教育、學術和管理領域的骨幹:有中科院院士鄭時齡教授、常青教授,曾對城市與建築遺產保護管理有重要推進、現為同濟大學副校長的伍江教授,主持《時代建築》雜誌與同濟大學出版社工作的支文軍社長等。羅先生對學生的培養可謂盡心而有遠見,她不僅用嚴謹的學風和學術的敏銳影響著學生,更是很早就把剛剛任教甚至還在學習階段的博士研究生納入她的教學建設與學術發展中,並在國際交流中積極地將後輩引薦給著名學者與教授。因此,在她退休多年以後,她的教學與學術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展,並繼續產生著廣泛的影響。

羅先生帶給學生的影響不僅限於學術與教學。她熱愛生活,注重個人修養,永遠給人氣質高雅的印象。羅先生常說,建築藝術是與其他藝術相通的,不懂得生活的豐富又如何成為好的建築師?她強調廣泛的興趣和良好的修養是成為這個領域教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而羅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具備多重素質的前輩。她從小就愛好廣泛,曾學過芭蕾,當過羽毛球隊隊員,早年還曾被國立音專聲樂系錄取。藝術與競技使她自幼培養了對事物的鑑賞力、對生活的情趣和對事業不懈追求的心理素質。

如今,先生已去,我們再也回不到她的身邊了。但她給予我們的教誨,會永遠陪伴著我們。

相關焦點

  • 著名建築家、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羅小未逝世,享年95歲
    羅小未在國內建築教育領域多有創舉羅小未的建築教育生涯始於母校聖約翰大學建築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她成為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室的創始人與核心人物,並長期任教於該校。如今,她的多位學生已成為教育、學術和管理領域的骨幹,其中還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常青。
  • 【光明日報】中外建築文化交流的使者 ——追記同濟大學建築學家羅...
    首開《外國近現代建築史》等課程,主持編著近10種相關教材羅小未1948年自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51年起在聖約翰大學執教,講授外國建築史。1952年院系調整後,羅小未成為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室的創始人,此後她孜孜不倦地專注於建築歷史與理論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數十年來從未間斷。
  • 著名建築家、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羅小未去世,享年95歲
    年輕時的羅小未先生羅小未先生長期從事西方建築史教學工作,是我國著名的建築歷史理論家和建築教育家,一直致力於建築歷史、建築理論、建築評論以及近代建築遺產保護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西方現代建築史以及後現代建築思潮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印度人創立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紀初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16世紀時寫法已與現在的寫法基本一致。
  • 張寶通:將CCBD打造成東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中心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周、秦、漢、唐代表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外國友人講,不到西安就等於沒有中國。歷史上漢唐長安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今天西安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繼續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 多元文化繪就魅力澳門 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
    漫步於澳門,藍白相間的路牌,黑白交融的碎石路,美麗的教堂、廟宇依次展現,小巷盡頭傳出粵劇的旋律,飄出粵菜的濃香,令人仿佛進入了不同文化的「時空長廊」,感受到別樣的魅力。  「澳門是一個充滿了東西方元素碰撞、融合的城市,有些文化甚至比傳統更傳統,比當代更當代。」
  • 澳門文化叢書:從海洋文化看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
    中國網7月9日訊 今天上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澳門文化叢書》發布暨「從海洋文化看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座談會在京舉行。《澳門文化叢書》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特別策劃和資助的學術出版項目。從成立伊始,文化局就全力支持與澳門或中外文化交流相關的學術研究,設立學術獎勵金制度,廣邀中外學者參與,鼓勵人文科學領域關於澳門及澳門與東西方交流的有學術價值和獨到見解的研究課題。
  • 「中外文化小使者」走進奧地利駐華大使館,國際交流傳承絲路友誼
    億歐1月22日消息,近日,「2020絲路新語·中外文化小使者巡禮」活動在京啟動。來自全國近40名優秀學生代表走進奧地利駐華大使館,進行文化參訪和交流,在豐富的活動體驗中感受世界歌劇中心的璀璨魅力。本次活動現場,奧地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副參贊Nina Dillenz (霓娜)女士歡迎中國文化小使者到訪並致歡迎辭,並向中國文化小使者團講解了奧地利的歷史、文化、景觀等特色人文風情。隨後,風採表演中學生們通過繪畫、書法、攝影等個人創作作品,以及舞蹈、武術或英語等個人才藝,展示出中國當代青少年卓越的風採。
  • 廈門騎樓——東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印記
    廈門騎樓——東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印記9) "← →"翻頁 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中,閩南騎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
  • 著名女建築師羅小未迎來90歲生辰
    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的羅小未,長期在同濟大學建築系從事西方建築史的教學工作,是眾國著名的建築歷史理論家和建築教育家。在60多年的事業生涯中,她一直致力於建築歷史、建築理論、建築評論以及近代建築遺產保護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在西方現代建築史以及後現代建築思潮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在國內建築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上海近代建築的「保護女神」羅小未因病逝世
    「深切緬懷永遠優雅的羅先生!」「我想重溫《外國建築史》!」6月8日,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羅小未先生因病逝世,同濟大學師生紛紛在朋友圈寄託哀思。圖說:羅小未先生1982年在北京講學 校方供圖(下同)有人這樣評價「她是上海近代建築的『保護女神』。」「城市要有個性,城區也要有自己的個性。
  • 《建築家:安藤忠雄》細述偉大建築家平凡人生
    《建築家: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著 龍國英譯 臺灣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歷經拳擊手、自學走向建築家之路。但並不是事事如願,人生很多經歷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從剩餘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現在,他不只是為建築而生,更致力於環保理念的宣揚、透過種樹與環境改造,倡導永續共生的概念。出生在大阪老街的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哥哥,但他因為從小就過繼給外婆家,所以是跟著阿嬤長大的孩子。
  • 日本著名建築家聯名反對東京奧運主體育場方案
    新華社東京10月15日體育專電(記者楊汀)由槇文彥、伊東豐雄、隈研吾等日本著名建築家發起、由日本建築家協會主辦的關於擴建東京代代木國立競技場(奧運會主體育場)的研討會日前在東京舉行,會上多名建築界業內人士批評了英國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設計的現行方案,並聯名向東京都等遞交要求修改方案的請願書
  • 被印在日本明信片上的中國古塔:被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例
    我國被很多國家稱為「基建狂魔」,而我國的建築技術不止是現在出色,在古代時就已經有很多了不起的建築了。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被印在日本明信片上的中國古塔:被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例。被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例。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華塔的建築年代學者仍存不同見解。一種意見是唐塔中沒有華塔,應是金代重修廟宇時所建。
  • 華裔建築家貝聿銘父子的「香港情結」
    建築家和藝術家的深厚友誼在貝禮中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熱愛藝術,和眾多藝術家保持著長期、密切的友誼。趙無極、張大千、紐曼、杜布菲……這些在東西方如雷貫耳的藝術大家是貝聿銘夫婦位於紐約薩頓廣場11號的家中的常客。
  • 「歐亞草原考古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紀要
    2019年12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與民族考古工作坊」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鵬老師進行了第八期活動:「歐亞草原考古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講座於晚19:00在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1304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懷穎老師、黃益飛老師及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師生參與了討論與交流。
  • 兩岸"圍棋小使者"交流團團員招募
    2015寒假海峽兩岸圍棋小使者交流團團員招募  2015年2月1 日-2月8 日(寒假期間)  聯合主辦:臺灣棋品文創、北京龍脈棋跡文化傳播  協辦單位:臺灣圍棋教育推廣協會、因材施教圍棋教育機構、臺灣棋院文化基金會、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中華棋院  今年寒假我們將帶領孩子們走訪美麗的臺灣寶島
  • 王健林:萬達城成為"一帶一路"投資與文化雙重交流使者
    ,使萬達城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新的、投資與文化雙重交流的使者。旅遊從業者多數是中、小、微型企業或者個人,旅遊收入超過三分之二直接分配到個人手上,直接富民。像製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一般要經過二次、三次才能分配到個人。
  • 中外學子南京「櫻花季」體驗東西方文化「碰撞」
    中外學子南京「櫻花季」體驗東西方文化「碰撞」 2019-03-26周祝營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6日電 (徐珊珊)品嘗緬甸的薑黃飯,在櫻花樹下與留學生們載歌載舞……26日,記者從南京林業大學獲悉,在該校舉行的生態文化節上,留學生著各國傳統服飾展「異域風情」,各學院學生現場彈古琴,上演唯美「漢服秀」,創作書法、剪紙作品等,感受東西方的文化「碰撞」。
  • 研學微課堂之「青島建築藝術與東西方文化對話」
    線上研學 本期的研學課主要圍繞「青島建築藝術與東西方文化對話」專題展展開,通過青島的一座座地標式建築,向公眾呈現這座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一面,在此聆聽城市百年建設脈絡,感知城市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