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網上看了西影廠1991年拍攝的影片《決戰之後》,講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獲的一批國民黨高級戰犯,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這個特殊的環境裡,從強制改造到自覺改造的故事。影片通過監獄飯廳內派系爭鬥、煤堆旁痛打日本戰犯、重新討論徐州大戰、眾人圍堵殺豬、討論學習《矛盾論》、參加生產勞動等一系列場面,著力刻畫了以杜聿明為首的戰犯們,從昔日「黨國棟梁」淪落為階下囚後,從最初的消極對抗,到思想上徹底放下武器,投降真理,脫胎換骨,走向新生的複雜過程,重現了一場戰爭之外的戰爭。
虛化改造過程,重在揭示心態。片中戰犯眾多,有擁兵一方的司令,有舉足輕重的軍政要員,還有罪惡深重的特務,為非作歹的封建軍閥等,卻雜而不亂,人各有貌,。影片一方面刻畫他們身陷囹圄的失落、不服、不滿,從麻木、無望與沮喪中復甦過程;另一方面又注重刻畫他們的喜怒哀樂,賦予個性化言行,顯現出個性形態。影片一開始,杜聿明一身重刑具,差點跌倒,一名解放軍戰士扶他,粗暴推開,傲然上了吉普車,冷峻自尊;他患病不醫、折磨自己,所長安排治療,默默疑懼;獄中「弟兄們」爭鬥,冷吐「獻醜」二字,憤恨國民黨爾虞我詐的派系之爭和對張狂無聊的蔑視,體現出理智冷靜、沉默持重的氣質。
從所長提及「崑崙關戰役」,思想震顫,靈魂蠕動,成見慢慢轉變;從弟兄們「怒打日本戰犯」大獲全勝,滿意叫好,韓戰爆發,分析美軍戰術呆板,只要指揮得當,可以戰勝美軍,顯現民族自尊心,再到後來的被赦、人民大會堂的接見,疑團頓逝,有層次、有變化地突出了杜聿明內向性格、儒將氣度。黃維則相反,個性剛烈、狂放不羈,他拒絕剃鬚,聲稱「絕不向自己的敵人投降」,有本事各退30裡,擺開陣勢重打一次,強硬好鬥,死不服輸;搞「永動機」發明為由,消極對抗,一味愚忠;但政府的關懷,也在震動著他的心,當妻告知國民黨對他們母子不公時,又氣又愧,憤恨老蔣薄情寡義。還有邱行湘的直爽剽悍,文強的古怪莫測,張淦的陰陽怪氣,王耀武的喜好表現,徐遠舉的兇狠殘忍,康澤的老練持重等個性,都給人留下較深印象。
現實與歷史結合巧妙,注重細節。影片多次以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運用閃回鏡頭,切換時空結構。管教所長提問杜聿明應補充崑崙關戰役材料、歷史缺少哪一部分也不完整時,杜聿明那驚呆的眼神,若有所思的表情,緩慢走下樓的腳步,與那硝煙滾滾的戰場,國軍士兵組成的「人墳」,安葬李世魁將軍,祭奠的鳴槍聲、高舉大刀的敢死隊員、硝煙中盤旋飛舞的和平鴿,以及戰犯們操練行進、奔跑的重複鏡頭,構成了現實與歷史的對比與反差,一個是當年在抗戰疆場上一派雄姿的杜聿明,一個是在現實的監獄中被改造的杜聿明,沉重的畫面生動、感人,反襯出杜聿明等人內心苦悶和對自由的嚮往。
影片既不諱言戰犯們的罪行,也不迴避杜聿明、邱行湘等在反擊外來侵略中,為國家為民族所作的歷史貢獻。從新舊歷史的交叉點入手,通過一系列耐人尋味的諸如「算命」、「洗澡」、「打飯」、「沙盤會戰」、「讀毛著」、「韓戰爆發」激起千層波浪、對徐遠舉悼詞的慎重等細節,此外,在果園勞動時的所悟,杜聿明參觀第一汽車製造廠情不自禁地開動「解放」牌汽車等,都很恰當地揭示了他們的心理及思想的轉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多次出現的腳步聲,用不同的角度,表現沉重的腳步,蹣跚的腳步,緩慢的腳步,整齊的腳步,有力的腳步,預示著戰犯們從被動改造到自覺改造,從囚犯、獲赦到公民的過程。
色調冷暖處理,手法隱喻象徵。功德林監獄封閉型的空間和戰犯閉鎖的心理構成了影片的冷色調。厚重的高牆,陰冷的心理、灰暗的囚室、黑色的囚衣,使昔日趾高氣揚的國民黨將領開始了一種閉鎖式的生活。從一扇扇打開的牢門中,映照出他們各自頑固、沮喪、失落和絕望的心態、情緒。杜聿明有病不醫、鄭庭笈籤字離婚、劉鎮湘絕食抗議、黃維拒絕剃鬚、張淦研究「易經」,或尋死覓活、或陰陽怪氣、或冷嘲熱諷、或相互爭鬥,醜態百出。不斷重現的開會、討論、生活場面,敘說著戰犯們一步步的醒悟與自新。
新中國經濟的發展,解放牌汽車、武漢長江大橋等開放性空間帶來了影片的暖色調。十年後,第一批獲赦戰犯從功德林封閉型的囚犯生活走向開放型的公民生活。不久第二批、第三批戰犯相繼獲赦。人民的公敵終於變成人民的一員。在金黃色的人民大會堂,杜聿明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從單一的冷色到豐富多彩的暖色和金黃色,這是影片運用色彩的過程,也是國民黨戰犯從人民的敵人變成人民的過程。
打敗一個人很容易,而要使他徹底屈服卻並非易事。戰勝其人心,遠比消滅其肉體困難得多。這些國民黨高級將領絕非等閒之輩,他們各自都有其頑固的立場和信仰。然而,他們一旦被博大的情懷和強大的政策感召,戰勝了自我而醒悟,共產黨人改造世界的歷史功勳便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人去感受、去領悟、去思考共產黨人這一歷史功績,也許是影片的主題思想吧。影片以李所長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體現了高度的原則性和濃厚的人情味,既鬥爭又疏導、既嚴責又關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抒寫了一曲靈魂拯救的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