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無論是在靈長類動物家族中,還是在哺乳動物大家庭裡,都是個「異類」,智力、心智先拋到一邊,光是沒有濃密的體毛這一點,就能稱得上個例。想要解釋人類為何是「裸猿」的研究者不在少數,上世紀60年代英國海洋生物學家阿里斯特·哈代提出的「水猿說」就是其中一個,如今水猿說怎麼很少有人問津了呢?
阿里斯特·哈代並不是古人類學家,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生物,在他的專業領域頗有建樹,這可能也是他提出「水猿說」的基礎。退休後的哈代,開始對宗教學和人類學產生興趣,並最終在1960年,正式提出「水生猿假說」,但他最早產生人類祖先水生的想法,可以追溯到30年代,那時候,包括哈代在內的一些研究者,關注到了人類與大部分哺乳動物在體毛、皮下脂肪、嗅覺上的差異,有了人類祖先經歷過水生的想法。
在1960年哈代公開發表的文章中,他明確提出大約800萬年前後,由於地殼變化,非洲東部和北部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在海水及海岸邊生活,以沿海淺水區裡的魚類、貝殼、海膽等為食,這些海猿最終演化成了人類。
按照哈代的說法,海洋動物和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第一,人類和海豚、鯨等海洋哺乳動物類似,都沒有濃密的體毛,從而讓遊動更加高效;第二,人類的皮下脂肪比其他靈長類動物要厚,更接近海洋哺乳動物;第三,人類的淚腺和汗腺,能發揮排鹽和排汗的作用,這一點也與海洋哺乳動物相近,而且二者對於鹽分的需求不像大部分陸地哺乳動物那樣精確,多一點、少一點不會致命;第四,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交配時都會以面對面的方式,而有些哺乳動物並非如此。
這麼看來「水猿說」好像證據確鑿,但事實上這些正是它遭到質疑的原因。的確,如今世界上5400多種哺乳類動物中,人和海洋哺乳動物有若干相似之處,然而哈代所謂的「證據」,都存在反例,比如毛髮濃密且善於遊泳的哺乳動物不在少數,海獺、海狗、海獅都是遊泳健將;圈養的黑猩猩也能長出厚厚的皮下脂肪(順便說一句,圈養還能讓吃素的大猩猩吃肉),而且黑猩猩、捲尾猴、獼猴對鹽分的需求也是可多可少,並不是只有人類如此;至於交配方式,反例就更多了。
作為解釋人類演化的假說,「水猿說」並不像其他理論那樣,有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這種理論不僅始終以推測為主,而且至今也沒有任何確鑿的化石資料予以證明,因此不斷遭到抨擊。雖然前些年還有人將水中分娩、幼兒遊泳作為人類是「水猿」的證據,但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商家的宣傳,絕大部分研究者還是將「水猿說」認定為偽科學。所以,「水猿說」也就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過去式」。換句話說,「水猿說」一直停留在一種曾經存在過的、探索人類起源的、缺乏證據的假說上。
其實想想為什麼狗天生會「狗刨式」遊泳而人卻不行,可能就能回答文章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