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水利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三部門聯合開展的「尋找最美河湖衛士」活動結果近日正式公布,經過公眾投票、專家投票和三部門聯合審定,在全國共尋找出65名「最美河湖衛士」。其中,廣州市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優秀民間河長、志願者蘇志均入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也是此獎項廣東省唯一入選者。
近年來,廣州牢牢根植「開門治水」理念,努力打造共建共贏共享治水新格局,全市護河志願活動蓬勃開展,隊伍不斷壯大,成為廣州治水顯成效的重要力量。目前廣州市共有民間河長8811名,蘇志均同志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自廣州推行河長制以來,蘇志均響應政府「開門治水」號召,會同有志之士,發起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以文化帶動治水,先後開展「車陂國際龍舟賽」、「爺爺奶奶一堂課」、「尋根車陂,文化傳承」夏令營、「車陂童遊」品牌公益項目等活動,形成「民俗文化+河湧保護」志願服務新模式,打造「龍舟+碧道」新品牌。
與車陂街道辦共同發起成立車陂湧悅和志願服務隊、車陂志願服務隊、車陂街河湧治理黨員志願服務隊3支護河隊伍,廣織志願服務網絡。目前,車陂湧護河隊伍已發展到9支。發展車陂小學、華師附小2支民間小河長隊伍,大手拉小手,共同參與河湧治理。
開設微信公眾號「車陂同舟」,獲得本社區20萬人次關注。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受到廣大市民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獲2018 年CCTV慈善之夜優秀項目獎、廣州市第二屆十佳社會創新獎。建立以治水工作為主的全國公益合作項目河流守望發展中心、新生活環保促進會等。配合廣州市河長辦和南方都市報召開民間河長論壇,探討官方與民間協同治水的新途徑。被評為廣東省十大最美民間河湖長。所守護的車陂湧摘掉「黑臭帽」,重現「水清、岸綠、景美」,併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
構建護水平臺,民俗文化與河湧保護「舉案齊眉」車陂湧地處廣州城央,流域面積8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260萬,幹流長度18.6公裡,是天河區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過去由於汙染嚴重,曾被居民稱為「黑龍江」。同時,該河湧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印記,「車陂扒龍舟」民俗被列為廣州市非遺項目。
蘇志均是土生土長的車陂人,從事過10多年公益事業,2010年,在村裡的號召下重新紮根車陂,希望通過傳統文化保育,帶動社區文化發展,倡導環境保護理念,促進社區和諧發展,車陂湧整治成為他關注的焦點。
「2017年前,車陂湧流域還屬於黑臭水體,隊員們進去划龍舟,鄉親們還會調侃說他們是在臭水溝裡面瞎折騰。『車陂扒龍舟』都是市級『非遺』項目了,如果再不把車陂湧治理好,確實有失『顏面』。」在蘇志均憂心忡忡之際,廣州市政府提出「開門治水」號召,並把車陂湧納入黑臭河湧重點整治名單。
為響應政府號召,共同推動車陂湧治理,努力實現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蘇志均會同其他有志之士,2017年發起成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並擔任秘書長(目前擔任該會黨支部書記)。該組織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車陂扒龍舟」作為載體,為市民提供親水護河平臺,以文化帶動治水,先後多次開展民俗文化和河湧保護相結合的特色活動,逐漸創建了車陂民俗文化與河湧環境雙保育模式。
上任之後,蘇志均便隆重發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一水,就是指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濟之精神;守望相助,便是為車陂社區搭建公益項目平臺,讓車陂做好社區治理,從而達到社會善治的一個遠景。平臺建立後,蘇志均先後組織了「車陂一水同舟國際龍舟賽」「一水同舟世界河流保護日」、「一水同舟」傳承習俗守護生態活動等,宣傳河長制等治水護河理念,講述文化和車陂湧水環境融合共生的故事。平臺自實施以來日益受到廣大市民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並且榮獲廣州市第二屆十佳社會創新獎。
此外,蘇志均還牽頭開設微信公眾號「車陂同舟」,作為護河志願活動發布與組織的平臺,在線上線下形成一股響應政府治水、實現共建共治的有生力量,獲得本社區20萬人次關注。
目前,蘇志均及其志願團體所打造的「民俗文化+河湧保護」志願服務模式,已經成為廣州市河湧保護志願服務的一大亮點。
廣織護水網絡,民間護河隊伍「蒸蒸日上」除頻頻發起面向廣州市民參與治水的公益活動外,蘇志均與車陂街道辦組建治水志願者隊伍,形成「人人關注車陂湧」的氛圍,使治水工作常態化、平民化。
目前,在蘇志均的積極推動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成立了3支志願服務隊,分別是關注車陂湧水環境治理的車陂湧悅和志願服務隊,專注車陂民俗文化保育的車陂志願服務隊,主要由黨員牽頭關注車陂湧生態環境變化和社區環境優化的車陂街河湧治理黨員志願服務隊,3支志願者服務隊均日益蓬勃發展。其中,車陂湧悅和志願服務隊分隊獲得2017年廣州市「我的家鄉我的河」公益活動團隊二等獎。
同時,蘇志均非常清楚傳承的力量,先後發展了車陂小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天河實驗學校兩支民間小河長隊伍,大手拉小手,與環保組織聯合組織巡湧活動,共同參與河湧治理,使孩子心裡自小種下「愛河護河」之花。
通過發起多個組織,開展大大小小的活動,蘇志均的這些活動也開始帶動各個社區逐漸組建起自己的志願隊伍,在街道形成了一張更為廣泛的巡河志願者網絡。在各街道、社區的動員和幫助下,民間河長和志願者不定期自行組織巡河護湧活動,為天河區治水工作積極貢獻力量。
2018年,蘇志均建立以治水工作為主的全國公益合作項目河流守望發展中心,與新生活環保促進會、奧拉環保回收網合作,為志願者提供專業知識學習培訓與測水工具包,志願服等裝備。
2019年8月,蘇志均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配合廣州市河長辦和南方都市報召開民間河長論壇,搭建官方和民間良性溝通的橋梁,著力打造河湖管護的「民間力量」;圓桌對話環節就「治水如何推進公眾參與」展開了討論,分享車陂湧的治理經驗,探討官方與民間協同治水的新局面,營造共建共贏共享的熱烈氛圍。
2020年8月,蘇志均協同天河區河長辦與車陂街道辦共同發起:車陂湧「人文碧道與河湧治理」社區文化沙龍,廣邀民間河長、車陂湧碧道規劃機構與社會組織合作,形成「政府搭臺、公眾唱戲、民間為主、官方客串,互相促進、實現共贏」的良好局面。
目前,車陂湧已經發展成立了9支護河隊伍,湧現出一批影響力大、貢獻突出的典型代表,例如民間河長蘇志均、曾文、陳長春等,多人被聘為廣州市第一批民間河長。
弘揚傳統文化,人善水清景美碧道「相得益彰」為了使更廣大的群體都能參與其中,在蘇志均的帶領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開拓思路,積極探索,深入挖掘和培育車陂扒龍舟、祠堂文化等優秀民俗文化,通過「文化+體育+旅遊+環保」的跨界交融方式,結合碧道建設深入開展「爺爺奶奶一堂課」、「尋根車陂,文化傳承」夏令營、「車陂童遊」品牌公益項目等活動,打造龍舟+碧道新品牌,以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向身邊群眾傳播民俗知識和生態環保理念,為傳承優秀文化、弘揚生態文明培土築基,共有1137人次參與了課程活動。
與此同時,蘇志均與團隊積極協助配合上級政府部門開展車陂「一水同舟·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通過開設東坡學堂,大力弘揚龍舟文化、祠堂文化、乞巧中元文化、功夫文化,有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受到40多家中央、省、市級媒體100多篇報導並持續關注,吸引觀眾超50萬人次。
這一系列的活動,使車陂龍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吸引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018年6月,車陂村的「國際龍舟文化節」盛大開幕,舉辦期間現場參觀人數近30萬,有近200萬人在線觀看了直播。端午節當天,「扒龍舟」系列活動更加吸引了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180多名遊客參訪體驗,進一步提升了傳統龍舟文化在海內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搭建護水平臺,弘揚傳統文化。蘇志均以文化帶動治水,不但以實際行動為廣州治水工作積極貢獻力量,還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在政府與民間同向發力下,車陂湧成功摘掉了「黑臭水體」的帽子,水生態環境有了質的好轉,白鷺、蟾蜍等物種紛紛回歸,消失了多年的水棲螢火蟲更是讓兩岸重現星星點點螢火,車陂湧整治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並得到推廣。廣州治水取得明顯的成效,離不開廣州幾千名民間河長、巡河員對河湖的細心呵護、對治水工作的卓越貢獻,有了許許多多蘇志均一樣的河湖衛士,廣州民間護河力量將會越來越壯大,打造出共建共贏共享新格局。
通訊員: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