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寺廟,大家能脫口而出恐怕只有少林寺。得益於武俠小說和電視電影的普及,少林寺的知名度水漲船高,寺廟規模也越來越大。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一座寺廟在佛教中的歷史地位不低於少林寺,甚至從建寺時間和寺廟規模上來說還猶有過之。這座寺廟就是譚拓寺。
潭柘寺建造於307年,是佛教進入北京後,僧人們建起的第一座寺廟。最開始的時候,它的規模並不大,寺名也不是後來的譚拓寺,而是叫做嘉福寺。由於佛教在進入中國時得不到百姓接受,也不被統治者所喜,寺廟得不到發展,漸漸破敗了。696年,著名高僧華嚴和尚在這裡重新開山建寺,使得潭柘寺重新興盛起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從這之後,譚拓寺又經歷了數次沉浮,終於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在這1700多年來的歷史中,潭柘寺也留下了很多的傳說。
第一個就是有關寶鍋的傳說,相傳有一年發生了大饑荒,饑民逃難到寺廟附近。僧人們慈悲為懷,趕緊連夜施粥給饑民。但是饑民越來越多,即使僧人省吃儉用,也無濟於事。眼見寺廟的糧食越來越少,再這樣下去別說饑民,連寺廟裡的僧人都要餓死。方丈愁得直掉眼淚,只能跪在佛像前求佛祖拯救饑民。在佛像邊上,有兩條青蛇,被僧人當做佛祖身邊的青龍,自小就被寺廟的和尚供奉長大,這次方丈來求佛,只見其中一條青蛇聽了他的禱告後點了點頭,沒等眾人反應過來,一下子就遊進了正在煮粥的大鍋中。
眾僧非常吃驚,急忙把粥盛出來想救起青蛇。這時候奇蹟發生了,無論大家怎麼盛粥,鍋裡的粥都盛不完。這鍋粥供所有饑民喝了很多天,一直到饑荒結束才被喝完。從這之後,這口鍋一直被寺廟裡的僧人妥善保存下來,成為了寺廟的鎮寺之寶。
第二個傳說就是天賜石魚。相傳,有一年旱災特別嚴重,一年到頭也沒下一滴雨。不久之後,河道斷流,井水枯竭,農作物漸漸枯死,渴死、餓死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災民們沒有辦法,只能祈求上天早日下雨,讓剩下的人能活下去。老百姓的願望傳到天庭,玉皇大帝把一條能夠祈雨解災的寶魚賜給災民以解人間苦難。
這天夜裡,只聽得一聲巨響,眾人聽到響聲跑過來一看,只見一條摔壞的石魚落在譚拓寺院中。眾僧人認為這是天賜之寶。於是,讓工匠仔細雕刻,把石魚重新修復好。就在工匠拿鑿子雕刻的時候,石魚和鑿子相撞,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隨著這個聲音,天空慢慢的布滿了陰雲,空氣突然變得涼爽起來。當石魚被修復好後,大雨傾盆而下。雨足足下來三天,旱災徹底過去了。傳說這條石魚還能祛病,身上哪裡覺得不舒服就摸魚身上相應的部位,不久之後病痛就能痊癒。就這樣,這條石魚就一直流傳了下來,現在也成了寺廟的鎮寺之寶。
這些傳說當然做不得真,但是這些文物是確確實實流傳了下來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譚拓寺作為保存完好的古老寺廟之一,裡面價值連城的文物還有很多,為了防止裡面文物被盜,潭柘寺周圍都有武警巡邏,這在眾多寺廟中也是獨一份的。
參考文獻:《寺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