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方還在懷念夏天的尾聲,北方早已進入秋天了。
城城也寫過關於一些城市的秋天,但去過一次北京後便開始對那裡的秋天念念不忘。
北京的秋天,不少文人作家都寫過。
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還要屬於老舍先生的那篇《北平的秋天》。 在老舍先生的理想裡,春天要住在杭州,夏天要住在濟南,冬天要住在成都。
秋天呢?要住在北平。
北京的秋天,隨處可見的銀杏樹
他寫過「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讓北京在無數人心中,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秋日印象。
有人說,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那秋天又何嘗不是呢?
因為啊, 北平和秋天是可以劃上等號的。
01
奔赴千裡
只為看一眼北平的秋
北京的秋有多誘人?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作家鬱達夫要從杭州趕往青島,再輾轉去到北平,奔赴千裡,只為了欣賞這故都的「秋」。
路邊的楓葉、銀杏,黃得醒目,像紛紛刷上了耀眼的金漆,不約而同的在十月為這座歷朝古都裝扮上一番光輝。
北京秋天的美,美在故宮的風花雪月。
走進古老的故宮,你便能懷念起它從前的名字——紫禁城,這座歷經風雨的昔日禁地,在說著這座城秋日的故事。
北京秋天的美,美在頤和園的恍若千年。
如果你想欣賞秋日大美,那麼就去頤和園,山水映襯下的它,美得不可方物。
被秋色包圍的山間小徑,一旁是紅牆青瓦的痕跡,眼前的走過的仿佛是金碧輝煌的繁華舊夢。
秋季的頤和園昆明湖
北京秋天的美,美在圓明園的秋高氣爽。
圓明園秋天的風景別有一番韻味,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福海,莊重威嚴的正覺寺,曲徑通幽的別有洞天……
這裡有賞不盡的美景,也有品不完的歷史。
一夜秋風至,吹響庭中黃金樹。
故宮就美成了紫禁城,而北京就成了當年的北平。
秋天的月,無論是瘦弱的,還是豐滿的,總是最明亮的……
俯瞰北京古城的色彩。紫禁城的紅牆、金色的琉璃瓦、深紅的廊柱、墨綠的古柏、漢白玉的雕欄……
這些色彩,總是異常分明。
——魯迅《北京的秋天》
但在碩大的北京,秋天又何止僅僅美在故宮一處呢?
北京秋天的美,是從內美到外的。
美在大街小巷、宮院廟宇,美在周邊的山山水水,美在每一個浸染著秋色的角落,美在頭頂那片湛藍的天空,美在它的秋高氣爽、風輕雲淡。
黃昏時,走在鼓樓外,陽光打在紅牆上,像是為北京裝飾上一副暖色濾鏡,讓人看起來格外舒服。
這些歷史悠久的紅牆啊,不知歷經多少四季,又曾倒影過多少人的身影呢?
樹葉高掛在枝頭,或緩緩落下地面。 傳遞出秋天特有的情思,讓人片刻間沉浸在清幽澄明的心緒中。
北京秋天的美,是夏末的落幕。
「西山有紅葉可見,北海可以划船,雖然荷花已殘,荷葉可還有一片清香。」
夏末初秋的北京,氣溫不冷不熱,甚是宜居。
老舍先生因此說過: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而作家冰心也曾讚嘆:
「秋天,在北平是最適宜於遊人享樂的季節。
沒有風,沒有雨,太陽整天暖融融地照著。」
最讓人感慨的是,北京的秋天,竟然可以美得毫不費力。
也許,只有當年在北平待過的人才會明白,北平是能和秋天劃上等號的。也正因如此美,它才能成為作家們筆下的人間天堂。
北京秋天的美,是在寺廟裡的禪意。
寺廟裡的初秋,景色是雄渾靜謐的,給人一種「秋日禪」的感覺。
而在寺廟賞秋,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文人雅客的做派。
依山傍水的紅螺寺,每逢秋天,地上就會變成一張金黃的「地毯」。 讓人感覺安靜祥和,還把寺中的大雄寶殿襯託得輝煌壯觀,惹人駐足留目。
而大覺寺的千年「銀杏王」,依舊黃得燦爛,黃得有生命力。
要是嗜茶的人,還可以在明慧茶院裡聞一壺茶,聽一首曲兒,坐上半個時辰。北京啊,只有在寺廟裡,才會覺得秋天也有一種特殊的禪意。
北京秋天的美,是片片金黃的銀杏大道。
在釣魚臺國賓館的東牆外,有近千棵銀杏樹。它們種植於上世紀50年代末,一到秋天,銀杏大道便是金黃一片。
行走間有風吹過,片片金黃一同翻飛。
釣魚臺國賓館,銀杏大道
如果,你想靜靜欣賞北京的秋天,城城推薦你去三裡屯東五街那兒的銀杏大道。
這片地區,處在使館區腹地,環境鬧中取靜,也因為如此成為了最安靜的銀杏大道,唯一能聽到的便是人們的笑聲與踩著樹葉發出的「沙沙」聲。
而且,你還可以在大使館門口,看到一道筆直「風景線」—— 讓人自豪的「橄欖綠」。
說起銀杏大道,城城還想推薦你去地壇公園的銀杏大道。 這裡,是北京最古老的銀杏大道。
這裡的銀杏樹,樹齡看起來似乎比釣魚臺國賓館那邊的更老一些,據本地人說,這些銀杏樹啊,是建地壇的時候就種上了。
從西門走進去,就能看到那一大片金黃色的銀杏樹。
他,也許是在給這些銀杏樹唱歌吧?
秋天的北京城,任意一條大街或胡同,都被金黃色籠罩著,但在北京的郊外……
像是「鍍」上了一層火紅,金色在它面前,都要自嘆不如。
香山。
國內賞楓的鼻祖,四大賞楓地之一,所有人都知道去了北京,要去香山。
那是因為,山上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在秋天的時候紅得像火焰一樣,在瑟瑟秋風中舞動,展現出濃濃秋意。
要是被霜打過後,還會更加深紅。
除了這些地方,還有八達嶺長城、八大處公園、坡峰嶺、清華北大的校園、百瑞谷……
都是賞秋的好去處。
02
在北京人的生活裡
看見最地道的北京秋天
秋天,對北京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季節。
度過漫長夏天的人們,這時也會感嘆道:秋天終於來了。
北京人喜歡在自家院子裡種些瓜果花草,一是為了看個新鮮,二是為了秋天的果實。
對他們來說,秋天還意味著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走進老城區的房子裡,你就能看到老北京人的生活:
一簇簇高掛枝頭的紅棗,伸出牆頭的石榴露了個紅臉,牆角邊上是幾棵葡萄樹,今年春天種下的豆子、絲瓜、南瓜……
葉子雖還綠著,但樹枝丫上早就碩果纍纍。
說到北京人在院裡種果子,其實還有一段小故事。
當年,徐悲鴻大師在北京的四合院裡種了不少桃子,秋天桃子成熟時,必定派人去接齊白石先生來摘。 有一次, 回家 時 天下起了雨,旁人扶齊白石先生下車 ,他還不忘幽默一把:
「哎,讓桃子走在前面。」
兩位大畫家,怎麼會缺這幾隻桃子吃呢?其實啊, 在院兒裡種果,是老北京人的一種雅趣 。
北京人的這些喜好,是上一輩留下來的。
雖不靠這些零零散散的瓜果過活,但四合院的生活似乎就該是這樣。
老北京人的胡同生活,多少會有些相似。
這邊,是 大人在等待院裡的瓜果成熟,另一邊,小朋友們早已把目標瞄準到路旁高大的棗樹上——秋日 打 棗。
和夥伴約好時間,上房,爬樹,打棗,竿起竿落,一氣呵成。棗落了地,樹下的大爺、大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麻溜往盆裡撿棗。
杆子的打棗聲與大人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頗為熱鬧。
隨著棗一起打落的,還有樹上的落葉。
胡同人家,絕不是「各掃門前雪」,因為時不時總能聽見一口順溜的北京話:「您家門口的落葉,我順手就給掃了,您就別哈腰了。」
用作家肖復興的話來說, 秋天,就是「全院的日子」。
十月,是 唯一一次小朋友們上房鬧騰而不會被打的日子,其樂融融的日子,屬於胡同裡的日子。
打棗,是屬於北京孩子的秋天;
撿棗,是屬於北京大人的秋天。
在老北京,還有這樣一句俗語:「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蟹飲酒菊花天」。
在金秋之際賞菊吃蟹,一直是被老北京人奉為秋日的兩大樂事。坐在自家院兒裡,一壺小酒,肩上搭上一白毛巾,桌上是剛蒸好的大閘蟹。
就上幾碟小菜,別提有多愜意了。
在北京生活的鬱達夫,也曾這樣描述過北京:
「清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在北京,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記錄著這短暫的秋天。
當你發現,以前打棗的孩子不再上房,就意味著他們長大了。生活在四合院兒裡的小朋友們,正宗一代又一代重複著那些大人小時候玩兒的「秋日打棗」。
那些長大了的人,除了會看更小的孩子上樹打棗外,還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欣賞北京的秋天:散步,串胡同,逛故宮,吃上一頓涮羊肉貼點秋膘兒……
倒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03
北京的秋天
是這裡特殊的人間煙火
每年十月的北京,美得醉人,也讓人收穫頗豐。
在胡同和四合院外的秋天,也因此變得熱鬧非凡。
莫言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裡寫,
「以前,北京的四季,不但可以從天空的顏色和植物的生態上分辨出來,而且還可以從市場上的蔬菜和水果上分辨出來。」
老城區街邊的水果攤,各式各樣的水果,既好聞又好吃。
那些水果被排列得很好看,五彩斑斕的顏色看起來像是一幅藝術畫,而攤販或店主,都是一些「民間藝術家」。
各個攤位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來看看!你看我的蘋果,皮亮個兒又大,小白梨兒皮兒嫩,水兒甜!」
這些 叫賣聲,就像是給攤中的水果和路邊的樹,甚至是這座城市配的音樂。讓人捨不得走太快,慢一點,再慢一點,來慢慢感受這種歲月靜好。
這秋日一到啊,就是時候該聚聚了。
老式傳統的涮羊肉店,永遠是在排長隊吃「秋天第一頓涮羊肉」。
排隊的隔壁,就是涼菜、小吃窗口, 滿是 誘人的色澤和香味… … 不一會兒,就能拎上一大袋,還沒吃上火鍋就半飽了。
可是。
秋天就應該大膽 吃呀, 囤積些脂 肪才好過 冬呀!
當葉子變黃, 熟悉的 羊肉店排起了隊,街上 飄來糖炒慄子的 香味,時常天高雲淡的晴朗天氣夾雜著一絲絲涼意……
對北京人來說,這是秋天的回憶 ,也 是 秋天的滋味 。
北京人,爽朗、大氣、質樸,
北京城,澄澈、壯美、動人。
這是一種特殊的,屬於北京的人間煙火。
浙江籍的作家鬱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曾這樣描述過北京: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
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對啊,北京的秋天太短了。
看似蕭瑟的秋天,為北京帶來了久違的清爽,甜入心扉的滋潤,以及那份老北京人的回憶。
儘管。
一年一次的,金黃的季節,人們會稱它為「北平」,但卻讓人長留心間且留戀。
在這個短短的、彌足珍貴的季節裡,
北京像時光倒流七十年一樣,回到了當年人們心中的那個「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