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讓文物活起來」 考古遺址公園的山東建設

2020-12-18 閃電新聞

「打好『公眾考古』和『考古山東』品牌」「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這些近段時間被報導的高頻詞,在凸顯一個趨勢:「讓文物活起來」「讓考古走近大眾視野」。在一系列的高頻詞背後,離不開一種名為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理念和模式。

自「十二五」探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至今,我省現建有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此同時,各地市以大遺址保護為理念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也在持續推進。日前,我省提出推動更多文保單位、大遺址和考古遺址公園創建A級景區,實現到2025年20個以上的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的目標。以保護為理念對外展示、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創建A級景區,是文旅融合背景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山東模式的新探索。

遺址保護和考古成果走近公眾

考古遺址公園的模式很早就有,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的美國,不過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在中國推進。考古遺址公園立足於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的保護、展示與利用,兼顧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等多項功能,是中國大遺址保護實踐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模式新理念。

「與傳統的考古工作不同,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的是一種不可移動的文物,如果說博物館以文物為載體,那麼遺址公園則是以遺蹟為載體。相較於前者,考古遺址公園可以更多展示遺址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內涵。這種集保護、展示、教育、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模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參與,也是對大遺址保護的一種最好的模式。」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王守功介紹,「一邊保護,一邊利用,考古遺址公園是開放的主動的形式,發掘文化價值,讓文物活起來。」

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

攝影:劉常平

來源: 汶水之濱

自2014年起,我省開始探索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截至目前,已有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曲阜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城子崖考古遺址公園、兩城考古遺址公園6處掛牌國字號。在聚焦文物展示與歷史還原的同時,以博物館建設作為配套設施成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普遍模式。「相比於其他文物的展示方式,考古遺址公園既能展示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又能讓現代人融入其中,是歷史與現實結合的一種方式。」王守功坦言,為了便於理解遺址的基本情況及文化價值,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或展示廳成為觀眾溝通、了解遺址的重要平臺,在考古遺址公園中可以通過展館將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對遺址本身有所了解。

特色建設展示歷史文化

近年來,隨著考古遺址公園這一理念逐步被社會接受,各地也在積極主動地進行不同類型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就山東省內而言,不同地市都在結合自身文化價值來做,據此建設的各個遺址公園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

考古遺址公園依託遺址以及考古發掘的成果來展現歷史特色,基於此,不同的考古遺址公園在建設過程中也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王守功介紹,古代建築側重於展示寺院、宮殿、祠堂、民居等某個類型,而遺址公園卻可以展示不同時代的文明。「各種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公園展示不同歷史時期背景下的文化,這種公園與歷史的連結可以讓公眾更有參與感。」

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

來源:中國旅遊報

除了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年來,山東各地也湧現出了很多彰顯考古遺址公園理念的形式多樣的探索成果。「目前省內有些地方已經在按照考古遺址公園的理念在保護利用大遺址,做得也很好。」王守功說,實際上考古公園本身就是一種遺址保護利用的理念,而不僅僅是一個公園。「相較於大家能夠看到的地上文物,地下文物時代久遠,需要向公眾解釋告知,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基於此展示遺址價值和保護利用文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挖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並展示給公眾。」

「從參與力量上講,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有國家在引導,政府在投入,社會力量也在積極參與,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王守功介紹,這其中還有很多典型案例。「博山有一個窯廠,在將過去燒制瓷器的垃圾和下水道的淤泥清理之後,清理出三條清代以來瓷器生產的流水線,將這些遺蹟進行了展示,同時企業負責人又建了一個博物館,把自己收藏的瓷器展示出來。」王守功說,「這就很符合考古遺址建設的理念。一方面在參觀的過程中讓公眾了解了歷史,也相應地培養了企業文化。」

創建景區實現文旅融合

在堅持考古先行的理念下,考古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而考古工作的持續深入,也為遺址保護與展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不斷充實和提升遺址的文化內涵。王守功介紹,如泰安大汶口、章丘城子崖、曲阜魯故城、臨淄齊故城的考古發掘項目一直延續著,發掘成果逐步補充到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項目中,對這些遺址的文化和價值展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展示歷史文化內涵、讓考古走近大眾視野,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考古遺址公園有了新的呈現方式。在對接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方面,我省將推動更多文保單位、大遺址和考古遺址公園創建A級景區,將具備條件的考古遺址公園、考古發掘工地在依法保護的前提下納入旅遊線路,使文化遺產成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動力和增長點。同時,要加快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設,做好各類大遺址展示利用項目,實現到2025年20個以上的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的目標。

臨淄齊國古城大城西牆排水道口

來源:文博中國

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創建A級景區,成為了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新路徑。對此,王守功分析,考古遺址公園與景區的結合是一種先分離再結合的情況。「分離是為了規範保護、突出考古遺址公園的特點,最終還是要回歸,以文旅融合的形式走近公眾生活,被世人了解。」

儘管目前尚未出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的規範性文件,但我省各地已有多處基本成型的遺址公園典型。王守功介紹,樂陵五裡冢遺址、榮成市留村石墓、臨淄車馬館、高青陳莊西周遺址等都已經初具規模,相關文件出臺後會公布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在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創建A級景區方面,我們打算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的遺址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掛鈎,將整體展示與旅遊的A級景區掛鈎,文物、文化、旅遊在遺址公園建設中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促進。」

來源:山東商報

記者:許倩 莫非

相關焦點

  • 凌家灘遺址公園:建考古研學小鎮 讓文物「活」起來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11月3日了解到,備受關注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2020年加速推進,多個建設項目已經完工。一個規劃面積96.4畝的考古研學特色小鎮也已籤訂協議,12月底即將動工。自1987年啟動考古發掘以來,總發掘面積4780平方米,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玉石器等珍貴文物1100多件,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級文物現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 讓文物「活」起來 邛崍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開展系列活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方煒)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國家大遺址保護單位邛窯考古遺址公園成立兩周年。邛崍市開展了駐邛藝術家陶藝展、文創體驗等系列活動,讓人們近距離的感受邛窯文化,觸摸邛窯歷史。據悉,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開園以來,成功引入國際陶藝大師鄭東薰、希爾達·梅龍、國家非遺大師楊華珍等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入駐,建成大師工作站、師徒制文創培訓中心等多個文創項目,與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5個院校和11個知名機構合作開展文創作品創作與研發
  •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步推進 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
    素有「女真肇興地,大金第一都」之稱的阿城區,金上京遺址保護和申遺進展如何?今後有哪些打算讓金源文物「活」起來?圍繞這些問題,日前記者深入金上京遺址一探究竟。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永軍介紹,金上京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以建築構件為主,此外有少量的生活類器具。大量的建築構件為陶製、石質類,以帶龍紋圖案的瓦當、滴水和脊獸等最具典型性,凸顯皇家氣派。截至今年10月,考古專家經發掘勘探,發現金上京外城城門有12座,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數據和資料。
  • 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
    原標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步推進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截至2020年10月,黑龍江省考古所專家在阿城金上京遺址開展考古勘探,已發現外城城門有12座之多,進一步證明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
  • 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
    來源:黑龍江日報原標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步推進金上京遺址文物如何「活」起來?截至2020年10月,黑龍江省考古所專家在阿城金上京遺址開展考古勘探,已發現外城城門有12座之多,進一步證明了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金上京遺址保護利用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情況由此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 考古遺址公園:建起來,更要活起來
    原標題:考古遺址公園:建起來,更要活起來 50多歲的劉惠文是北京朝陽區惠新西裡的居民,多年來,她一早一晚都要到離家不遠的元大都遺址公園鍛鍊。「應該以前是元代的都城吧,具體不大了解。」面對記者的採訪,對於元大都遺址,在此活動了多年的劉惠文依然不甚明了。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大力推進「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落地臺山,充分體現了臺山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視和積極行動。
  • 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
    與會人員參觀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參觀城牆剖面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進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暨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山東主場活動在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排水道口園區舉行。
  • 一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
    「如果國寶會說話」「講好文物故事」……這些自去年起就頻頻出現的句子,在凸顯一個理念,那就是讓文物活起來,在一系列的探索中,一種名為考古遺址公園的模式被普遍看好。   去年年底,章丘的城子崖遺址公園成功掛牌「國字號」,也是目前濟南唯一的一處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 考古公園煥新生:山東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關於文物保護和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提案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表示,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與國家公園體制相互補充的文化文物資源保護利用體制。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大力推進「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落地臺山,充分體現了臺山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視和積極行動。
  • 萬壽巖遺址要「活」起來了!三明將打造南方特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三明力爭5年內把萬壽巖打造成南方特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靈峰洞挖掘出的石器萬壽巖遺址靈峰洞N海都記者 宋暉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等中央媒體重磅報導了三明萬壽巖遺址如何從開礦的炸藥包下搶救出來20年前,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對萬壽巖遺址兩次批示,採取措施將文物搶救出來、整體保護,才有了之後的「福建考古大發現」,萬壽巖遺址成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關係的生動樣本和經典案例。現在,我們到萬壽巖遺址能看到什麼?未來如何讓萬壽巖遺址「活」起來?海都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福建推進文物保護工作 讓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活起來
    原標題:讓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活起來   □編者按   文物承載歷史、傳承文明、啟迪未來,做好文物工作意義重大。近年來,我省文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文物保護的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作為「十三五」期間文物保護重要任務之一,如何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吸引老百姓走近文物、貼近文物、與文物交流,我們近日走進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感受閩越文化的魅力和遺址公園建設的激情。
  • 青島市人大代表劉成愛:加快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信網1月12日訊 即墨故城遺址暨六曲山墓群是我國現存規模大、等級高的古遺址和漢代陵墓群,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青島市人大代表、平度市司法局三級調研員劉成愛提出,建議做好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幫助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投資,加快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 山東日照將建設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公園
    新華網山東頻道6月16日電(閆婷)日照市博物館與山東日照堯王酒業集團有限公司16日在濟南就山東日照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建設達成合作協議,將開發建設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公園。  據介紹,即將開發建設的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對原發掘區重新清理,恢復原有房基、灶臺、灰坑等居住區遺蹟和墓葬區,建設「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式古遺址陳列廳;公園內將建設陶碑林和龍山文化陶林,向遊人展出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陶鼎、陶罐以及著名書法家、文物學家的書法、論證等。
  • 石峁遺址讓文物「活」起來
    第十九期石峁遺址讓文物「活」起來神木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4月15日 索引號:6108210014/-2020-000796 發布時間:2020-04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創新模式
    》,強調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及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要遵循整體保護與傳承創新的工作思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協調文物保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
  • 隋煬帝墓建遺址公園 揚城遺址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3  揚州城遺址將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明年做好城牆城門保護 力爭後年列入  揚州城遺址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納入大遺址保護名錄,2010年揚州城遺址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3個立項名單,揚州正在按照國家制定的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江門臺山舉行
    他表示,廣東是我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歷史節點和現實節點,近年來,紮實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臺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驛站,歷史文化史跡點眾多且保存良好,通過切實做好「海絲」申遺和川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推動臺山市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 單霽翔: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五得而無一失」
    他給西安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華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講在故宮當「掌門人」,讓故宮的文化資源活起來,他還重點講了是全國從西安開始起步的大遺址保護工作。1961年,大明宮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設又給予控制,所以這個地方就慢慢成為城市生活最困難的區域,幾十家使用一個洗手間,幾家使用一個水龍頭。一說「道北」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個地方是西安最大的一塊棚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