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上午,由廣州老字號協會、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商會主辦的「廣州老字號一條街」在北京路北段啟市了。這個被稱為「廣州老字號一條街首期」的地段,有了16家老字號企業,其中不乏人們熟悉的名字:利口福、寶生園、王老吉、生茂泰、皇上皇、錦泉、仁信、清心堂……
北京路,和廣州城一樣古老。公元前204年南越趙佗建國,其皇城就在今天北京路北段財廳前一帶。
無論北京路曾在政治意味上具有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現代廣州人以及來廣州旅遊的外地人看來,北京路的身份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商業街」。由於自古以來,從京城來廣州的官員都是從北京南路的盡頭——天字碼頭上岸的,目的地是北京路最北端的廣州府,北京路自然成為一條關係到廣州門面的「樣板路」。本就繁華,再加上重點裝飾,久而久之,這裡逐漸呈現出商鋪綿延不斷,酒肆茶樓名吃、文房四寶店、洋服店以及古籍書店集中的熱鬧場面。
我們無法確定北京路上的第一家店鋪出現在何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京路還被叫做「雙門底」的時候,它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商業旺地了。一大批創建於明清時期的「老字號」,擇北京路作為據點,開始了它們輝煌的商業歷史。賣藥的陳李濟、賣醬油的致美齋、賣鐘錶的李佔記……它們的誕生地都是北京路,這些說起來如雷貫耳的名字,幾乎都是北京路最早的見證者。
在這條並不算很長的街道上,最多的「老字號」跟「吃」有關係。酒家、茶樓、茶室、西菜館、小食店數也數不清。無論你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在古老的北京路上,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間店。這裡不僅有尋常人家樂意光顧的「太平沙財記」,這個看似平常的牛雜店,當年的廣州人,領了薪水,第一個念頭就是到財記吃碗牛腩粉以表示慶祝;也有廣州最早的西餐廳——太平館,那是廣州最早一批「小資」們的集散地。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具有新思潮的中國人接受西方文化,也嘗試吃西餐,太平館一開業就引起轟動,後來周恩來與鄧穎超的結婚茶會也選在這裡舉辦。
瀰漫著人間煙火的北京路也不乏書卷之氣,北京路上的書店、筆店、古董店名滿全城,這裡的壁魚堂、汲古堂等書店和曾宗周朱墨店、劉中山筆店,引得騷人墨客常常駐足,這裡出售的文具質量上乘,是讀書人身份象徵。
當時間走到民國初年,一些比較高聳的建築鶴立雞群地出現了,它們的名字叫「百貨公司」。新大新百貨公司的前身——「大新公司」,摩登地矗立在北京路一隅。還有美華百貨商店,這座現在已經消失的大樓,曾在廣州鼎鼎大名。
北京路邊的昌興街上是洋服一條街,專門製作新式的洋裝,具有新思潮的人士趨之若鶩。高第街在北京路翼側,清代這裡專營鞋類、繩頭、布匹,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時也曾住在這裡,近代名門——許氏家族的祖屋就在高第街的許地……北京路,每一寸土地都寫滿故事,走過一個拐角,你就和它們不期而遇。
「老廣州人買東西,基本只認北京路。」在廣州市老字號協會會長歐陽強眼中,北京路更像個百寶囊,高檔的、低檔的,奢華的、實惠的,無論你需要什麼,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眼見著北京路一天天長大,從當年那個房屋低矮的狹窄街道,變成現在這個光鮮美麗的步行街。歐陽強說,毫無疑問,現在的北京路更好了,「有了這些老字號的加入,過去的歷史記憶又一點點回來了。」
歲月悠悠,世易時移。北京街上的人生了又老,走了又來。閱讀歷史,你會發現北京路穿越千年的堅韌。番山、禺山被鑿平了,北京路卻越走越寬;飽經戰亂,它依舊繁華;老字號搬走了,幾十年,它們又搬回來了……
文/羊城晚報記者 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