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論語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無論我們在外遇到多少的風風雨雨,回到家就會忘掉一切憂愁,好好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在一起的溫馨時刻。正如劇作家蕭伯納所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
一個團結和睦的家庭,它是能帶給家人幸福感,帶給家人溫暖的關懷,這是每個家庭都渴望追求的。又如小說家德萊塞說: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和睦是一種和諧,花與葉和諧就成了美,水與魚和諧就有了樂趣,家人與家人和諧了就有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可見,團結和睦在家庭中有著一定的凝聚力。
可有時事與願違,自己往往想要的完美家庭,卻因各種吵架而鬧得雞犬不寧,不管是對夫妻間的感情,還是對父母孩子都有著深深的影響。其實,家庭要想和諧美滿,通常需要做到以下這三點。
02▲彼此間懂得互相謙讓
家人相處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如果思想行為發生衝突,雙方之間都不懂得退讓,爭論不停,非要討論出一個結果來,即便有一方贏了,另一方也會不滿。最後,兩人之間的情感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變得不再那麼愛對方了。
人在爭吵時往往失去理智,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壞事。因此,為了避免事情的發生,當有一方爭吵時,可以讓一讓,等他思緒平和了,再進行溝通交流。就如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讓三分,即能天寬地闊,消除一切困難,解除一切糾葛。謙讓是一種美德,更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懂得讓是給事情緩和的機會,也是給大腦思考的機會。
把謙讓用到家庭中,懂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男方主動讓女方一些,年輕人主動讓老人,凡事不要斤斤計較,看開些,看明白些。《六尺巷》裡張英說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一個家庭裡,有人懂得了謙讓,就會「一個巴掌拍不響」,許多矛盾自然就不會發生,家庭也能夠和和美美了。
03▲彼此間懂得互相體諒
體諒是理解,是為他人著想,是善解人意。有時,我們會對朋友陌生人體諒,卻不會對於自己的家人體諒,把家人所做的事當成理所當然。其實,在家庭中,無論是夫妻間,婆媳間還是大人和孩子間,都是需要相互體諒,家庭才能和諧。
夫妻間懂得體諒,是讓家庭完整的前提。作為丈夫,懂得體諒妻子帶孩子做家務的辛苦,回到家主動做家務,分擔妻子的活,夫妻間就不會有那麼多架來吵;婆媳間,媳婦懂得體諒婆婆過來人說的建議,虛心接受,婆婆也懂得體諒兒媳的不易,不要處處刁難,婆媳間就會更和諧相處;大人和孩子間,大人能夠體諒孩子的心情,了解他們想要和不想要的,孩子能夠體諒大人的辛苦,這樣大人和孩子的關係就會更融洽。
法學家富勒就曾說:不會體諒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的。能體諒別人,並且接納別人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溫柔。比和顏悅色更可貴的,是你溫柔的心。學會去體諒,是家庭和睦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家人之間和諧相處之道。
04▲彼此間懂得互相尊重
尊重,指將對方視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須重視的心態及其言行,現在已逐漸引申為平等相待的心態及其言行。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一個品德高尚,具有修養的人,他會把對方看成重要的個體,去關注他,平等相待他。
和睦的家庭裡,少不了彼此間的互相尊重。家人間的互相尊重,彼此說話才會有分寸,不會刻意說一些傷人的話刺激對方。尊重對方做的事,尊重對方說的話,尊重對方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於是,哲學家叔本華就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你我相同的靈性。
有了尊重,彼此間才有了平等溝通交流的機會,若有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總是以各種理由欺壓另一方,矛盾就會變大,搞不好就會家散,這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畢竟,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樣。不尊重別人感情的人,最終只會引起別人的討厭和憎恨。只有家人學會了彼此尊重,家庭就能和諧美滿。
05▲後記雜談
家,不僅僅是一間四四方方的房間,不僅僅是美麗豪華的布置。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們的情,我們用心靈去經營的情,因為這種關愛的情,所以感到溫暖,讓我們感到放鬆。因為情,所以牽掛,因為情,所以眷戀。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自己身在他鄉,思念家的心情。因為家很溫暖,它可以緩解人們在冬天的寒意,給人帶來心靈的慰藉,有家就是幸福。
於是,一個家庭,因有了彼此間的互相謙讓、體諒和尊重,就有了家庭生命延續的良藥,也會擁有了家人間的團結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