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強烈的願望希望遇見一見鍾情?
可能是對方的氣質、長相或是當下某種難以描述的氛圍,就是擊中了你的心。
你覺得再也無法忍受見不到他,你期盼與他靠近,你想像和他共度晨昏。
甚至會在心裡衍生出,你們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相愛,只是在相識的那一刻才剛見面的感覺。
面對那個人,你太急切了,生怕一旦錯過就此永遠錯過,你沒多問,也沒多想,覺得能在一起就好。
可進入戀情後,你看著他,他看著你,你們的關係日益加深,你卻開始驚訝於,這真的是我當初喜歡上的那個人嗎?
有多少人一頭扎進戀愛,交往沒幾個禮拜就想要分手,大夢初醒後悔為什麼當初不了解多一點。
一見鍾情很容易讓人將對方的優點放大到極限,以致於交往時失落更深,造成紛爭。
也許很多人做好戀愛不是一帆風順的準備,但對一些初次戀愛的人來說,她們始終是帶著一顆少女心去戀愛的,往往因此承受超過預期的傷害,甚至失去勇氣無法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戀愛的續航時間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也很難再見動人情詩中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的長情,越走越快,像是目不暇接的信息更替,像是愈加頻繁的APP更新,快到忘記了來時的路,快到看不見愛人的寂寞。
前些日子我又重溫了電影《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和《愛在午夜降臨前》。
我一直覺得影片中的傑西和席琳是愛情最好的寫照,既沒有一見鍾情就交往的順利,也沒有重逢就打死不分開的誓言,更沒有在一起便幸福到底的俗套。
而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誠。
在第一部曲中,傑西對席琳一見鍾情,兩人相談甚歡,不舍分別。
當火車到達維也納時,傑西盛情邀請席琳一起下車逛逛,即使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席琳也答應了傑西的浪漫冒險,他們一邊遊覽城市,一邊靠近著彼此。
這一夜,他們將各自關於自我、關於愛情、關於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想法分享給彼此,原本兩個陌生的靈魂逐漸親密。
但電影的最後,導演並沒有給到觀眾一個圓滿的結局,而是兩人約定6個月後在維也納再見,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而我們腦補的結局,直接涉及到了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觀念,對一些渴望一見鍾情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遺憾;對一些明白愛情無常的人來說,或許這是最好的結果。
來到第二部曲,9年後,他們重逢在落日黃昏的巴黎。
此刻的他們,已然步入中年,歲月磨掉了他們身上的天真浪漫,多了一些成年人的穩重和無奈。
再次重逢的傑西和席琳並沒有起誓再也不分開,除了懷念,只有擦肩而過的遺憾,更遺憾的是,他們又將分別。
到這裡,電影又再一次戛然而止,又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渴望一見鍾情的人還是會覺得這是一個遺憾;明白愛情無常的人卻看到,他們更加了解了彼此,也看到對方不同的一面。
又一個9年過去,才來到電影的最終曲。
當傑西開著車,旁邊坐著席琳,後座是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人們大呼他們終究沒有錯過彼此。
可還是高興得太早,沒錯過彼此的兩個人終究要經歷愛情所帶來的的各種煩惱。
比如當傑西談到自己外祖母74年的婚姻長跑時,席琳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
她看著傑西說:按照這樣計算,我還要忍受你56年?我真的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接受。
而傑西卻笑著答道:如果你可以不再試著改變我,或許可以。
比如傑西和席琳發生激烈的爭吵,無論傑西如何緩解氣氛,試圖回歸浪漫,都無法擋住奪門而出的席琳。
這才是脫去浪漫外衣的真實愛情,不柔軟,硬邦邦,隨時都會產生矛盾。
不過最終曲的結尾,也給我們演繹了一方忍讓,一方通情達理,惺惺相惜互敬互愛。
席琳坐在河邊陷入沉思,傑西偽裝成了一個時間旅行者,帶來了一封來自未來的信念給席琳聽,告訴她未來的日子,他們都會在一起。
而今晚,只不過那些過去日子最普通的一天。
年輕時,我們對於愛情只有浪漫和永恆;走到中年,我們急於找回了當初的心動;而後來我們才明白,原來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日久生情也好,一見鍾情也罷,這世界從沒有一個人是生來就符合我們的擇偶需求,對於一段感情的選擇始終需要自己背負。
也許這段關係不會以美好的結局收尾,但至少彼此是真的這段關係努力過,也要理解愛情的無常,不要讓一次愛情的結果就把自己徹底打碎。
也別再說自己早已喪失愛的勇氣,對愛情已經完全失去信心,很多時候,問題不是一天釀成的,而是日積月累。
要了解別人,要從了解自己開始,要愛別人,也要先從愛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