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無諍 發自廣州
57歲的陳裕璋日前接過印信,出任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簡稱「臺灣金管會」)主任委員。7月1日,臺灣金管會稱正考慮允許本地上市企業直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醞釀許久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望獲得突破—人民幣和新臺幣的匯款、
存款將便利不少。
「將發展具有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列為發展金融產業的主要策略。」陳裕璋透露,在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還未籤訂之前,臺灣金管會擬研開放島內企業透過OBU(OffshoreBankingUnit)發行人民幣債券,日前將與臺灣「央行」談論相關議案。
近期,兩岸金融合作利好消息不斷。繼中國銀行臺北分行6月28日開業、臺灣銀行上海分行7月10日開業後,交通銀行臺北分行也於7月16日正式開業。
「兩岸銀行業目前已邁入雙向時代,貨幣清算無法再規避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朱磊認為,銀行業的合作是兩岸金融業合作的基礎,但和證券、保險兩個行業相比,其開放的時間和程度都相對遲緩,愈發凸顯加強兩岸銀行業合作的現實重要性。
而在臺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達業看來,對於兩岸金融機構在「十二五」規劃下的發展比較樂觀,兩岸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頻繁,不管是金融績效還是競爭力都會獲得大幅度的提升。但黃達業也表示,要注意消費金融急劇發展時,銀行風控、企業金融的呆帳防範和處理問題。
互設分行
7月10日,臺灣規模最大的銀行—臺灣銀行在上海為其首個大陸分行舉行開業慶典。臺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親自來滬捧場,稱上海分行為其「西進第一步」,在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的過程中,臺灣銀行期望能夠擔任重要角色,成為臺灣的兩岸貨幣清算銀行。
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顏圭田表示,在滬設立分行只是第一步,下一家分行選址已經在考察中,並不排除西部如成都、重慶這樣的城市。
目前大陸已批准10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包括在上海開設分行的第一商業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土地銀行等,另有開在蘇州的合作金庫銀行、彰化銀行,南京的永豐銀行,東莞的玉山銀行等。
相比臺灣金融機構在大陸落地的神速,直到上個月才有第一家大陸銀行—中國銀行在臺設立首家分支機構。中行行長李禮輝透露,該行已經與29家臺灣同業建立了代理行關係,為1000多家大陸臺資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3年來為臺資企業提供貸款累計超過1600億元人民幣。
繼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掛牌開業後,位於臺北地標101大樓的中國交通銀行臺北分行也於7月16日正式開業。交行臺北分行註冊資金5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最大一筆陸資入島的投資。
交行臺北分行總經理陳越表示,「許多陸資企業是交通銀行集團客戶,服務陸資是交通銀行臺北分行未來重要的業務之一。」陳越稱,未來交行臺北分行要注重輕資本業務。「比如『快匯』這樣低成本又快捷的業務。銀行業在臺灣賺錢並不容易,但不是說沒有機會,要因地制宜,要創新思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不排除參股大陸銀行
陳裕璋上任伊始就聲稱,將繼續發展具有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而在兩岸民間,金融交流早就潛流暗湧。
兩岸金融市場在2002年均對外資開放,但兩岸因為種種原因並未籤署MOU,合作缺乏基礎,導致兩岸金融幾乎呈現閉鎖的狀態。隨著2010年ECFA的籤署,加上此前就通過的MOU,大陸、臺灣銀行機構開始互設分行,兩岸銀行業的合作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大陸的不少地方政府,爭相將橄欖枝拋向了臺灣的金融機構。7月3日,臺灣富邦金控通過公開競拍方式成功競得海峽金融商務區U地塊,成為首家入駐福州海峽金融商務區的臺資金融總部企業。
臺灣最大的企業貸款機構—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在蘇州開設的分行7月16日開業。這是兆豐國際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家分行。至此,目前在大陸獲準設立分行的10家臺資銀行中,已有4家落戶蘇州。
天津也將成為臺資金融業機構的聚集區。中國華一銀行、臺灣國泰人壽保險分公司、仲利控股集團、臺灣工銀集團已投資天津,新一批金融合作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已成為臺灣金融業在大陸北方投資的首選之地。
據天津市政府金融辦公室主任杜強介紹,2011年,臺灣工業銀行在天津設立代表處得到中國銀監會批覆,實現了臺資獨資銀行零的突破。日前,臺灣金管會先後同意土地銀行申請在天津設立大陸第二家分行,核准臺灣合作金庫銀行增設天津分行。
臺新金控旗下的臺新融資租賃(天津)有限公司將於今年正式取得租賃、保理及貿易分期營業執照。臺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表示,若有適當的投資標,亦不排除參股大陸銀行。在其他金融業務方向,將優先持續規劃消費金融及基金管理,設立或併購各類金融相關事業,持續強化大陸市場布局。
就在落幕不久的廣州首屆「金交會」上,臺灣駐香港金融機構聯誼會23家企業代表前來參加,與會代表參觀了廣東省首家臺商投資的金融服務企業—廣東富邦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及位於沙面的臺灣銀行舊址。考察團團長、彰化商業銀行香港分行經理董俊宏對廣州正在建設的華南區域金融中心表示興趣很大,將組織更多的臺灣金融機構來穗投資拓展業務。
貨幣清算機制在望
兩岸銀行互設分支機構,被兩岸金融業界視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漸行漸近」。全臺商業會理事長張平沼日前已搶先預告,「應該就是等『央行』的公告了」。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央銀行」7月10日在商總與「行政院長」座談的會議中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獲共識,近期將有重大進展。據報導,張平沼在會後轉述,「中央銀行」響應金融業提案時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獲共識,近期將有重大進展。
臺灣金管會7月1日表示,正考慮允許本地上市企業通過臺灣銀行業離岸分支機構或直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幫助臺資企業更好地為他們在大陸的業務籌集人民幣資金。目前只有臺灣本地上市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可以通過在香港發行「點心債」籌集人民幣資金。臺灣金管會表示,上述政策提議將擴大臺資企業的人民幣籌資渠道。
陳裕璋表示,除了持續強化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平臺,將協助金融業者增設分支機構,並整合其海內外據點,有效發揮兩岸據點營運效能;研議放寬具臺商背景的優質企業在臺上市
(櫃),並正研議島內企業赴香港或透過OBU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臺商籌資管道。
「去年香港與內地貿易額2800億美元,香港銀行業就處理了約2萬億元人民幣的貿易結算交易。」交行行長牛錫明今年6月份曾公開表示,而兩岸去年的貿易額也達到1600億美元,但臺灣的人民幣交易結算業務卻是「零」。若以此估算,2011年大陸與臺灣已達到1600億美元的貿易額,意味著有高達1萬億元以上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空間。
「隨著兩岸銀行在對岸互設分行,其中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貨幣清算。」朱磊表示,目前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僅限於現鈔的收兌,沒有辦法進行人民幣存還款業務,這一情況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要。此外,資本市場及其他銀行業務都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朱磊建議,比如像資本市場,未來可以考慮加強兩岸股票市場連接,加快開放臺資證券機構市場準入;比如規劃兩岸交易所的雙掛牌,ETF、各種衍生產品都可以在上交所、臺北證交所以及深交所同時掛牌。兩岸可以共同設計股指如推出兩岸指數,逐步開放臺資購買證券及基金以及進行期貨投資。
臺灣金管會官員日前表示,該會在提報「行政院」的黃金十年計劃子項中,納入了允許本地券商發展離境業務的提案,但目前該案仍在初期研究階段,最終也須「行政院」審核同意方能推動。
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顏圭田:「臺資銀行進入大陸會如過江之鯽」
本報記者 李意安 發自上海
作為臺灣規模最大的銀行,臺灣銀行大陸首個分行於7月10日在上海正式開業。
臺灣銀行成立於1946年,是100%官股銀行,承擔政策性銀行的義務,且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首批受益銀行之一。根據臺灣銀行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臺灣銀行總資產規模約為3.9萬億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8.3千億元。
就臺灣銀行開設首家大陸分行的背景、未來經營策略及目標以及臺灣其他銀行在大陸的經營情況,時代周報記者對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顏圭田進行了專訪。
第九家臺資銀行
時代周報:我們知道臺灣銀行是臺灣最大的銀行,但是關於臺灣銀行大陸首家分行的一些基礎背景,目前公開資料披露的內容非常有限,能否再介紹一下。
顏圭田:目前來講,我們分行的註冊資本金是5億元人民幣,這個在臺資銀行中屬於中等水平,目前臺資銀行註冊資本從3億到10億的都有,拿到籌建許可的,在我們之前已經有八家,我們是第九家。
時代周報:5億資本金是出於什麼考慮?
顏圭田:出於淨值上的考慮吧。臺灣銀行對外投資已經達到40%的水平了,因為是官股銀行的關係,我們的對外投資都需要通過臺灣投資審查委員會的批准。
時代周報:其實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此前也已經有不少臺資銀行在大陸落戶,臺灣銀行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點開設分行?
顏圭田:其實我們很早以前就開始籌備設立,但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條件是到最近才具備。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有金融開放的苗頭,第一批有7家銀行參與申請到大陸設立代表處,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意向,但因為我們是臺灣第一大銀行,又是100%的官股銀行,比較特殊,所以臺灣金管局對於我們在大陸開分行的事情也特別審慎。後來第一批申請設立代表處的全數通過了,我們就加入了第二批申請,但2003年以後因為一些原因,這個事情就被擱置下來了,直到2009年7月27日我們才重新遞件,2010年元月底文件批下來,我們就設立了代表處。按照規定代表處設立滿兩年才可以正式開業,但2010年6月ECFA籤訂,新的規定是滿一年就可以,2011年3月我們提出申請要建立分行,去年12月27日才取得籌建許可,今年2月24日我們向上海銀監局遞件申請開業,5月30日銀監局來現場檢查,6月的時候臺灣那邊監管機構批准了相關手續,7月2日我們收到領件通知,3日我就到北京領證傳真回上海,接下來就很快了,4日下午營業執照也領到了,10日就開張了。
最想做人民幣業務
時代周報:開張以後,臺灣銀行大陸分行初期的業務和戰略目標是什麼?
顏圭田:短期目標來講,首年盈利肯定是必須的,因為監管層面需要我們實現首年盈利才能涉足人民幣業務。根據銀監會規定,我們目前能夠涉足的還只有外幣業務,在資本金20%以內可以做結售匯業務,另外就是一些外幣貸款方面的業務,我們現在只做美元、港幣、日元和歐元,如果兩岸貨幣清算體系建立,我們可以當清算行的話,那這些貨幣裡就再加一個新臺幣。我們會先針對臺資企業做外幣貸款,因為臺商也有這個需求,因為大陸的銀行對它們的信用歷史不清楚,很難徵信。臺資銀行對臺資企業的歷史就清楚很多,在徵信方面就很有優勢,臺灣銀行在臺灣又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會受到臺資企業的青睞。另外外幣的理財業務也在我們的經營許可範圍內,但現在精力不夠,還是要一步一步來。當然我們最想做的還是人民幣業務,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監管要求,首年要實現盈利。
時代周報:目前來看,其他臺資銀行在大陸的經營狀況如何?
顏圭田:其他臺資銀行基本上都是2010年開業的,到去年年底經營滿一年,也差不多應該都已經實現了首個年度的盈利目標。去年美元在銀行的存款利率4-5個百分點,因為臺資銀行主要服務臺資企業,但在臺灣現在貸款利率都很低,所以臺資企業和銀行議價的時候都習慣把利率殺得很低,所以貸款利率只有3個百分點左右。除此以外銀行還要提一個百分點的呆帳準備,這樣算下來差不多就是做一筆虧一筆了,這樣對銀行達到銀監會首年盈利的規定的壓力就非常大,所以他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做貿易融資結售匯或者參加一些銀團貸款,但銀團貸款的利息也只是3-4個百分點,也沒有存款利率高。所以開業一年,他們也很少做放貸業務,存同業就可以拿到4-5個百分點,沒有任何風險,也不需要提準備金。所以去年一年靠資本金吃利息也都可以實現盈利。現在利率降下來了,沒那麼高了,我們不太可能通過這種方式盈利了。
希望服務於大陸企業
時代周報:最近中國銀行和交行也先後在臺灣開設分行,另一方面,臺灣也已經有近十家銀行在大陸開業,你認為兩岸金融機構互設分支行會是一個趨勢嗎?
顏圭田:臺灣的經濟是我們常說的淺碟型經濟,什麼叫淺碟型經濟呢,倒一點水就滿了,一張紙放下去水又吸乾了,很容易飽和。去過臺灣的人應該都會有個印象,臺灣的銀行就像便利店一樣無處不在,銀行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可以說全球沒有一個經濟體中銀行競爭像臺灣這麼殘酷。而臺灣官方的金融管制也非常嚴格,現在臺灣銀行業的存貸息差區間已經被壓得非常小,所以對臺灣的銀行來講,必須西進大陸,因為這裡市場大,利差高,這也符合資本的逐利規律。而另一方面,中國銀行或者交行它們進駐臺灣其實是出於不同的戰略目的。現在臺灣的人民幣非常多,但是都不存在銀行,很多人手頭的人民幣都放在家裡壓箱底,為什麼呢?因為兩岸貨幣清算體系沒有建立,沒有銀行能夠直接經營人民幣業務。中國銀行或者交行應該是看準了這方面的機會,而且他們在臺灣的據點其實也不用很多,因為小小的一個據點,輻射面就能到達整個臺灣,而在大陸他們分支行遍布全國,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你都能通過它們實現新臺幣的清算。這種優勢不是每家銀行都具備的,所以大陸銀行去臺灣開分行的事情不會太熱。反過來,臺資銀行進入大陸應該會如過江之鯽一樣前赴後繼。
時代周報:最後一個問題,比較老套,剛剛落子上海,你們對於自身的本土化有哪些思考?
顏圭田:本土化的問題我們也有考慮過,但其實從文化角度來講,我並不認為有太多需要本土化的地方,就像大家常常說的,臺海一家,文化層面我們和其他外資行所謂的融合還是存在本質區別的。但經營方面確實也需要一個慢慢適應和磨合的過程,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要及時建立法人銀行,完成分行向子行的縱向延伸;二是要有人才儲備,我們銀行現在剛剛籌建,暫時只有20人團隊,其中6個是臺灣人,14個是本地招募的,以後這個比例可能會更傾向本土化,可能在下面的子行就只在管理層放一個臺灣人甚至全行沒有一個臺灣人;第三個是在業務層面,我們現在主要還是著眼於服務臺資企業,但接下來規模慢慢擴大後也會轉向服務於大陸企業。
評論
人民幣國際化: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