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瓊海博鰲留客村蔡家宅內景。駱雲飛攝
中新網海南新聞10月30日電 (記者 王辛莉)年近七旬的蔡王普君捧著手寫的五頁紙解說詞,告訴記者她要向海內外遊客詮釋蔡家宅的百年歷史文化。
蔡家宅有著「海南僑鄉第一宅」的美譽。月前,蔡家宅所在的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第一期旅遊配套工程完工,正以嶄新的面貌對外迎客。
瓊海位於海南省東部沿海,常住居民逾51萬,旅居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則達55萬,素有「華僑之鄉」之稱。
「這家是新加坡華僑」,瓊海市中原鎮邁湯村主任王興和走在客村的巷道裡,稔熟地向記者介紹道:「前面人家在香港」,「右面人家在馬來西亞」。
瓊海市中原鎮客村僑宅眾多。凌楠攝影
客村的村名來自原來村裡有家客棧,是海外回鄉人和瓊海出海人的歇腳之所。清末始,湯邁村「下南洋」者眾,目前,全村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逾3700人,其中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者眾多。每當春節和清明,海外的鄉親回鄉度假和祭祖,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
「要喝上咖啡啦!」王興和猶記得兒時每逢「南洋客」回鄉,鄉民們的歡呼雀躍。如今,村民的物質條件和海外差不多,華人華僑回鄉,多是和大家開心聊閒。古樹、古井的美麗古村落,村裡建起的村史館,都成為遊客慕名前來的尋訪之地。
留客村是瓊海博鰲萬泉河畔的村莊,圖為萬泉河畔古渡口「留客渡」。凌楠 攝
僑鄉瓊海處處透著濃鬱的「僑」味。在市府所在的嘉積鎮,市中心新民老街的騎樓建築,萬泉河邊溪仔街的青石板路,多是瓊海先人「下南洋」的痕跡。「番客」帶回來的「番鴨」嘉積鴨是瓊海的傳統招牌美食。
說起美食,瓊海印尼村的咖喱飯、五色糕為遊客們津津樂道。今年83歲阿婆陳良定1960年從印尼到海南瓊海彬村山華僑農場定居。記者見她一襲印尼長衫長裙,一口濃重的印尼普通話。家門口曬著咖啡豆,餐桌上擺著南瓜糕。逢年過節,她仍喜歡在村裡的廣場盡興跳印尼舞,常常贏得遊客們的喝彩。
因著博鰲亞洲論壇所在地的地理優勢,僑村南強村煥發新氣象。乾淨整潔的村道,青磚灰瓦的瓊海傳統鄉村建築,房前屋後,椰子、檳榔、木瓜等熱帶植物和三角梅等花木林立,讓海內外的遊客感受到「住在公園裡」的清悠。
蔡家宅始建於1924年,修建過程歷時10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所建。蔡王普君是蔡家森的曾長房媳婦。多年來,她一直竭力將蔡家宅的故事傳揚出去。每當要客到訪,她親自做導遊,介紹蔡家的家訓,講述先輩海外奮鬥的故事。「一百年前,蔡家就『國際化』了」,如今,蔡家300餘口,遍及全世界,人才輩出。她自豪地說,她接待過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元首,他們驚嘆蔡家宅的建築工藝技術,更敬佩蔡家人的創業精神。
蔡家宅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多次修繕。最近一次是2013年至2019年,對四座宅第進行了全面修繕。去年該市引進一家旅遊企業,挖掘蔡家宅及所在村莊留客村的歷史文化,計劃推行「文物+旅遊」,傳播僑鄉瓊海的僑鄉歷史文化故事。
一位來自上海的李女士表示,蔡家宅很有特點,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痕跡,又有海南島嶼文化特色,還融入東南亞甚至歐洲建築文化。融通中外的華僑文化一覽無遺,細細欣賞,很有韻味。
據了解,2020年國慶黃金周,瓊海接待遊客34.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5億元。隨著冬天來臨,瓊海有望迎來新一輪的旅遊旺季。(完)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