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生態循環高效水產養殖技術示範推廣

2020-12-20 吉山花瑤

168」生態循環高效水產養殖技術示範推廣

王健華等

2017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會議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集成現場會上提出「地、水、飼、種、潔、防、安、工」八字決,要從節約土地、改良水質、生態飼料、優質種質、清潔養魚、疾病防控、質量安全和現代工程信息八個方面,加大適用先進安全技術研發,因地制宜、推進典型養殖模式示範,提升水產養殖生態屬性和綜合效益。[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出臺嚴厲的環境治理措施,水產養殖劃定了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要求全面解決養殖尾水直排直放和養殖環境「髒亂差」問題。2019年2月,十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技術模式創新,引領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提供優質、特色、綠色、生態水產品,保證優質蛋白供給。

然而傳統水產養殖、魚類疾病暴發等問題正影響著行業的持續發展。在精養池塘,以餌料形式投入的氮磷養分僅有約1/3被水產動物同化吸收,剩餘養分大多以殘餌和魚蝦排洩物等形式殘留在養殖水體和底泥中,日積月累導致塘內水質惡化,影響魚類生長,而且養殖尾水的排出也加劇了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隨著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養殖水體富營養化、藍藻爆發,魚病頻繁發生,養殖戶大量用藥,造成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一、技術概述

(一)技術基本情況

2018年4月,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在總結當前多種養殖模式的基礎上設計了漏鬥型魚池與蓮藕種植循環種養殖試驗(面積比20:80),取得了顯著效果。兩年來與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南省水產研究院等單位專家技術人員共同努力,將多地多種設計的試驗總結成——「168」生態循環高效水產養殖模式(1是1000m 2以下魚池,6是六大技術,8是八大優勢),通過漏鬥型設計精準投餵、智能增氧、生物調控、生態循環、溫控養殖,分離出糞便殘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達到了生態理念引領、養殖環境優美、集汙排汙科學、提質降本增效、產品質量優良、操作管理方便、節能高效智能、組裝配套靈活之目的,能顯著解決漁業綠色生態養殖和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二)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2018年在鄭州市試驗成功後,2019年惠濟區增加面積5000m 2 ,又分別在滎陽、新鄉兩地試驗示範推廣,推廣面積34000m 2 。目前該模式正在信陽、商丘、林州和山東東營等地推廣應用。

(三)提質增效情況

2018年5月河南千戶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該技術建成漏鬥型魚池+蓮藕溼地生態循環養殖系統,5月20日投放草魚1012kg,16000尾,至11月26日,1000m 2 出魚18175kg,投餵飼料18.5t,飼料係數1.02,整個生產季節無魚病發生,效益顯著。2019年又建5座同樣魚池,放養草魚,養殖成魚和魚種,全年無魚病發生,同樣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9年1月鄭州龍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利用該技術建成保溫棚漏鬥型魚池14座,其中羅非魚700m 2 ,6個月產量達到34000kg,全年700m 2 產量達到近70t。3月建成700m 2 漏鬥型魚池26座,其中單池放養加州鱸魚種15000尾,產量7100kg,7個月產值33萬元,利潤16萬元。該公司還在銀鱈魚、美國鮰魚、丁桂和飼料馴養鱖魚上取得了成功。

2019年4月鄭州富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在滎陽現代漁業集聚區改造10畝傳統魚塘,建成1200m 2 漏鬥型魚池養殖草魚,其餘面積建成生態循環系統,4月在1200m 2 養殖池內投放尾重1kg草魚10000尾,6月底出池產量20000kg,3個月淨增重10000kg。7月初又放養加州鱸魚35000尾,目前生長良好。

試驗示範推廣中發現運用該技術養殖全過程水質良好、無魚病發生,魚肉品質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並且具有比工廠化養殖等模式投資小、佔地少等優點,與蓮藕池、稻田、農田、蔬菜基地、花卉基地、果園、樹林結合,可在灌溉的同時提供大量優質水產品,養魚肥水用來灌溉,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技術要點

示範場點應符合當地「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布局要求,周圍電力配套齊全,交通便利。規劃布局要合理,可分不同區域進行苗種生產、商品魚養殖,生物淨化池(湖)可設在中間,也可環養魚池設置,周邊種植棕櫚樹美化環境。

(一)設施設備

1.漏鬥型魚池標準:養魚池在土 基 上 通 過 挖 制 形 成 , 上 口 直 徑5m~40m左右,池深3m~5m為宜,下挖1m~2m處斜坡坡比1:0.5,池底比降20度~40度之間,面積1000m 2 以內為宜。池底中央最深處設長1m、寬1m、深0.6m排汙口,覆蓋鋼絲網攔魚柵,鋪設直徑200mm~300mm排汙管道和循環水管道與集汙井、淨化池相連。在養魚池表面的土基上鋪設PE防滲膜至魚池上邊平面,向外平鋪0.5m埋邊封土,中間與排汙口相接處用混凝土壓實。

2.集汙井標準:採取一池一井或多池一井,直徑3m~5m,井深4m~5m,井底錐形,磚混或混凝土結構。牆體與下一級相連位置,從井沿向下0.5m處設溢水口。

3.曝氣池標準:漏鬥型養魚池與之配套,佔養殖池的10%為宜,另一側設過濾牆,過濾牆採用鋼管骨架固定鋼絲網,厚度0.5m,中間填過濾材料。

4.水生植物淨化池標準:面積佔漏鬥型養魚池的20%左右,長方形,深度1.5m以內,池底可種植蓮藕,水面種植空心菜、西洋菜等水生植物。末端與生物淨化池(湖)相連,同樣設過濾牆。

5.生物淨化池(湖)標準:面積是養魚池的3倍左右,任何形狀,水深2m~3m,自然池塘底,邊坡可用綠化磚等材料防護。

6.滅菌池標準:在生物淨化池與漏鬥型養魚池相鄰的一角建直徑2m、深2m圓形滅菌池,以過濾牆為佳,厚度0.5m左右,以鋼絲網和鋼管架子做成,裡面填碎石,基礎夯實。

7.增氧機:2臺1.5kW水車式增氧機,分別分布在魚池的兩邊,水流朝向一個方向。2臺1.5kW變頻增氧機稍居中,與水車式增氧機垂直位置。2臺1.5kW變頻增氧機安裝在生物淨化池中央。

8.水泵:2臺500W循環泵(備用1臺),放置在滅菌池,安裝在離底部1m位置,用管道連接到養魚池中。2臺4kW抽水泵做清塘用。1臺吸汙泵,安裝在集汙井最低處。

9.羅茨風機:1臺3kW固定在曝氣池邊,連接增氧曝氣盤,均勻擺放在曝氣池中。

10.其它:溶氧控制器,控制3臺增氧機。自動投餌機1臺,安裝在合適的位置。發電機組1臺,紫外線殺菌設備或臭氧發生器1臺,安裝在滅菌池中。還可安裝智能遠程控制和水質監測設備。

(二)集汙排汙

1.集汙:深度3m以上漏鬥型設計、水車式增氧機推水,形成渦流便於殘餌、糞便集中於魚池中央最深處排汙口及排汙管道內。

2.排汙:糞便殘餌經底排汙管道通過閥門控制排入集汙井,排汙口與漏鬥型魚池水位形成1m以上落差,每天排汙2次~3次,每次約1min,通過瞬間落差排出。定期用吸汙泵通過糞

汙清運車清運,集中處理。

池中間另設循環水管道在緊鄰排汙口向上伸出池底1.3m,1m以上部分打孔,池水從循環管道孔上部分排出,與曝氣池相連,出水口高度低於漏鬥型魚池高度0.5m,與排汙管道形成雙路排水排汙,達到排汙排水分開。

(三)增氧曝氣

1.增氧:養魚池中保證1臺水車式增氧機全天24小時開啟,另三臺與控制器相連,額定值控制在6mg/L,自動控制。生物淨化池設置增氧機,前期白天中午開機2個小時,中後期晚上及時開啟。

2.曝氣:曝氣池根據需要,定時開關。如遇停電,需及時開啟發電機,保證羅茨風機正常使用。通過好氧菌處理懸浮狀態的有機物,促進分解轉化。曝氣管需定期更換,以免堵塞影響效果。

(四)生物淨化

1.微生物處理:集汙井中上清液和循環溢出的養魚水在循環過程中,懸浮狀態的糞便殘餌被菌類、藻類、浮遊動物吸收利用。根據需要,定期潑灑有益菌、藻。

2.水生植物吸收:糞便殘餌等有機物經分解成營養鹽再被蓮藕、水生蔬菜等植物吸收,轉化為蓮藕、水生蔬菜等經濟作物的肥料。

3.以漁淨水:在生物淨化池投放鰱鱅魚、蝦蟹、螺類,攝食水中的浮遊動植物等,形成食物鏈,淨化水質。

(五)生態循環

漏鬥型魚池中集中養殖,排出糞便經排汙管道到集汙井中,由吸汙車清運至魚糞處理場生產肥料。養殖水經循環水管道溢出至曝氣池、植物吸收池、生物淨化池,被微生物、藻類、浮遊動物、鰱鱅魚、蝦蟹、螺類等淨化處理,最後滅菌後回抽到養魚池中,形成生態循環。

(六)溫度控制

養魚池直徑40m以內,便於搭建塑料大棚保溫養殖,溫泉水可做到全年養殖,常溫水養殖每年增加3個~4個月生長期,夏季注入井水降溫,小水體易保持最適水溫,避免高溫影響可保持最佳生長狀態。曝氣池、植物淨化池也可搭建保溫棚,養殖後期氣溫下降繼續保證植物正常生長吸收利用。

養殖過程:放魚前7d魚池消毒殺菌後,投放優質健康品種經食鹽浸泡後入池;投餵浮水型配合餌料,堅持「四定」投餌原則;投餌半小時後排汙,排汙前可保留一臺水車式增氧運行;加強日常管理、早晚巡池,確保正常運行。勤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定期檢查,發現魚病,對症治療,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原則,定期採用外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殺菌,中草藥驅蟲殺蟲,內服大蒜、三黃粉等中藥類魚藥保肝利膽、增強體質。堅決杜絕使用抗生素、重金屬和違禁藥品。

吊水銷售:魚長至商品魚規格後,逐漸停止投餵飼料,加注井水,及時排出糞便,關掉滅菌池中回抽泵,停止循環,保持增氧機正常運行。停食後吊水瘦身去土腥味,分15d、30d、45d、60d不同瘦身時間,3個~4個級別銷售,提高魚肉品質和效益。

三、適合區域

適合全國各地的水產養殖區域。

四、注意事項

養殖池塘應具有較好的水、電、通訊條件,要配備足夠輸出功率的備用發電機。

1000m 2 養魚池產量控制在15000kg為宜,注意商品魚最佳上市規格。配備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技術人員,要關注生態循環系統的日常維護。

相關焦點

  •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調研狼城崗鎮水產技術推廣工作
    本報訊 為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全面構建文明、美麗、富饒、幸福的狼城崗鎮,9月24日,中牟縣狼城崗鎮黃河灘區遷建指揮部召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鄭州調研座談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率調研組到狼城崗鎮調研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省市縣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陪同調研。
  • 銅梁:低碳高效生態循環型養魚示範成功
    近來,一種低碳高效生態循環型漁業養殖在重慶銅梁西郊現代農業園區獲得成功。這種新型方式不僅把養魚畝產提高到5噸,而且實現了綠色環保養殖。目前,區水產技術部門決定向全區推廣這一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養殖槽頂部安有3個增氧泵,每個養殖槽用柵欄隔成3個養殖欄,每個養殖欄邊上安有自動投料機。  「這個養魚槽雖然只有130個平方,但每立方米的水體可產成魚100多公斤,5個月左右為一個生產周期。其產量比常規的養殖方法提高了5倍,」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站長曾仁莆介紹說。  如此高密度的養魚,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和有效處理好養魚廢料問題。
  •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助理王玉堂一行來浙調研水產技術推廣...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技信息處處長朱華潭,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丁雪燕、副站長馬文君等陪同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後赴台州溫嶺市、三門縣,嘉興平湖市等地,聽取了我省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在隊伍建設、職能履行情況、推廣機制創新、多元推廣專家隊伍建設、推廣人才培養、新型職業漁民和漁業實用人才培養、「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情況、落實「五個振興」意見建議等方面的工作匯報,並對全國「十佳」示範站候選單位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平湖市漁業技術推廣與海洋資源服務中心進行了覆核。
  • 「貨櫃+生態池塘」等兩項綠色高效養殖技術榮列農業農村部2020年...
    每項技術成立以技術牽頭單位和集成示範單位骨幹專家為雙首席的專家指導團隊,整合技術研發、集成、示範、推廣等主體的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高質高效開展技術集成與熟化。(二)打造樣板開展觀摩交流。建設示範展示基地,在生產管理關鍵時期開展以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等為服務對象,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和技術服務單位廣泛參加的現場技術示範觀摩活動。
  • 南潯借力"剿劣"推動農業轉型 推廣循環養殖打造生態漁都
    「去年採用此項技術的2個示範基地,年生產總利潤36.5萬元,效益平均增長35.62%。今年我們繼續推廣發展循環流水養殖池塘70個,在此基礎上發展綜合性的休閒生態漁業精品園勤勞、山塘、下昂3個。」近期,菱湖鎮的「跑道養魚」在不斷推廣。同時,試驗「生物飼料」,將配合飼料即「生物飼料」代替冰鮮魚餌料,廣大養殖戶依賴冰鮮魚餌料養殖的舊習也在加快推進。
  •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站長培訓班在福州舉辦
    他指出,三十年來,福建省在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和隊伍建設、養殖技術模式集成與示範、水產疫病防控和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紮實、成效明顯。希望福建省立足新起點,推動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取得新成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服務漁區漁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 天水市水產綠色養殖實現新發展
    &nbsp&nbsp&nbsp新天水訊近日,記者從市畜牧獸醫局採訪獲悉,我市創新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大力推廣漁業新模式、新品種、新品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實現了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 海洋經濟大潮奔湧,生態保護性水產養殖如何破局?
    立體生態養殖是近年提出的一種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水養殖理念,又稱為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是由不同營養級生物組成的綜合養殖系統,系統中一些生物排洩到水體中的廢物成為另一些生物功能群的營養物質來源,從而達到養殖系統中營養物質的高效循環利用的目的
  • 浙江舟山市岱山縣多舉措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化和標準化水產養殖
    浙江舟山市岱山縣多舉措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化和標準化水產養殖2011-12-15 09:3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4806 次我要評論   2011年浙江舟山市岱山縣以高效生態漁業為發展重點,積極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大力發展設施化養殖和生態化養殖,使該縣的水產養殖業在向規模化、多樣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中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在福建開展「五大行動」專項調研
    為落實《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實施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推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有序實施,及時了解我省「五大行動」工作開展情況,12月8日-10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一行在福州、寧德等地開展「五大行動」專項調研,省海洋與漁業局二級巡視員羅志濤參加調研活動
  • 廣東惠州市海燕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化循環水養「海燕皇石斑...
    海燕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海魚。&nbsp談及漁業養殖,你的腦海浮現的會是怎樣的場景?是碧波萬頃,或是無邊池塘?然而,如今的漁業養殖已搬進現代化廠房,工廠化養殖模式正成為水產養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益探索。日前,記者實地走訪了位於惠陽區良井鎮的惠州市海燕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化健康高效循環水養殖基地,了解工廠化高效循環水養殖的發展。
  • 農業部副部長:打造現代水產養殖新模式 引領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會議上強調打造現代水產養殖新模式 引領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7月5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會議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集成現場會在銀川召開。土地集約利用是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做到不與糧爭地,發展好「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綜合種養模式和大水面增殖,利用好鹽鹼地和廢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高效利用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堅持節水減排、循環利用,開發非傳統養殖水體,做到不與人爭水;飼料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要把研發和使用綠色安全環保的全價配合飼料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取代野生幼雜魚的使用;優良品種是綠色發展的關鍵要素,
  • 山東省泰安市:發展生態水產 踐行「兩山」理論
    以水產良種培育為抓手建立魚苗繁育基地,培育名優特水產品種,目前黃河鯉水產種質資源場、青草鰱鱅魚聯合育種推廣、黑鱸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其中在建的黑鱸繁育基地投資3000萬元,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能實現反季節繁育的標準化苗種繁育基地。
  •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2020-08-31 09: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綜合        瀏覽量: 2478 為了進一步加快江蘇現代農業(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建設,促進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推廣,助力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8月26-27日,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
  • 于康震:貨櫃養魚是一種新技術模式,是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一次...
    期間,于康震一行先後實地考察了蘭考縣興蘭漁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和長垣縣河南水投華銳水產有限公司貨櫃養魚新技術模式,並認真聽取相關工作匯報。于康震指出,當前我國水產養殖首要任務是推動綠色發展。漁業不僅要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水產品,還要提供優美的水生態環境。未來誰掌握了環境友好型養殖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發展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
  • 我國工廠化水產養殖發展與思考
    20 世紀80年代,國外的循環水養殖設施和技術開始進入中國,但由於高昂的投入和運行成本,大多數引進設施很快便被束之高閣。198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吸收當時的西德技術,設計了國內第一個生產性循環水養殖車間——中原油田年產600t級養魚車間,該技術很快在國內油田、煤礦、發電廠等推廣應用。
  •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寧波市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2020...
    二、工作目標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活動,全市健康養殖示範縣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的生態防控、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高;水產用獸藥使用量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水產用獸藥使用量減少10%以上;在全市形成一批可複製、操作性強的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提高依法、科學用藥水平,有效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 高郵龍虯鎮千畝超有機生態蝦開捕——生態養殖模式將在全市推廣
    龍虯鎮是高郵特色養蝦重鎮,享有「國家萬畝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全國羅氏沼蝦養殖第一鎮」的稱號。龍虯鎮三蕩河養殖示範區被評為「江蘇省羅氏沼蝦無公害養殖基地」「國家羅氏沼蝦養殖標準化示範區」,被國家標準委認定為「國家羅氏沼蝦產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
  • IT精英的生態農場 畜牧結合種植水產形成多條生態循環鏈
    IT精英的生態農場 畜牧結合種植水產形成多條生態循環鏈2018-02-27 09:46:00  水產養殖網田裡種草,草和秸稈餵羊,羊糞養蚯蚓、做有機肥,蚯蚓餵黃鱔……多種循環模式組成的完整循環鏈條,讓整個農場更顯高效、綠色、生態。  走進羊舍,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用稻草、花生等秸稈加工成的青貯料包餵羊。公司負責人王偉林告訴記者,全部牧草餵養是「南元裡」的特色之一,夏秋季節餵新鮮牧草,冬春季使用青貯料包。
  • 珠三角淡水池塘養殖新品種、新技術及新模式
    圍繞新品種開發與引進這一中心,珠三角地區池塘養殖按照生態和健康這兩條主線將一系列創新工作串在一起,在新技術試驗與集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該項工作具有單一性和實驗性,每年都有創新,通過歸納、總結和提高,逐步成熟、定型和固化,最終就集成為生態健康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