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穩,部分電影院恢復開放,許多新電影也開始定檔,本期電影中的心理學,我們帶來第二篇不是關於電影的心理學文章,下期開始,恢復正常哦。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幹什麼?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睡前看吃播是一件讓人感覺很幸福的事情。晚上看吃播已經成了不少人的習慣,某小站上的《孤獨的美食家》總是有幾千人同時在看,而在慢綜藝裡幾個嘉賓說起看吃播也都津津樂道。看別人吃並不會讓我們自己獲取營養,為什麼我們還喜歡看別人吃東西呢?
吃是人生存所必須的,出於本能會被周圍環境中的食物,尤其是美味的(高熱量的)食物所吸引。中國人說「色香味」,古羅馬人也有諺語「我們先用眼睛來品嘗」,視覺的刺激是食物的第一特性。當我們在瀏覽眾多信息的時候,那些關於人生存本能的信息,最容易吸引注意。
我們常說當人過分關注某件事情的時候會「廢寢忘食」,而當我們將注意放到食物上的時候,會更容易感到飢餓:餓和飽是一種內臟感覺,當我們特別關注相應刺激的時候,就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在人們看到食物的畫面之後,身體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比如獎賞迴路被激活。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短暫的睡眠剝奪之後,看到美食的大腦激活程度更高,這也可能也會解釋,為什麼晚上看美食節目會感覺更加滿足。
食物本身能帶給人們快樂,但喜歡看吃播的心理機制又不太一樣:看吃的和看別人吃,滿足了我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吃播2008年開始於韓國,甚至吃播的英語Mukbang也是來自韓語的音譯。吃播興起和流行具有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變化的原因。
家庭結構變化是吃播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家庭是生活中日常、重要,且具有一定儀式感的活動。全家人在一定的時間、一起坐在餐桌邊,有些人家還會有一些小的「程序」,比如吃飯前先說句話、家長必須先動筷子等等,吃飯也常常是家人交流的時間,而這些都是家庭生活的象徵和標記。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獨自生活,也就不得不獨自吃飯。
觀看吃播,就好像別人跟自己一起吃飯一樣,是為了找個伴。很多吃播博主不單單是吃飯,還跟觀眾聊天,會營造輕鬆歡樂親密的氛圍,就跟家人和朋友一樣,讓孤獨的人們感到慰藉。實際上,有時候只看著食物送進嘴裡、開始咀嚼、然後咽下去,這種動作的重複就讓人很是愉快:簡單的內容讓人暫時擺脫日常紛繁嘈雜的信息刺激,讓人感到輕鬆下來。
於是不少人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吃飯的時候必須看點什麼才行,也由此衍生了不少「下飯綜藝」、「下飯電視劇」等等。但是就像從小我們被家長告誡的一樣,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不利於健康。但與家長擔心的小朋友專注看電視會影響吃飯相反,吃播或者食品相關的廣告,會促進人們對這類食物的攝取,尤其是高熱量的食物。
有研究者比較了高熱量食品廣告和健康食品廣告對人的影響,結果發現,對比低熱量的健康食品(蔬菜沙拉),觀眾會更注意高熱量的食品(漢堡和炸薯條)廣告,在看完廣告之後也會更想吃這些食品,隨後的午餐也更多會選擇這些食品。
成年人看下飯綜藝往往會吃更多。有研究發現,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別人吃東西的時候,也容易跟著吃,而當畫面結束,觀眾吃的行為卻不會就此停止,而是「幫助角色繼續吃下去」。很多吃播為了吸引觀眾,也會故意地吃的很大聲,或者將食物靠近畫面,通過聲音和視覺的雙重刺激,讓人們食指大動。有人也對吃播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大多數的吃播並不健康:不僅吃的量出奇多,吃的內容也多是高熱量的食物。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穩,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常態,與其看著「孤獨的美食家」們吃,找個合適的時機,叫上幾個朋友在現實生活裡「碰一碰」,好像也很有希望了。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本文是中國數字科技館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