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科學家們首次宣布發現了可能存在的系外衛星,即克卜勒-1625b-i。然而,這一發現的真實性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為該發現基於的數據可能是人為操作的誤差,因而不夠可信。
研究衛星所獲得的信息不限於它們本身,我們還能由此得知其環繞行星的很多信息,如行星的形成歷史、演化過程、乃至這個行星是否宜居。此外,系外衛星本身就是有可能是系外生命定居的地點——一顆恆星的宜居帶裡可能存在氣體巨行星,這顆行星本身或許不適合生命存在,但如果它擁有衛星,其衛星的條件可能更加宜居。因此,人們十分熱衷於尋找系外行星,然而多年來一無所獲。這多少有些奇怪,因為相比之下,我們的太陽系中,衛星真是太多了,光是木星就有不少於79顆衛星。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確定太陽系外衛星的信號非常困難。系外行星本身就很難探測,系外衛星的信號相比其環繞的系外行星的信號又十分微弱,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二者的信號區分開來。有些儀器為了系統穩定還會對所有信號做模糊處理,這就使系外衛星的探測難上加難。因此,去年秋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Alex Teachey和David Kipping宣布他們發現了系外衛星的時候,人們為之一振。克卜勒-1625是一顆距離我們約8000光年的恆星。2016年,天文學家們發現其宜居帶內存在一顆氣體巨行星,因而編號為克卜勒-1625b。進而,2018又發現了它的衛星,命名為克卜勒-1625b-i。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另外的研究組就提出質疑,認為發現者有可能操縱了數據以得出他們希望得出的結論,而這顆系外行星可能並不存在。
提出質疑的研究組來自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項目由Laura Kreidberg領導。他們獨立分析了提出系外衛星論文中所使用的數據,發現最佳擬合數據的模型是存在單行星——沒有額外證據表明存在一顆衛星。根據Kreidberg的說法,兩個不一致的結果主要來自於他們使用了不同的數據處理方法。Kreidberg的工作和進一步分析已經作為一篇論文提交給《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但是關於這顆系外衛星是否存在的這爭論還遠未結束。
科學發展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數據並不能直接告訴我們一個確鑿的結論,還需要更多的分析和更多的證據來驗證初步的結論,才能最終使科學家達成共識。克卜勒-1625b-i的探索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科學認識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將進一步關注克卜勒-1625b-i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