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堡鄉位於慶元縣中部,距縣城18公裡,東鄰荷地鎮,南接嶺頭鄉、舉水鄉,西靠安南鄉、松源街道、濛州街道,北與百山祖鄉、賢良鎮毗連。鄉人民政府駐地五大堡村,海拔540米。
全鄉總面積158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積23.82萬畝,耕地面積0.8691萬畝,轄行政村28個,自然村53個,1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495人。
五大堡鄉崗巒連綿,溪澗密布,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水系松源溪的兩支河流楊樓溪和後廣溪一同注入蘭溪橋水庫,是縣城居民的飲用水源。境內擁有豐富的林木和毛竹資源,森林覆蓋率為90.9%,有南方紅豆杉、柏樹、柳杉等掛牌名木古樹40餘株。
1950年稱濛西鄉,1958年稱濛西管理區,屬新村公社,1961年稱濛西公社,1984年更名為五大堡鄉,1992年後廣鄉、楊樓鄉併入。
五大堡鄉域內山川秀美,自然景觀獨特,享有「慶元後花園」美譽。在這裡,你可以走在西川的青石路上,尋找古老的故事;你可以漫步於濛淤農家莊園,感受田園風光;你可以穿梭於西洋殿的花海裡、廊橋上、傾聽最美麗的愛情故事。
三月,萬物復甦,鶯飛草長。西川從寒冷的冬天甦醒,在春日的暖陽中吐出古樸的氣息。它坐落在海拔860米的高山,房屋重疊,依山壘砌,民居與山體有機地融合,古樹參天,被譽為浙西南的「布達拉宮」。
泥砌的牆體,瓦礫蓋的屋頂,聲聲鳥鳴,守護著村莊的高大古樹,給予人們安定的力量。
最富盛名的便是西川古道,該古道自濛淤村起始,止於西川村口,全程約十裡,曾是古人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如今更是成為驢友們鍾愛的徒步路線。古道兩邊樹木茂盛,盛夏為路人展開一片綠蔭,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地面如同萬花筒,星星點點。春秋則像上了色彩的畫板,顏色絢爛,美不勝收。
沿著石頭砌起的通道走進村子,坐進農家樂吃一頓地道的農家菜,美哉!西川的村民熱愛古道,一直堅持修繕,因為他們懂得:不忘來路,記住歸途。
六月,蟬聲陣陣,盛夏流光。濛淤在如火的驕陽中綻放,發散出耀眼的紅色光芒。瑰麗的廟宇,朦朧的山巒,潺潺的流水,美麗的花海,莊嚴的紀念碑……濛淤村距縣城15公裡,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景觀豐富,素有「入東第一景」之稱。
為紀念紅色大將粟裕,在公園的中央,浙江慶元革命老根據地紀念碑高高豎立起。碑高13.26米,刻有慶元革命簡史與紅軍慶元戰役圖,碑頂雕塑了一名莊重、威武的革命軍人,它用威武的身軀守護我們美好的家園!
濛淤廊橋始建於元至正年間,距今730餘載,是慶元縣首批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該橋於1992年被毀,後在各界社會人士的支持下,於2011年重建。橋長35米,寬4.5米,淨跨28.2米,拱高8米。
這裡沒有反射著寒光的高樓大廈,只有青瓦白牆的民居。當你漫步在鋪滿青石板的小巷裡,古樸的氣息迎面撲來,粉牆黛瓦在典雅中透露著清幽。
青瓦房邊,古道通幽。應嶺嵐古道起於應嶺尾村,止於濛淤村,全長約五公裡。這條古道曾經是東部鄉鎮,也是福建壽寧通往慶元縣城的跨省古驛道中的一段,歷經損毀,又修修復復,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先驅以一輩子的苦難,換取我們今日之甘甜。古道一公裡外,是佔地10畝的藍莓基地,每年6月份,藍莓進入生產期,是廣大家庭周末休閒的好去處。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距濛淤6公裡外的壇弄村近年來發展葡萄採摘遊,品種繁多,品質優良,個小味甜。綠色「金手指」,紫色的「巨玫瑰」、「魏可」、「魔而多瓦」讓你體驗別樣的異域風情。
九月,天高雲淡,疊翠流金。西洋殿在溫暖的秋日暖陽裡,折射出歲月的痕跡。西洋殿規模宏大,依次有照牆、前門、前廳、戲臺、月臺、廂房、大殿,東山牆外還有觀音堂。殿宇依山傍水,飛簷畫棟,雕梁翹角,氣勢宏偉,是祀奉吳三公的最大一座菇神廟。整座殿宇飛簷畫棟,雕梁翹角,寓工程與藝術於一體。殿外原有一口「運木古井」,傳說建廟用的木料就是從這口井湧出的。
該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徵。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為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菇神的進香期,雲集諸方山貨,舉行戲劇表演,宣揚菇民民俗文化。
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璧合,相映生輝。蘭溪橋全長48.12米,寬5米,距河床高9.4米,拱架外觀呈八字形,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六至十九是西洋殿廟會期,相傳在此期間,青年情侶來到西洋殿,手牽手一起走過蘭溪橋,就會有情人終成眷屬。時至今日,「走橋」習俗已成為融合敬神、民俗、藝術、娛樂等諸多文化元素於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向遊客傳播慶元的香菇文化、廊橋文化、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