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儒學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的認識也大為改觀。現在,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企業,從電視臺到圖書館,到處在講儒學。儒學已從百年衰微走上了復興之路。但儒學的根本精神與核心價值觀是什麼?當今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認識儒學核心價值觀,又如何以簡明通俗的語言予以概括使之廣泛普及、深入人心?這是亟待討論的問題。
儒學核心價值認識史的回顧
自儒學誕生以來,儒家對其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表述代有異同,可謂有常有變。孔子提出了20多個道德倫理範疇,如仁、義、禮、知、聖、孝、悌、忠、信、中、和、敬、寬、敏、惠、勇、溫、良、恭、儉、讓等,但講得最多的是仁與禮。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仁本禮用」。孔子的孫子子思,提出了以「仁、義、禮、智、聖」為核心價值的「五行」說,又有以「聖、智;仁、義;忠、信」為核心價值的「六德」說;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和子思的「五行」說,而以「仁、義、禮、智」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並斷言「仁義禮智根於心」。荀子雖然批評思、孟「五行」說,但他最推崇的還是孔子,並繼承了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如說:「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又說:「道也者何也?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可見荀子在核心價值觀方面與孔孟並無根本性對立。
到了西漢中期,對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概括起了重大變化。大儒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建議,從而使官方統治思想從秦始皇尊法、漢初尊道轉變為尊儒。董仲舒在「尊孔」旗號下綜合儒墨道法與陰陽五行思想,用「王道之三綱」與「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的核心價值觀取代了先秦儒家的「仁本禮用」與「五行六德」之說,於是形成了主導封建社會近2000年的核心價值觀——「三綱五常」論。這個「三綱五常」論,因其符合封建統治者維護綱常倫理、穩定社會秩序的政治需要而受到歷代專制君主的青睞。它雖然屬於儒家之說,但實際上已偏離了先秦原儒的道德人文精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四」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以後,那種為君主專制服務的「三綱」思想乃受到嚴厲批判而被時代淘汰,但傳統儒學的「五常」思想並沒有喪失核心價值的地位。
「一道五德」論的思考方向
在儒家理論系統中,「道」是集政治、倫理、道德於一體的主宰性觀念。它有道路、原則、引導、學問、境界之義。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為根本之德,作為人生根本原則、政治理想和治國安民的戰略。「德」指對「道」的體悟、實踐,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儒家所論道、德關係實質上是體用關係,道是根本之體,德是道之體現,或曰道體之用。在這一思想觀照下,我所謂的「一道五德」,即指儒學的根本大道及體現根本大道的五大德目。
那麼,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麼?在儒學諸多價值觀念中,有沒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我認為,這個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確立,是儒學道德主體性特性的確立。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這是對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闢的概括。
「仁」的涵義豐富多彩。其基本內涵,第一是人,所謂「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謂「仁者愛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於愛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義在於以人為本,衡量人的標準是看他本身的道德境界,而修養道德的根本原則在於實踐仁道。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說明「仁」是內在於人的心理自覺。但這種心理自覺,並非先天具備,而是後天修養而成。「克己復禮為仁」,就指明了通過自我修養回歸禮義最終達到「仁道」境界的修道方向。
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的理論主張,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儒學特質。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承認人的生存發展權,就必須承認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權,就必須承認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人民。儒學民本思想在君主專制時代是「君以民為本」,但從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以後,其性質發生了變化,即已具有權力來源於民、君是人民請來為民服務的民主啟蒙性質。其邏輯的發展必然是從民本走向民主。
「仁」與其他德目的關係如何?先儒早有論述。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孟子說「仁者無敵」,宋儒程顥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可見,在先儒看來,仁與其他德目是體用關係。因此,我們將「仁」作為儒學根本之道是符合傳統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知的。
關於五常大德,愚見以為,從立足於當今時代的精神需求、同時又最具普世性意義而言,則以「義、禮、信、和、敬」來概括儒學「五常之德」比較恰當。
義:「義者宜也」。「義」的本義是指合乎「仁」的行為,是「仁」的體現。「義」在儒家道德倫理系統中的基本涵義,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適時、正義、公正。
禮:「禮」在儒家道德倫理體系中,既是德性原則,又是倫理原則。「禮」是內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現,是規範人際關係、區分社會等級差別的準則和制度。
信:《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的客觀存在,是天道。「誠之」就是要人們信守這個誠,就是「信」,是人道。「信」的基本涵義是誠實、守信、守法,它體現了實事求是、尊重客觀實際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立國之本。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說明「和」為大德,不可或缺。在當代,尤有必要堅持執兩用中、多元和諧的精神。
敬:敬源於「仁」而合於「禮」。「禮」主要是制度習俗,「敬」則是行為態度。敬的內涵極其豐富:一曰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局面;二曰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長輩;三曰敬師友;四曰敬事敬業,即開創事業,建立事功。《論語》以「事思敬」為「君子九思」之一,就是要兢兢業業做事,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人們或許要問:「智」為傳統儒學「五常」之一,你為何將「智」排除在當代儒學核心價值觀之外?我的理由有三:一是要強調儒學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文意義,上述「一道五德」更能體現儒學這一特質;二是「智」在傳統儒學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識」之智,是科學判斷而非道德判斷,可歸入知識論系統;三是傳統儒學包打天下,當代儒學則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無須包打天下,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智」的作用已經主要由科學來承擔,而不必包含在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之內了。
「一道五德」的現代價值
儒學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學問,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儒學,處處需要儒學。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處與合作共贏,經濟生活中運用《論語》加算盤的智慧經營企業,開創競爭與和諧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謹守仁道,用義、禮、信、和、敬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係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喪節慶,都遵循著儒學道德,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學是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活學問,而非僅存於故紙堆和博物館的死學問。
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而提出「以德治國」的方針,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提倡以「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無不借鑑或吸收了儒學的理念與智慧。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中國特色」,而離開了以儒學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中國特色了。
再就世界發展的趨勢而言。自上世紀末以來,全世界都處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政治趨勢的多極化、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的趨同化。在價值觀方面,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與深化,一些原本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價值觀念越來越表現出普世性。例如,原本根植於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觀念,原本根植於東方的仁愛、禮義、和諧、誠信、中道等觀念,現在已日益成為全人類都能接受的價值觀念。
然而,人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許多重大的弊病與危機,諸如核戰威脅、全球暖化、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物慾膨脹、資源浪費等等,伴隨著信仰失落、道德墮落、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人格扭曲等現代精神疾病。在這些弊病與危機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價值觀衝突。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的疾病只能用精神的方法去解決。在解決現代社會的精神弊病方面,儒學傳統的道德人文精神及「一道五德」價值觀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