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五德」: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新表述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對儒學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的認識也大為改觀。現在,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企業,從電視臺到圖書館,到處在講儒學。儒學已從百年衰微走上了復興之路。但儒學的根本精神與核心價值觀是什麼?當今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認識儒學核心價值觀,又如何以簡明通俗的語言予以概括使之廣泛普及、深入人心?這是亟待討論的問題。

  儒學核心價值認識史的回顧

  自儒學誕生以來,儒家對其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表述代有異同,可謂有常有變。孔子提出了20多個道德倫理範疇,如仁、義、禮、知、聖、孝、悌、忠、信、中、和、敬、寬、敏、惠、勇、溫、良、恭、儉、讓等,但講得最多的是仁與禮。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仁本禮用」。孔子的孫子子思,提出了以「仁、義、禮、智、聖」為核心價值的「五行」說,又有以「聖、智;仁、義;忠、信」為核心價值的「六德」說;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和子思的「五行」說,而以「仁、義、禮、智」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並斷言「仁義禮智根於心」。荀子雖然批評思、孟「五行」說,但他最推崇的還是孔子,並繼承了孔子的核心價值觀。如說:「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又說:「道也者何也?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可見荀子在核心價值觀方面與孔孟並無根本性對立。

  到了西漢中期,對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概括起了重大變化。大儒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建議,從而使官方統治思想從秦始皇尊法、漢初尊道轉變為尊儒。董仲舒在「尊孔」旗號下綜合儒墨道法與陰陽五行思想,用「王道之三綱」與「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的核心價值觀取代了先秦儒家的「仁本禮用」與「五行六德」之說,於是形成了主導封建社會近2000年的核心價值觀——「三綱五常」論。這個「三綱五常」論,因其符合封建統治者維護綱常倫理、穩定社會秩序的政治需要而受到歷代專制君主的青睞。它雖然屬於儒家之說,但實際上已偏離了先秦原儒的道德人文精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四」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以後,那種為君主專制服務的「三綱」思想乃受到嚴厲批判而被時代淘汰,但傳統儒學的「五常」思想並沒有喪失核心價值的地位。

  「一道五德」論的思考方向

  在儒家理論系統中,「道」是集政治、倫理、道德於一體的主宰性觀念。它有道路、原則、引導、學問、境界之義。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為根本之德,作為人生根本原則、政治理想和治國安民的戰略。「德」指對「道」的體悟、實踐,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儒家所論道、德關係實質上是體用關係,道是根本之體,德是道之體現,或曰道體之用。在這一思想觀照下,我所謂的「一道五德」,即指儒學的根本大道及體現根本大道的五大德目。

  那麼,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麼?在儒學諸多價值觀念中,有沒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我認為,這個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的確立,是儒學道德主體性特性的確立。孟子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這是對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闢的概括。

  「仁」的涵義豐富多彩。其基本內涵,第一是人,所謂「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謂「仁者愛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於愛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義在於以人為本,衡量人的標準是看他本身的道德境界,而修養道德的根本原則在於實踐仁道。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說明「仁」是內在於人的心理自覺。但這種心理自覺,並非先天具備,而是後天修養而成。「克己復禮為仁」,就指明了通過自我修養回歸禮義最終達到「仁道」境界的修道方向。

  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的理論主張,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儒學特質。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承認人的生存發展權,就必須承認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權,就必須承認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人民。儒學民本思想在君主專制時代是「君以民為本」,但從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以後,其性質發生了變化,即已具有權力來源於民、君是人民請來為民服務的民主啟蒙性質。其邏輯的發展必然是從民本走向民主。

  「仁」與其他德目的關係如何?先儒早有論述。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孟子說「仁者無敵」,宋儒程顥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可見,在先儒看來,仁與其他德目是體用關係。因此,我們將「仁」作為儒學根本之道是符合傳統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知的。

  關於五常大德,愚見以為,從立足於當今時代的精神需求、同時又最具普世性意義而言,則以「義、禮、信、和、敬」來概括儒學「五常之德」比較恰當。

  義:「義者宜也」。「義」的本義是指合乎「仁」的行為,是「仁」的體現。「義」在儒家道德倫理系統中的基本涵義,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適時、正義、公正。

  禮:「禮」在儒家道德倫理體系中,既是德性原則,又是倫理原則。「禮」是內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現,是規範人際關係、區分社會等級差別的準則和制度。

  信:《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的客觀存在,是天道。「誠之」就是要人們信守這個誠,就是「信」,是人道。「信」的基本涵義是誠實、守信、守法,它體現了實事求是、尊重客觀實際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立國之本。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說明「和」為大德,不可或缺。在當代,尤有必要堅持執兩用中、多元和諧的精神。

  敬:敬源於「仁」而合於「禮」。「禮」主要是制度習俗,「敬」則是行為態度。敬的內涵極其豐富:一曰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局面;二曰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長輩;三曰敬師友;四曰敬事敬業,即開創事業,建立事功。《論語》以「事思敬」為「君子九思」之一,就是要兢兢業業做事,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人們或許要問:「智」為傳統儒學「五常」之一,你為何將「智」排除在當代儒學核心價值觀之外?我的理由有三:一是要強調儒學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文意義,上述「一道五德」更能體現儒學這一特質;二是「智」在傳統儒學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識」之智,是科學判斷而非道德判斷,可歸入知識論系統;三是傳統儒學包打天下,當代儒學則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無須包打天下,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智」的作用已經主要由科學來承擔,而不必包含在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之內了。

  「一道五德」的現代價值

  儒學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學問,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儒學,處處需要儒學。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處與合作共贏,經濟生活中運用《論語》加算盤的智慧經營企業,開創競爭與和諧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謹守仁道,用義、禮、信、和、敬的道德原則處理人際關係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喪節慶,都遵循著儒學道德,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學是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活學問,而非僅存於故紙堆和博物館的死學問。

  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而提出「以德治國」的方針,提出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提倡以「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無不借鑑或吸收了儒學的理念與智慧。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中國特色」,而離開了以儒學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中國特色了。

  再就世界發展的趨勢而言。自上世紀末以來,全世界都處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具體表現為: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政治趨勢的多極化、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的趨同化。在價值觀方面,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與深化,一些原本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價值觀念越來越表現出普世性。例如,原本根植於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觀念,原本根植於東方的仁愛、禮義、和諧、誠信、中道等觀念,現在已日益成為全人類都能接受的價值觀念。

  然而,人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許多重大的弊病與危機,諸如核戰威脅、全球暖化、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物慾膨脹、資源浪費等等,伴隨著信仰失落、道德墮落、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人格扭曲等現代精神疾病。在這些弊病與危機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價值觀衝突。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的疾病只能用精神的方法去解決。在解決現代社會的精神弊病方面,儒學傳統的道德人文精神及「一道五德」價值觀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責任編輯:李志強)

相關焦點

  • 儒學中關於「一道五德」論的學問
    儒學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學問,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儒學,處處需要儒學。很多方方面面的事物都遵循著儒學道德,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好表明儒學是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活學問,而非僅存於故紙堆的死學問。"道」的概念從出現伊始,便是一個富有理性的哲學範疇。在儒家理論中,「道」是集政治、倫理、道德於一體的主宰性觀念。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字表述」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簡稱「24字表述」),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理論學術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普遍認為,「24字表述」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方面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特別是價值觀建設上的高度自覺自信,同時也把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儒學的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概念,為什麼經久不衰?
    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金、木、水、火、土,而不是指人的品德。先秦儒學的著述中雖然十分講究人的品德修為,但卻並無五德之說。直到漢代之後,才把陰陽家的「五德」引為儒學的「五德」,但用其名卻變其實。
  • 劉建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
    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經過了比較廣泛的調查研究和集思廣益的過程。  那麼,為什麼每個層面上都是四個詞八個字呢?為什麼不是六個字或十個字呢?我覺得這裡主要是受到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格式的框定。也就是說,在核心價值觀提煉概括的過程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表述最先得到了確定,並對後面兩個層次的表述起到了示範和框定的作用。
  • 「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作者: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劉浦江  提 要:以闡釋政權合法性為目的的五德終始說建立在對宇宙系統的信仰之上,經過宋代儒學復興的衝擊,被宋儒以批評為準則的正統論取而代之宋儒的政治觀念在當時是高調的、前衛的,但到元明清時代就變成了普世的價值觀。傳統政治文化的這一變遷軌跡,向我們指引了宋元明清時代思想史的基本走向。  關鍵詞:宋代 五德終始說 正統觀 政治文化 讖緯 封禪 傳國璽
  • 這裡的五德!
    說起五德,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定就是五德的天坑,天坑也確實是五德一張靚麗的名片。五德天坑溶洞群中以最大的三個為核心,分別是一號天坑、二號天坑和三號天坑。因三個天坑近似橢圓和圓周體,坑底像四周逐步抬升,從高空俯瞰,形如一口凹陷的鐵鍋,當地人將其形象的成為『大鍋圈』『小鍋圈』以及『三鍋圈』。
  • 使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經過反覆徵求意見,綜合各方面認識,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誠信建設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 一般
    縱觀歷史文化業績,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現代中國人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正是吸收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了營養。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連綿不斷。
  • 君子五德之美,理容致尚之選 飛利浦五德須刀中秋隆重上市
    蘊含飛利浦先進剃鬚科技的產品結合充滿設計感的書法字體設計,飛利浦五德須刀是傳遞中華君子美德的致尚之選。飛利浦五德須刀飛利浦五德須刀禮盒,弘揚君子之禮五德之美五德文化「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千百年來包括孔子在內眾多儒學大家的智慧結晶。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閱讀2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主流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這是從政府到基層群眾都關心的話題,它涉及到我們政府行為、政策導向的根據。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 儒家的五德雜談人生百態
    天地有五德,金木水火土,人也有五德,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大賢孔子創立的儒學的主要內容,五德其實就是五行的體現,仁者直,屬木。人的五德要均勻,偏向於性格上的組成要素,如果五德不均勻,那麼這個人是有缺陷的,也就是性格不完整,偏於剛烈,或者偏於柔弱,孔子說的要因材施教,是很清晰的看到了人性的偏差,從五德的五行屬性看,木主仁, 金主義, 火主禮,水主智,土主信。
  • 佳木斯:核心價值觀凝聚青春「正能量」
    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  「我是一名建築工人,誠信就是一定要保證時間,保證質量,讓回遷居民安心,讓百姓幸福。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  「我是一名村幹部,友善就是與人為善,尊老愛幼,常做好事,助人為樂。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
  • 清談諸子百家——陰陽家(中)五德始終
    為道家門下弟子(後世《永樂大典》亦將鄒衍歸納為「道家」),對於儒學也有頗深研究。因其盡談天事、能言善辯而被稱作「談天衍」(之前關於名家的內容裡就記述了他擊敗辯論屆NO.1——公孫龍的故事)。他感嘆戰國晚期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又與道家「貴己為我」的楊朱學派格格不入。於是勵志以經世致用之學,匡世濟民。
  • 君子五德之美,理容致尚之選
    蘊含飛利浦先進剃鬚科技的產品結合充滿設計感的書法字體設計,飛利浦五德須刀是傳遞中華君子美德的致尚之選。飛利浦五德須刀飛利浦五德須刀禮盒,弘揚君子之禮五德之美五德文化「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千百年來包括孔子在內眾多儒學大家的智慧結晶。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這一明確要求和基本方略,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引領新時代社會文化建設、發展大眾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國家需要先進的價值觀導航定向,社會需要凝聚的共識引領發展,大眾需要明確的準則規範行為。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
  • 傳承君子之道彰顯時代價值 首屆東亞儒學威海論壇閉幕
    「『君子之風·美德威海』建設是威海市從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中華文化國際話語權的大背景出發,深化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創新,強化傳統文化研究成果在基層和群眾中的實際應用,凸顯孔子價值文化傳播的地域特色,進行的創新性探索。國際儒聯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舉辦首屆東亞儒學論壇具有優勢。」桂曉風說。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為什麼仁義禮智這四德在歷史上,在儒學的理論裡邊被認為最重要、最突出?為什麼不把孝放在裡面?儒學有自己的思考。在實踐中大家當然都非常重視孝,應該說孝是內在於特定的倫理關係裡邊的。但是仁義禮智已經超出了特殊的倫理關係,變成一般的人與人關係規定的準則。它不是一個血緣的倫理,也不是一個特定的政治關係倫理,孝是一個血緣關係的倫理,特定的政治關係倫理就是忠。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 林安梧
    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1]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一九九六年,我又發表了一篇《牟宗三先生之後:「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2]這篇論文旨在經由「護教的」與「批判的」做一顯題式的對比,指出前者是以康德為對比及融通之主要資源,而後者則以王船山兩端而一致的哲學思考做為模型,並注重西方歷史哲學、社會哲學乃至現象學、解釋學之發展,回溯當代新儒學之起源,重新詮釋熊十力,對牟先生則採取一既批判又繼承的方式。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當代新儒學」。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