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買菜購物都開始不帶零錢了,掃一掃二維碼便可以有零有整的結算。不僅方便了商家,也方便了個人。說起二維碼,它是由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條形碼,演化而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日本,高速增長的經濟帶來了許多科技的變革,尤其是以超市購物為形式的風氣成為潮流。那些通過現金收款的人,常常因為收錢這一動作,引發「腱鞘炎」的職業病於是條形碼便誕生。但由於條形碼的容量有限,英文數字最多只能容納20個字。於是二維碼發明人原昌宏,以數字等編碼形式,做出了如今的二維碼。
後來隨著科技演化,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逐漸替代了紙幣的方式,成為了主流。當然一部分群體,依然在使用現金支付。
普及的二維碼支付
你可以發現即便在落後的三四線小城市,人們依然懂得在攤位前擺放收款碼,這大概就是科技普及的樣子了。中國有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在支付這條賽道上名列前茅。騰訊微信旗下的微信支付,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這兩大巨頭在推動支付普及的過程中,相互競爭,相互摸索。這種良性競爭也讓中國行動支付,走得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快。
科技的魅力就在於,當你覺得你領先的時候,其實還有默默深耕,背後趕超的第三種角色。現在我們熟悉的掃碼支付,在未來回看時,是不是也同我們現在回看紙幣交易時,帶著一種超前的優越感呢。沒錯,最新的支付方式,刷臉支付已經在小範圍測試了。
央行重新定義支付方式
其實早在2018年的12月,螞蟻集團旗下支付寶便已經在全國試行推廣刷臉支付了。對於新鮮事物來說,普通的民眾肯定是要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刷臉的優勢是,響應更快,可以對比人臉建檔,完成數據的積累。劣勢也是很多專家提及的,人臉被盜後,財產甚至生命或許將受到威脅。
現在仍然不能說刷臉支付就一定將取代二維碼,但是冥冥中有一種感覺就是,如果這些劣勢都能夠被解決,那麼中國的交易速度,場景將再提升一個維度,到時候西方國家根本追不上中國的科技革新趨勢。
無論是刷臉支付,還是掃碼支付,風險都會有。然而,近日爆料央行也在計劃推出一種新的支付方式,數字人民幣。原來推出這種形式的支付方式,從2014年便開始研究。數字人民幣簡單來說就是數字版的人民幣。最大的優勢是,不需要銀行卡、不需要掃碼,直接通過手機支付。
支付寶、微信的最大競爭者來了
數據統計,從支付寶和微信誕生以來,整個行動支付市場就被這兩個巨頭所瓜分。現在作為央行制定的數字人民幣有可能將重新洗牌這個市場。
而依靠著強大執行力,數字人民幣已經在深圳率先落地。首批發放1000萬,有5萬人都領到了200元的數字人民幣。蘇州的市民也在這期間收到了10萬個紅包,單紅包面值200元。
數字貨幣(DCEP)已經初步具有投放在市場中的條件,原因還在於其無手續費、無需綁卡的功能。只需要手機中安裝有央行制定的數字錢包,就可以使用。跨平臺不收費,沒有網絡、信號的束縛。沒有網絡就進行預先交易,有網後自動補充結算。
這一次,支付寶、微信最大的競爭者終於來了。
寫在最後
未來首批試運行的城市包括了,深圳、成都、蘇州、以及雄安新區。如果運行順暢,將大範圍的在全國開展普及推廣。筆者認為,有良性的競爭才是好的支付,無論是哪一種,便利安全是最為關鍵點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