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畢節市氣象局獲悉,截至目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已接入全市各縣區4733套農村大喇叭,覆蓋所轄行政區域3315個行政村,行政村覆蓋率達91.37%。
5月31日下午2時,在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王家衝社區,幾位老人正圍坐在樹下聊天,村公所的應急大喇叭驟然響起一段氣象預警廣播。親切的鄉音,務實的提醒,大喇叭的氣象預警與老人們的談話渾然一體。
七星關區朱昌鎮王家衝社區主任丁才正在編輯應急大喇叭預警信息
「喂喂,大家注意下,昨天晚上11點七星關區氣象局發布暴雨藍色預警,接下來這幾天會有大雨,收衣服的抓緊收衣服,曬糧食的抓緊收糧食。」
應急大喇叭響起,還在閒聊的老人立馬忙碌起來,有的準備回家收衣服,有的打電話叮囑小孩近日減少出門,而67歲的丁榮超心裡卻樂開了花。
「這個應急大喇叭靈得很,說下雨就下雨!基地裡的辣椒苗終於可以移栽了,趁著雨季,一天可以移栽20、30畝呢。」
氣象局發布暴雨藍色預警
家住王家衝社區乾溝組的丁榮超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年過花甲的他用不慣手機,接收氣象預警信息滯後,導致對氣象信息把握失準,這讓管理著400畝冬桃種植基地的他很是苦惱。
「去年一場大冰雹,本應豐產的果樹不產果子,讓我們損失了10多萬元。」提起因氣象預警信息接收不及時而遭受的損失,丁榮超很是難過。
「現在好了,今年村裡的大喇叭開始播放天氣預報預警信息,下雨還是乾旱一聽便知,上個月20號大喇叭說我們村連續一個月不下雨,我趕緊把蓄水池裡的水蓄滿,這才避免果樹和辣椒苗乾死哩。」丁榮超說。
畢節是因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暴雨洪澇、冰雹、乾旱等氣象災害多發,如何第一時間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到鄉村一級,讓群眾及時採取防範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因災致貧、返貧現象是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
為突破氣象預警信息最後一公裡瓶頸,2020年貴州省畢節市委宣傳部、市應急局和市氣象局深化合作,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今年3月,由市氣象局與市應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於利用農村大喇叭廣播自然災害應急信息的通知》,在原有信息傳播渠道及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將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接入全市現有的4733套農村大喇叭,利用大喇叭發布和傳播災害性天氣預報提示信息、因氣象因素引發的次生災害防禦提示信息、氣象為農服務信息和森林火險信息等,實現對基層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精準靶向發布。截至目前各縣區均已完成接入,農村大喇叭已覆蓋全市3315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1.37%。
農村應急大喇叭
跟丁榮超有同樣感慨的還有王家衝村村主任丁才,「村裡老人基本上不太會用手機,而年輕人微信群比較多,很容易忽視提醒,通過大喇叭播放,每位村民都會聽得到。」
王家衝村共計558戶,村民超2400人,由於地處偏僻,村內青壯年大部分外出謀生,僅有半數老人小孩留守。老人和小孩屬接收應急信息滯後,如何確保他們的安全,成為了壓在丁才心裡的一塊大石。
「通過大喇叭廣播,我們每天早上9點、下午4點都要滾動播放前一天區氣象部門發來的氣象信息,通過廣播的方式把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直接傳遞給群眾,提高群眾防災減災能力。」丁才一邊編輯著應急廣播內容,一邊說到。
聲聲入耳的預警手段,在畢節並非個例,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書記熊燦毅則坦言,雖然現在有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可以接受氣象預警信息,但不少村民還是沒有重視。「村裡老人基本上不太會用手機,而年輕人使用微信群比較多,很容易忽視提醒,通過大喇叭播放,每位村民都會聽得見。」
「過去,我們把次日的氣象信息編輯成簡訊挨個發給各鄉鎮的主要幹部、災害信息員、安監部門人員,他們再挨家挨戶通知,過程繁瑣,效率低下。」七星關區氣象局副局長尚雷說,「現在,我們只需通過將氣象預警發至鄉鎮負責人手機上,再通過農村大喇叭播報通知村民,簡化過程的同時預警效果大大提升。」
「七星關區目前已安裝農村大喇叭677套2800餘個,對全區43個鄉鎮(街道)517個行政村達到全覆蓋。」尚雷說。
七星關區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正在編輯預警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為確保農村應急大喇叭在極端情況下亦能發揮成效,目前各縣區相關部門正在針對短路、斷電、簡訊號等特殊情況研發自動報警功能,確保必要時每一個大喇叭均能100%在線。
「近年來,畢節市氣象部門不斷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建設,確保為畢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優質氣象保障,下一步,我們將聯合各級宣傳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繼續組織做好大喇叭傳播氣象信息工作,同時有序推進氣象信息接入廣電部門國家應急廣播大喇叭工程,提高預警信息覆蓋面,著力增強基層的自然災害防禦和自救能力,助力脫貧攻堅。」畢節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胡永松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弘弢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