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瑞士小城琉森的這座看似普通的木橋,竟然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我總以為,一個城市的市標總該像中國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那樣高大才名副其實。聽完導遊介紹,再親自到橋上走一遭,才知道自己太孤陋寡聞。
橋的正式名稱是卡貝爾橋,也叫教堂橋,因為建橋時附近已經有了一座教堂。它始建於1333年,是歐洲最古老的有頂木橋,橋的橫眉上繪有許多宗教歷史油畫。這座橫跨羅伊斯河的木橋長達245米,因其有廊項,所以又稱「廊橋」。橋邊水中建有石頭砌成的八角尖頂水塔,紅頂白牆,十分美觀。據說,過去曾先後用它做過瞭望塔、監獄和金庫,現在是會館。此橋於1993年毀於一場大火,其後由瑞士的完美主義工匠們逼真地把木橋再造出來,包括橋內的百餘幅油畫。
一座橋被定為市標建築,總有它的歷史根源。現在的琉森市是琉森州的首府,位於瑞士中部高原,在琉森湖的西北、蘇黎世西南端,羅伊斯河穿城而過。100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寂寞的漁村。為了給過往的船隻導航而修建了一個燈塔,因此得名琉森,拉丁文意為「燈」。琉森8世紀建城,1178年建市,1230年聖哥達隧道開通後,成為聯接中歐和南歐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萊茵河與倫巴第之間的重要貿易中心。
琉森多水,橋是溝通兩岸的主要路徑。瑞士多木材,1333年建橋時首選的材料當然是木材。木橋建成後,以其歷史和美學價值成為該市的象徵和瑞士人的驕傲。琉森有老城和新城之分,老城在河的右岸,新城在左岸,新舊城之間現有7座橋梁相連,時至今日,最精美的還是1333年建造的這座教堂橋。
廊橋外兩側擺放著一盆盆鮮花,遠遠看上去又似一座花廊。橋內左右兩邊都有多扇木製的窗戶,窗外的風徐徐吹來,遊人可以一面踱步一面欣賞周圍的風景。橋的形狀似彎月,橋頭裝飾著紅色、黃色的鮮花,從遠處望去,又像是湖面上掛著的一道彩虹。
廊橋頂部的彩色油畫大約每隔幾米就有一幅,據說有120幅,內容多為琉森的宗教歷史和英雄人物的故事。還有描述當年黑死病大流行景象的畫作。黑死病為一種惡性傳染病,曾使歐洲死人過半,繪畫在此,就是讓人們記住那場災難。歐洲人講衛生、不隨地吐痰的習慣據說與此有關。
教堂橋是歐洲最古老、設計最獨特、造型最美觀的橋之一,由於橋上保留了120多幅有關琉森的歷史名畫,也就保留了琉森市的發展史。教堂橋本身又可稱為一座歷史博物館,因此這座橋成為市標建築物當之無愧,無可爭議。
當我在橋上輕輕漫步,仿佛感受到600多年來從橋上匆匆走過的人們的氣息。在他們當中,有俄羅斯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有尼採、華格納、司湯達、馬克·吐溫、雨果、大仲馬……
今天,我與世界各地的遊客尋著他們的腳步走來,走進廊橋,走進歷史,走進如詩如畫的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