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杭州灣畔的金山水庫村,有著上海獨具特色的「雙面氣質」——既洋氣,又古典。水域面積接近三成,70多個小島星羅棋布的村莊宛若小小威尼斯,代表了洋氣的一面。6000年古海岸線遺址讓村莊顯得底蘊厚重,代表了古典的一面。
在上海新一輪鄉村振興戰略中,水庫村成為全市9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很快,村子裡有了變化:斷頭浜逐一被打通,湖面架起了棧道,一處江南民居風格的農民集中安置點正在建設……一個嶄新的村莊,正在呈現。
「過慣了慢生活的村子,這回做了件快事。」漕涇鎮黨委書記羅華品說。
打造南上海的「滄海遺貝」
水庫村所在的漕涇鎮正在打造市級全鎮域郊野公園,作為核心區,水庫村被納入郊野公園的整體規劃中。負責整體規劃的上海城策行建築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負責人詹運洲介紹,根據《漕涇鎮郊野單元(村莊)規劃》,水庫村將成為新江南田園。
江南水鄉,水元素是一大亮點。水庫村擁有豐富的水文化、優美的風景,《規劃》就以「水+園」「水+島」「水+田」為主題,把村莊分為北、中、南三大片區。在每個片區裡都植入產業功能,達到三產融合。同時打造「江南水鄉就是水庫村的樣子」文旅品牌。
中片區「灘漾百島」景色優美,村民枕水而居,是水庫村的核心區域。八種旅遊區坐落於此,包括親子休閒、理想鄉居、慢活養生、高端度假、文化體驗、精品農業、休閒農業和產業展示。區塊之間用水上遊線串聯。一條長達4000米水上遊線將串聯水上集市、親子教育、民宿群島、企業會所等。另一條3000米水上遊線會串聯藝術田園、垂釣園、生態魚塘等。
北片區叫作「溪渠田園」,專攻農業發展,種植多利升西瓜、火龍果等。結合田園風光,選擇性保留原有村落格局,打造農場民宿。
南片區叫作「河塘聚落」,產業以養殖業為主,原來的廠房變身「共享辦公+度假」的空間群和文化展館。
詹運洲介紹,做規劃 「吃」進去不少書。為了尋找當地特色,設計師找來一摞村史鎮志,研究當地古岡身帶遺址,打造出一條千年滄桑拾貝徑。計劃建設護塘石標識、化工科普公園來體現文化風貌經典,還規劃了一條通道,將阮巷老街、茶庵、古海岸遺址、漕涇烈士陵園等特色文化景點串聯起來。
水庫村內處處可見「水」元素
水庫村規劃效果圖
竟然「多了」5平方公裡
藍圖畫好,就要落地。羅華品原本擔心,漕涇鎮會遭遇「有項目沒土地」的農村通病。沒想到,在土地總量不變的「天花板」下,竟「多了」5平方公裡建設用地。
這5平方公裡土地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一幅地、一幅地梳理盤活。不少農民進城定居後,宅基地空置。漕涇鎮一些工作人員下鄉調研,給村民做了「一戶一檔」,記錄數據包括每戶人數、房屋建築年代、房屋建築面積、房屋是否出租、出租幾間房、他處是否有住房,並當起「翻譯」,帶著設計團隊下鄉了解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願意集中居住的意願很高。水庫村有80%的村民表示支持。漕涇鎮根據《上海市鄉村規劃導則(試行)》,把環境差、規模小、分布散的村莊,特別是在生態敏感區、水源保護地內,受高壓線、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影響嚴重的村莊村民逐步遷出。
留下的房子是拆是留?低效工廠騰退後的廠房,也面臨相同問題。設計團隊想辦法和村莊搭建交流平臺,在村民大會上和村民一起頭腦風暴。「幾乎每一塊重點土地用途,都是和村民討論的結果」。
「鄉村規劃是在集體土地上下功夫,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做詳盡的農村資產調查。」詹運洲說。釐清土地現狀後,「無地」難題一下子破解了。5平方公裡建設用地還有「留白」,33公頃建設用地指標被預留給未來的村莊戰略發展。
把最美的風景留給村民
水庫村最美的中心河上,有一處白牆黛瓦、古樹相依的江南風格「湖景房」,這不是度假酒店,竟是農民集中居住點。今年6月,42戶村民將入住其中。
這是羅華品和設計團隊想出來的點子。原來,水庫村搞鄉村振興,村民覺得不受益,一開始並不支持。「發展農村,過去是以城鎮化形式進行,城市『吞併』農村,農民因此失去土地,但生活水平沒有大幅提升,自然會產生牴觸情緒。」同濟大學城規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彭震偉說,「關鍵要讓農民知道,鄉村振興是做大蛋糕,而不是被分奶酪。」
在規劃圖中,水庫村農民集中居住點是江南風格的「湖景房」
何家宅「微田園」項目
除了把最美的風景留給村民,水庫村還在試點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項目,將農民變成股民。坐落於水庫村核心區的漕涇休閒水莊提升改造項目中,通過土地參股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就將每年將獲得6萬元分紅款保底收益,並享有溢價收入。
在村民支持下,鄉村規劃僅兩個月就完成,成為全市最快!向來歲月靜好的水庫村迎來熱火朝天的建設,12個項目已經啟動。農民集中居住點、為老服務中心、鄉村書院、四好農村路、生態烏鱧提質續養基地等正在建設中,近期還有更多項目啟動。未來,一些精緻、高產值的農業休閒項目也將落戶水庫村。
「從規劃到落地只花了幾個月時間,以前根本不敢想。」羅華品坦言,水庫村以前也做過規劃,圖紙只能畫出來掛在牆上。「落地難」被歸咎於規劃師的「學院派」「不接地氣」。其實是因為區鎮沒有整體策劃,大家對村莊的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等還沒摸清楚、想清楚。
去年7月,上海舉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會議明確,規划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先導作用,要提高規劃能力,堅持規劃先行,發揮好規劃在整個鄉村振興工作鏈中的作用。按照上海鄉村振興工作布署,今年上海鄉村規劃全覆蓋,涉及全市84個涉農鄉鎮。針對上海農村的現狀特點,鼓勵從全鎮域層次,統籌謀劃村莊規劃。《漕涇鎮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就是在全鎮域梳理空間、統籌資源,再將鄉村按照資源稟賦進行分類,有針對性投放資源、進行建設。
「鄉村規劃不是計劃建幾座漂亮的房子,號召大家做農家樂和民宿。上海鄉村振興應當考慮長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彭震偉說,對標全球一流城市,上海鄉村需要有鮮明的特色。面向未來,上海農村作為大都市的稀缺資源,要找到尋找特色長效的發展路徑。他舉例,水庫村打造「居住+經營」空間功能複合利用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而非按照純農民居住標準建設,就是考慮到數十年後農村生產人口和居住人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