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夏圭《溪山清遠圖》鑑賞

2021-03-01 一點書畫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山巖、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溼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空曠的構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極其優美地營造了一幅清淨曠遠的湖光山色。

  山岡巨石,危巖壁立,叢林茂樹,山寺樓觀,遠山朦朧,江水遼闊,圖作無盡江山之景。畫卷構圖虛實相間、開合有致,全無拖沓拼湊之感。山石用粗勁的大斧劈皴,以勁利方硬之筆勾括,間以水墨渲染,塊面分明,折落有勢。棲閣層宇,不假界尺,信筆畫就。圖中點景人物雖用筆寥寥,但各種動態的相互呼應關係躍然紙上。整體畫風清勁健爽。全圖洋洋灑灑近九米之長,堪稱南宋傳世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這類硬派山水都繪於絹上,而此圖為紙本,頗為少見。拖尾有陳川等跋,卷中鈐有[黔寧]、[公餘]兩半印及清宋權、宋犖、清內府等鑑藏印,《盛京故宮書畫錄》著錄。後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後人題稱「溪山」

 局部高清圖

相關焦點

  • 南宋 夏圭《溪山清遠圖》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宋代時達到了鼎盛時期,後來的南宋與北宋的繪畫風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在南宋的繪畫風格形成的過程中,夏圭等「南宋四大家」,是開創並促進發展山水畫的中堅力量。《溪山清遠圖》可為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作,此圖與李唐《萬壑松風圖》的畫法一脈相承,都從大小李將軍,荊關,範寬發展而來,夏圭此圖在用水上見長,稱拖泥帶水,在畫法上有所發展。該作品描繪了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濛、水光瀲灩的清遠秀麗景色。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子晞帶你臥遊空靈的境界,臨摹9米長卷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
    子晞帶你臥遊一次空靈的境界,臨摹9米長卷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子晞《溪山清遠圖》是子晞在上學時第一眼看到就心潮澎湃,迫不及待想要動筆臨摹的作品。《溪山清遠圖》表現的是浙江天台山一帶的景色,這一點,可以從元末明初時陳川在這幅作品拖尾處的題跋中得以證實。
  • 夏圭《溪山清遠圖》:生命的悲喜,在於參悟與超越
    雖然元代盛行的文人畫與南宋院畫有了明顯的割裂,並且文人畫家們對馬夏所創造的山水多報以不屑和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多存在於文人畫家們所追求的繪畫精神層面,而無關繪畫本身。事實上,雖多有批判者,也不乏學習者。元四家之一的吳鎮便是夏圭畫派的效仿者之一。《溪山清遠圖》是夏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 蔣勳美學| 夏圭《溪山清遠圖》
    ▽蔣勳 | 《溪山清遠圖》©點擊視頻聆聽夏圭,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寧宗(1195-1224)時為畫院待詔,與馬遠同時代,都師承李唐,風格相近:構圖簡括深遠,筆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後人並稱"馬夏"。
  • 夏圭《溪山清遠圖》:生命的悲喜,在於參悟與超越
    雖然元代盛行的文人畫與南宋院畫有了明顯的割裂,並且文人畫家們對馬夏所創造的山水多報以不屑和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多存在於文人畫家們所追求的繪畫精神層面,而無關繪畫本身。事實上,雖多有批判者,也不乏學習者。元四家之一的吳鎮便是夏圭畫派的效仿者之一。《溪山清遠圖》是夏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 傳世佳作|夏圭《溪山清遠圖》欣賞
    (生卒年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繪畫大師。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溪山清遠圖》全景圖一《溪山清遠圖》全景圖二《溪山清遠圖》是夏圭的傳世佳作,紙本長卷,墨色,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
  • 【傳世名作】夏圭《溪山清遠圖》
    後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後人題稱「溪山」。《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
  • 宋 ▎夏圭《溪山清遠圖》
    夏圭(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杭州)人。寧宗時為畫院侍詔,是北派山水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唐、劉松年、馬遠被合稱為「南宋四大家」。《溪山清遠圖》宋 夏圭 紙本墨色 46.5x889.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請把手機橫屏觀看☆
  • 我家東南丘壑好,欲攜妻子從茲老——夏圭的溪山清遠圖
    【中畫經典之夏圭《溪山清遠圖》】《溪山清遠圖》細部1夏圭這幅《溪山清遠圖》為紙本水墨長卷,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清遠》全圖之一《溪山清遠》全圖之二夏圭在創作此畫中的巨巖、山石用大斧劈皴,讓巖石看上去塊面分明、體積渾厚、勾斫有力。
  • 溪山清遠圖高清圖集
    《溪山清遠圖》局部 南宋 夏圭 紙本水墨 縱46.5釐米 橫889.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南宋畫家
  • 3D動畫版《溪山清遠圖》
    溪山清遠圖(紙本水墨) | 夏圭(南宋) | 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清遠圖》是南宋畫家夏圭的傳世之作描繪了江南地區山色空濛水光瀲灩的清遠秀麗景色夏圭卷首先是一片蒼勁的古松巨石緩緩展開夏圭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與馬遠被合稱為「馬夏畫派」
  • 名家名畫欣賞《溪山清遠圖》
    馬遠重筆,轉折頓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淋漓蒼勁,墨氣襲人";構圖上,馬遠刻意將近景置觀者目前,所畫人物五官清晰,姿態生動,樓閣則以"界畫"法刻畫精細,而夏圭則將景物遠置觀者身外,畫人物僅圈臉勾衣、點簇而成,樓閣隨手勾畫,筆簡而形具。夏圭·溪山清遠圖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南宋名畫《溪山清遠圖》,和大師一起觀風景
    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溪山清遠圖》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長卷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溪山清遠圖》描繪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圖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
  • 讀畫: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系列《夏圭·溪山清遠圖》
    夏奎 溪山清遠圖(04:25) 讀畫: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系列《夏圭·溪山清遠圖》
  • 南宋名畫《溪山清遠圖》,和大師一起觀風景
    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溪山清遠圖》縱:46.5釐米,橫:889.1釐米《溪山清遠圖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
  • 留白高手,南宋四家之夏圭,繪大小斧劈皴經典《溪山清遠圖》
    擅邊角之景,創「泥裡拔釘皴」南宋四大畫家,除了馬遠外,還有一位喜歡在畫中局部取景,那就是夏圭。儘管馬遠夏圭有時也會關注一些歷史性的內容,但是更多的,他們沉浸於自身,沉浸於筆墨本身趣味性和技巧性的微觀表達。夏圭,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人。在寧宗、理宗朝時供職於畫院,他畫藝高超,為畫院待詔,賜金帶,長於人物和山水,但其人物畫已不傳,山水則與馬遠齊名,共列「南宋四家」。
  • 馬遠、夏圭眼中的南宋,除了殘山剩水,還有什麼?
    從明代的繪畫理論家董其昌提出南宋山水畫偏好「殘山剩水」的概念之後,經常被用來指稱南宋這種喜歡將山水畫中的主山偏於正中間位置的構圖形式。在這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並稱為「馬夏」的馬遠及夏圭二人。馬遠,《山徑春行圖》局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宋寧宗本人會在畫院畫家的作品上題寫文字,在一些八卦小道消息裡,寧宗的楊皇后一說為楊妹子,這位楊妹子善詩文、繪畫,對鑑賞也很有一套,因此在寧宗時期許多名畫上的題字
  • 【南宋四大家】夏圭作品(高清全集)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紙本墨色 46.5×889.1釐米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南宋夏圭西湖柳艇、雲峰遠眺圖等傳世畫作鑑賞
    夏圭,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寧宗朝畫院待詔。初學人物,後工山水。夏圭有「夏半邊」之稱,意指夏圭多作山水灘岸林帶半邊之景致。此圖頁畫梧桐用濃墨作雙勾,蒼勁質樸,畫竹葉分出濃淡不同層次,茅屋中的人物以簡筆勾出,遠山以花青輕勾淡染,下筆果斷,墨色淋漓,筆法蒼老,但氣韻清幽。現存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長江萬裡圖》等。
  • 小央美兒童美術:南宋四大家之一夏圭,最擅長山水畫
    夏圭,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畫人物,後來以山水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清遠圖》描繪江南晴日湖山景色,圖中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作品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