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 米蘭大教堂內的獨唱

2020-12-18 音樂生活報

當地時間4月12日,在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米蘭大教堂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獨唱」表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現場沒有一名聽眾,只有大教堂風琴手伊曼紐爾·維亞內利(Emanuele Vianelli)彈奏著管風琴為他伴奏。波切利演唱了許多深受喜愛的經典曲目,如巴赫的《萬福瑪利亞》和馬斯卡尼的《聖瑪利亞》等。在演唱的最後,波切利從教堂內走到門口的大教堂廣場上,以一首《奇異恩典》來結束演出。當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廣場上迴蕩時,網絡上的觀眾看到的是熟悉的象徵歐洲各個主要國家和城市的地標建築。儘管此時,大多數地方空曠無人。

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疫情期間的「禁足令」,這場名為「希望的音樂」的演出現場只有波切利等數人,但是全球近50萬人通過社交媒體觀看了網上直播。截至12日晚,全球網上瀏覽量超過2100萬次。

波切利的這次演出是應米蘭市長的邀請,旨在向深陷疫情中的義大利和全世界各國傳遞愛、療愈和希望的信息。12日當天正逢基督教的復活節。演出前,波切利在社交媒體上說:「在我們慶祝對生命勝利的信任之日,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能對米蘭市和大教堂的邀請。」

安德烈·波切利

生於義大利拉亞蒂科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歌手

「世界第四大男高音」

2006年獲得義大利共和國大軍官勳位功績勳章

2009年獲得多米尼加共和國大軍官勳位功績勳章

2010年留名好萊塢星光大道

「歷史告訴我們,在這一切結束後,春天會比我們記憶中的任何一個(春天)都要燦爛。然後我們將有一個新的機會重新開始我們的生活,重建新的價值體系。」

——安德烈·波切利

MUSICAL LIFE | 音樂生活報

_

_

_

音樂戰「疫」 Series Articles

點擊圖片 獲取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盲人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 米蘭大教堂內的獨唱
    當地時間4月12日,在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米蘭大教堂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獨唱」表演。波切利演唱了許多深受喜愛的經典曲目,如巴赫的《萬福瑪利亞》和馬斯卡尼的《聖瑪利亞》等。在演唱的最後,波切利從教堂內走到門口的大教堂廣場上,以一首《奇異恩典》來結束演出。當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廣場上迴蕩時,網絡上的觀眾看到的是熟悉的象徵歐洲各個主要國家和城市的地標建築。儘管此時,大多數地方空曠無人。
  • 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 傳遞「希望之聲」
    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 傳遞「希望之聲」 (1/4) "← →"翻頁
  • 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將在米蘭大教堂放歌,用音樂為全世界療傷
    當地時間4月12日,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應米蘭市長之邀,將在米蘭地標建築——米蘭大教堂進行一場特殊的獨唱音樂會。「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非常高興並且榮幸地接受米蘭市長的邀請,與所有人一起來歌頌生命的偉大。」
  • 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 傳遞「希望之聲」
    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4) "← →"翻頁 當地時間4月12日,復活節當天,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
  •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空場獨唱:傳遞療愈的希望
    當地時間4月12日,在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米蘭大教堂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獨唱」表演。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疫情期間的「禁足令」,這場名為「希望的音樂」的演出現場只有波切利等數人。然而通過社交媒體,全球近50萬人觀看了網上直播。截至12日晚間,全球觀眾更是在網上觀看了超過2100萬次。這場演出旨在向深陷疫情中的義大利和全世界各國傳遞愛、療愈和希望的信息。波切利的這次演出是應米蘭市長的邀請。
  • 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將在米蘭大教堂放歌,用音樂為全世界療傷
    當地時間4月12日,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應米蘭市長之邀,將在米蘭地標建築——米蘭大教堂進行一場特殊的獨唱音樂會。「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非常高興並且榮幸地接受米蘭市長的邀請,與所有人一起來歌頌生命的偉大。」
  •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空場獨唱:傳遞療愈的希望
    當地時間4月12日,在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米蘭大教堂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獨唱」表演。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疫情期間的「禁足令」,這場名為「希望的音樂」的演出現場只有波切利等數人。然而通過社交媒體,全球近50萬人觀看了網上直播。截至12日晚間,全球觀眾更是在網上觀看了超過2100萬次。這場演出旨在向深陷疫情中的義大利和全世界各國傳遞愛、療愈和希望的信息。波切利的這次演出是應米蘭市長的邀請。
  • 昨晚,安德烈波切利站在空無一人米蘭大教堂開了雲音樂會
    「義大利著名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義大利復活節當天(北京時間4月13日)的米蘭大教堂,進行了一場無任何觀眾的獨唱音樂會,並且通過網絡向全球直播,傳遞愛、治癒和希望...」現年61歲的義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受米蘭市政府、米蘭大教堂的邀請,在義大利的標誌性建築「米蘭大教堂」舉行了一場沒有現場觀眾、名為「Music For Hope」的音樂會,並且面向如今深陷疫情危機的全球進行直播。
  • 世界盲人男高音歌唱家獨自在米蘭大教堂高唱《奇異恩典》 為...
    2020年復活節這天,此時的義大利再無昔日的車水馬龍,此時的米蘭大教堂顯得更加空曠寂靜,更加的莊嚴肅穆。在空無一人的大教堂前,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義大利的盲人古典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獨自一人放聲高唱經典曲目《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奇異恩典》),期盼福音降臨,把愛傳遞給全世界人民。
  • 享譽世界的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
    擁有「上帝美聲」美譽的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1958年9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拉亞蒂科。 波切利患有先天性青光眼。12歲時,他在一次踢足球時發生意外,徹底失明。雖然生活的不幸奪走了他的視力,但他天籟般的迷人嗓音卻徵服了全世界的歌迷。
  • 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空場全球直播
    > 波切利米蘭大教堂獨唱
  •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獨自在米蘭大教堂前唱響抗疫之歌為全球疫情...
    義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應義大利米蘭市政府和米蘭大教堂邀請,於4月12日復活節當天進行了名為「Music of Hope (希望之聲)」的獨唱音樂會,希望通過現場音樂會向全世界傳播愛、治癒和希望。
  • 世界盲人男高音歌唱家獨自在米蘭大教堂高唱《奇異恩典》 為...
    2020年復活節這天,此時的義大利再無昔日的車水馬龍,此時的米蘭大教堂顯得更加空曠寂靜,更加的莊嚴肅穆。在空無一人的大教堂前,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義大利的盲人古典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獨自一人放聲高唱經典曲目《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奇異恩典》),期盼福音降臨,把愛傳遞給全世界人民。
  • 世界頂尖級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簡介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世界頂尖級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簡介 世界頂尖級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   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世界頂尖級男高音歌唱家,義大利人。師從大名鼎鼎的音樂大師弗蘭科·科瑞利。
  • 盲人歌唱家波切利留名星光大道
    進入[環球財經連線]>>       近年來,義大利著名盲人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一直被譽為帕瓦羅蒂的接班人。
  • 55歲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迎娶30歲女友
    據國外媒體報導,義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
  •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獨自在米蘭大教堂前唱響抗疫之歌為全球疫情...
    義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應義大利米蘭市政府和米蘭大教堂邀請,於4月12日復活節當天進行了名為「Music of Hope (希望之聲)」的獨唱音樂會,希望通過現場音樂會向全世界傳播愛、治癒和希望。
  • 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空場獨唱
    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空場獨唱 當地時間4月12日,義大利著名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前舉辦復活節音樂會。音樂會全球直播,由於新冠疫情,現場沒有觀眾。
  • 在無人的米蘭大教堂,61歲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為希望而歌
    鏡頭鳥瞰米蘭安靜空曠的街道,最終聚焦數百年歷史的米蘭大教堂。空曠的教堂裡,管風琴聲響起,穿著燕尾服的61歲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唱了起來。 4月12日是西方復活節,安德烈·波切利的歌聲,通過網際網路傳遍世界,為地球療傷。
  • 61歲義大利盲人歌唱家,米蘭大教堂前開演唱會,340萬人在線感動
    今年的4月12日,原本是歐美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復活節,各地都會展開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但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大部分國家都取消了慶祝活動,民眾們也紛紛留在家中,不去教堂了。擁有600多年歷史的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已經關閉許久了,但12日當天,卻為幾個人開放了,這是米蘭市長朱塞佩·薩拉(Giuseppe Sala)和大主教吉安南託尼奧·博爾戈諾沃(Gianantonio Borgonovo) 賦予他們的特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