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稻作文化對外傳播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創新稻作文化對外傳播

2019年09月19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鄺奕軒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是一個龐大的敘事工程,需要聚焦到能展現中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微觀領域,稻作文化就是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的一個「情感支點」。

  「稻亦有道」:有自信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

  「稻亦有道」。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是中國「走出去」在文化領域裡的必然延伸,有其客觀存在的基礎。

  一是稻作文化凝聚了中華農耕文化內涵中的優秀內容。稻作文化是以稻作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基於稻作生產而引申出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稻作文化不僅包括關於稻作產品主體的產生、發展及其發生的一系列問題,還涵蓋因稻作生產影響所及的生產中各種習俗、儀軌和民間生活方式。中國最早發明水稻人工種植,經歷了數千年的稻作栽培,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稻作文化,極具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是稻作文化凝結了中國減貧智慧結晶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稻作文化不斷進步,當代雜交水稻的發展,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作出突出貢獻。中國耕地資源稟賦不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但是,中國僅以約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卻能夠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既是對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所著《誰來養活中國?》中提出的質疑的最好回答,也是「很中國的」發展模式結出的碩果,讓中國稻作文化大放異彩。

  三是稻作文化凝練了卓越的人文精神。雜交水稻技術作為中國自主創新且領先於全球的重大技術,是中華民族與饑荒展開鬥爭過程中的實踐積累和智慧結晶,凝聚了中國科學家的心血,蘊含了天下為公的仁愛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頗具人文精神和哲學文化優勢,成為新時代中國稻作文化的精髓。

相關焦點

  • 中國稻作文化深刻影響東南亞
    中國稻作文化深刻影響東南亞 2018年05月23日 16: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閆勇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科學》雜誌官網於5月17日刊登的一則報導稱,
  • 稻作文化公益行:帶著米升去研學
    研學三天,穿越千年,由長沙升印軒米升博物館發起,長沙縣一中師生共同參與的「一路連升同升營·稻作農耕文化體驗研學之旅」,在為期三天的遊學中,孩子們「兩遷三地」,以「米升博物館——城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米升博物館」為路線,尋覓中華稻作文明的千年歷史軌跡。
  • 在萬年,感受綿長的稻作文化
    世界稻作文化牆 古風流韻、山水空靈的萬年是人類稻作生產和農耕文明的搖籃。這裡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如今,走進萬年,在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處,可以了解遠古時代先人們生活的環境及萬年考古發掘的歷史;在縣城裡,世界稻作文化牆、正在修建的稻作文化公園等讓人們在稻作文化的浸潤中讀懂萬年。 源遠流長的稻作起源 在距萬年縣城12公裡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狹長的仙人洞是新舊石器時期萬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場所。
  • 江西省青少年首屆稻作文化實踐活動暨南昌市中小學生糧食文化特色...
    在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到來之際,10月16日,江西省青少年首屆稻作文化實踐活動暨南昌市中小學生糧食文化特色體驗活動在南昌拉開帷幕,200名學生相約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聆聽紅色故事、體驗稻作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增進對糧食安全知識的了解。
  • 世界人工栽培稻源頭: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世界人工栽培稻源頭: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2020-05-1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須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文化對外傳播,搞好文化對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能否有效地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直接影響著文化「走出去」的水平和效果。如何改進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強國目標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 我國首部反映稻作文化紀錄片《稻之道》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
    新華社北京1月8日專電(記者姜瀟)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打造,歷時三年拍攝完成,大型人文紀錄片《稻之道》日前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該片是我國首部反映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歷史的紀錄片。  稻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稻作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之一。
  • 廣南稻作文化旅遊實現「四個蛻變」
    本報訊 日前,廣南2018年世界稻作文化旅遊節圓滿落下帷幕。通過舉辦此次大型活動,把藏於深山的旅遊「珍珠」挖掘出來,進一步提升原生態健康生活目的地世外桃源品牌,逐步實現廣南稻作文化旅遊由「田園變遊園、資源變財源、耕作變文娛、產品變禮品」的華麗轉變。挖掘特色農業,實現田園變遊園。
  • 德國四大機構力推對外文化傳播
    原標題:德國四大機構力推對外文化傳播  日前,繼「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之後,北京歌德學院又開設了第二個微信公眾號「歌德德語世界」,為德語愛好者、研究者和教育人士提供德語及相關領域的最新資訊與話題討論。
  • 廣西南寧發現罕見古稻神廟遺址 印證稻作文化
    新華網廣西頻道7月29日電(記者張鶯)記者28日從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了解到,專家近日在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那廊村發現一個罕見的古代壯族稻神廟遺址,是研究南寧市古稻作文化歷史的重要物證。當時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專家正在進行稻作文化田野調查。據參加稻神廟考察的駱越文化研究專家稱,稻神廟漢語名叫谷母大王廟,遺存了一座古鐵鐘。
  • 秋季研學樂趣多 稻作文化魅力深
    本報訊 記者 陳建 見習記者 鍾芷涵報導:神農源景區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厚重,古風流韻、山水空靈的萬年是人類稻作生產和農耕文明的搖籃。這裡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幽靜的仙人洞是新舊石器時期萬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場所。
  • 《侗家七仙女》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會上,中國外文局發布了「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由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選送的《在大山深處挖掘對外傳播的寶藏——以貴州2020年系列紀錄短片為例》等十個案例從110多個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獲「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稱號。這是自2015年以來,貴州省第二次獲得此獎項。
  • 稻神祭:稻作文明的古老印記
    記者親歷稻神祭,感受濃厚的稻作文化氣息,追尋綿延千年的歷史記憶…… 壹  祭「稻神」寄託豐收期盼 隆安是壯族傳統的水稻種植區,稻神節在當地壯語被稱為「芒那節」。「芒」「那」分別是「神」和「水田、水稻」之意。儘管村民們誰也說不清最早何時開始祭祀稻神,卻仍然承襲著這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獨特風俗。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東莞稻作智造之旅」上榜廣東工業旅遊精品線路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對外發布20條廣東省工業旅遊精品線路。其中「東莞稻作智造之旅」,成為20條上榜工業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具體包括了我市5家工業旅遊示範單位,鑫源食品(3A)、太糧米飯探知館、唯美陶瓷博物館(3A)、異能無人機科技、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
  • 700餘「稻家裡手」來稻作公園「品禾論稻」
    9月23日,全省「2020年水稻新品種集中展示現場觀摩會」在長沙縣路口鎮隆平稻作公園——「種業矽谷」展示基地召開,全省各市州、縣市區種子管理機構負責人,國內種子企業、科研院所、種糧合作社、種糧大戶等代表700餘人參加。
  • 藉助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加強中原文化對外傳播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增進群體認同感的重要工具。因而,藉助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加強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意義重大。  完善中原文化對外傳播主體體系  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大力參與。
  • 魅力稻作文化也來了解一下→
    圍繞鄉村振興主責主業發揮農口青年的青春活力市農業農村委團委以上海9個涉農區為主題路線選取有代表性的特色農產品農業休閒觀光路線農耕文化等開展線上定向尋訪引領農口青年發揮創新精神深入郊區和鄉村發掘鄉村振興亮點展示鄉村文化和優質產品第二站 松江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覓一望千年的稻作文化
    2020年6月13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浩瀚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華稻米文化是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至今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是孕育亞洲文明的搖籃,對當今世界的民族風貌、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中的文化氣質和傳播影響力
    在此次疫情中,標語性質的語言可謂充分發揮其短小精煉的優勢,體現了強有力的傳播效果。在此次疫情中,標語傳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其中對外物資援助標語就突破了常規性的口語化、土味化、通俗化的標語形式,展現出有溫度、有文化、有力量的傳播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