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有多瘋狂?
相信很多人看了他們在作戰中的萬歲衝鋒,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可怕之處,而且日本人發瘋起來連自己都不放過。從戰爭開始後在太平洋島嶼的爭奪,以及到 1945年硫磺島和衝繩島的戰鬥來看,日本人都抱著「玉碎」的決心要和盟軍決戰到底。甚至到了1945年2月以後,日本將自己的軍隊的擴充到700萬人,其中本土正規軍隊450萬人,還有1000萬左右的老人和小孩組成的國民軍。按照當時日本軍部的話來說,就是要將實現「一億玉碎」。不過隨著日本本土遭受核彈攻擊以及百萬蘇軍進攻東北,導致日本不甘心的投降。
那麼假設日本在遭受兩顆核彈之後如果不投降,會怎麼辦呢?
雨田君覺得,日本可能、獲取還要真的好好審視他們在1945年8月作出的投降決定,要不然當時的日本列島真的可能會被打回石器時代。
因為當時的盟軍真的不僅僅想通過核彈來迫使日本投降……
盟軍的沒落計劃
在1945的盟軍內部,對於最後進攻日本本土分成兩派,第一是以海軍話事人金上將為首的「包圍派」,主張通過海軍的優勢圍困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第二則是軍方的第一話事人馬歇爾為主導的「進攻派」,主張對日本本土用兵,通過進攻日本武力接受投降。
最終在麥克阿瑟等陸軍大佬們的促進下。盟軍內部的參謀們也開始準備執行對日作戰方案,因為是對日最後一戰,所以這個計劃也稱為「沒落計劃」。整個對日本本土作戰周期為兩年,分兩個階段,一個為「奧林匹克」計劃,一個為「小王冠」計劃,而此時日本為了預防盟軍的「沒落計劃」,在1945年2-5月份的動員,除了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外,還動員了40多個師團,讓其本土的總駐軍達到了450萬人(海軍130萬)。
在「奧林匹克」作戰中美軍將登陸日本的九州島。
駐守這裡的是日本第二總軍(100萬人),在美軍的設想中,他們將集中14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師(馬潤真可憐,每次都當排頭兵),在40+以上的航母掩護下,於宮崎、鹿兒島和種子島登陸。而按照日本在衝繩島的「成功經驗」,他們必然在的海岸離20公裡以外的地方狙擊,避免灘頭決戰,想通過九州中部複雜的山區與美軍打遊擊,甚至會發動老年和小孩義勇隊,進行瘋狂的「全民玉碎」作戰。
而佔領九州的登陸點和沿海城市之後,美國軍隊除了在46年繼續肅清九州的抵抗勢力之外,還需作為補給基地積蓄更多的登陸士兵和物資,以便為「小王冠」計劃提供前線基地。在「小王冠」計劃中,美軍將在本州島採取中心開花的手段,在東京灣登陸,然後分別向東北和關西-中國-山陽山陰地區進攻,同時為了配合本州的行動,盟軍也將從南本州登陸,配合登陸行動。
在美軍的作戰預案中,這次進攻的馬潤加上三等人組成的地面部隊將達到250萬,而大英國協作為忠誠的盟友也將有100萬人加入到此次作戰中來,在作戰設想中,盟軍登陸之後,由巴西、墨西哥、國民政府組成的美洲和亞洲也將有約100萬人作為輔助進攻和維持佔領區的軍隊投入到日本本土的作戰中。
因此加上美國海軍,盟軍在日本本土使用的兵力將達到了驚人的500多萬人。
而按照太平洋島嶼作戰經驗,為了達成這個計劃,盟軍將要承受200萬人以上的傷亡(美軍100萬)才能佔領日本。
而作為抵抗勢力的日本,在招核精神的鼓動下,將採取「全民玉碎」來制約盟軍的進攻。
血戰之下,日軍士兵的傷亡率將達到70%以上(日本二戰常規操作),大約有400萬左右的傷亡,如果再算上動員的國民義勇軍,以及作戰中對於平民的傷亡,這個傷亡比例將達到驚人的2000萬,也就意味著日本的人口將直接減少30%左右。這對於日本這個民族來說無疑是災難的。
變成石器時代的日本列島
而且,「沒落計劃」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戰爭連鎖反應,不僅在戰爭方面會摧毀日本軍隊,對於日本這個民族也是一個重創,甚至不排除會被打回石器時代。
首先是基礎設施基本上全無。
在美國的設想中,在日本登陸之前,怎麼也得再來幾次「東京大轟炸「,而且轟炸的氛圍,可能會延伸到東北的仙臺、金澤、宇都宮,關西的大阪、神戶、京都和奈良(梁思成那個時候求情估計都不好使)。再加上核武器的使用,基本上日本從戰國時代留下來的底子都要在戰略轟炸中被夷為平地。
以土木結構做成的日本城市,基本上都要被的火海淹沒。
其次是持續作戰中的糧食危機。
從1941年開始日本糧食就一直實行配給制度,日本民眾從最開始的白米飯,到1944年以後只能挖地瓜和芋根充飢,工廠裡的勞工們每天只有8兩米飯的配給,其他婦女和小孩則是更少。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一年裡,糧食依然短缺,甚至於到了1945年11月份,東京市區的口糧儲備僅僅夠維持3天,日本的糧食只能依靠著美國的援助才渡過危機,而一旦「沒落計劃」能進行,在戰爭的破壞下,日本的糧食產能將起碼減產一半以上。
全民上戰場誰還有時間種植糧食?在美軍的轟炸下糧食如何收成?甚至可能因為糧食緊張,這些日本這些軍國主義者們保不齊還會幹出S民養軍的事情來(在東北關東軍經常這麼幹),乃至於在戰爭後期不排除會出現古代人相食的事件來。
最後,就是日本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
日本本身的國力基礎就很薄弱,工業基礎很難和德相比,德國在戰後尚且要恢復這麼長時間,很難想像成為戰場的日本本土在失去工業化以後,依靠自己羸弱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能在短期內恢復到的現代程度,甚至因為「全民玉碎」,青壯年和高新技術人才在戰爭中損失,讓日本失去重新崛起的「勞動力」支持。
從而一直沉落下去成為偏居一隅的貧窮島國。
雨田君說
「沒落計劃」因為兩個核彈的爆炸,以及的蘇聯出兵東北的,以及盟軍內部(大英國協選帥問題,美國海軍和陸軍的話事人之爭)矛盾最終沒法實施。但實際上日本人或許應該慶幸自己沒有和盟軍在在本土進行決戰,要不然真的按照「沒落計劃」事實了,日本可能要真的重新回到的石器時代。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