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基恩和他筆下的明治天皇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9年2月24日,著名的日本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中文也譯作唐納德·金)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年97歲,距今恰好一年。

唐納德·基恩是繼賴肖爾(Edwin Oldfather Reischauer)之後西方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日本研究專家,著有《日本文學史》、《百代之過客》、《日本人的美意識》、《明治天皇》等,譯作包括《徒然草》、《奧州小路》以及太宰治、安部公房、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他不僅關注日本古典名著、知名的近現代作家,而且在意一般外國研究不甚關注的古代日記、戲劇,乃至日本詩歌中的連歌等等。

基恩自16歲偶然接觸著名東方學者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翻譯的《源氏物語》後,從此與日本結下不解之緣,畢生從事日本文化的翻譯和研究工作。此前一大震動日本的新聞是他於2011年3.11大地震之後,決定加入日本國籍,定居日本,證明災後的日本依然值得信賴。

唐納德·基恩

基恩正式的日語學習始於1941年,起初是跟家庭教師學,當年秋天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真正的課業。太平洋戰爭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的對日本的認識與戰略,日本學家唐納德·基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歷史機緣成就的。

同樣是在1941年,美國海軍在夏威夷創辦了日語學校,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很快關閉,重新在哈佛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辦了兩所日語學校,作為精英教育的一環。1942年,基恩作為二期的學生入學。據他回憶,後來僅海軍就有兩千多人在學日語,陸軍也有一千五百多人,費用不成問題。而這些人中真正從事日本研究的不過二三十人,因此戰爭期間的日語教育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奢侈的教育。

畢業之後,基恩作為海軍士官,負責收集情報、閱讀日本士兵留下的日記、審訊翻譯等工作,這段經歷為他後來的一部名作奠定了基礎——《百代之過客》(

Travelers of a Hundred Ages: The Japanese As Revealed Through 1,000 Years of Diaries

),即從古今日本人的日記中理解日本文學、理解日本人。

戰後初期,美國人對日本的關注仍然高漲,各大高校均有獎學金項目資助相關的研究。基恩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日本文學,1951年以日本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的作品研究拿到博士學位。1953年,基恩前往京都留學,在兩年的時間內近距離觀察日本。1955年、1956年,基恩的《日本文學選集》古代、現代二卷出版,成為後世眾多英文世界研究者接觸日本文學的原點,其意義不亞於1935年《源氏物語》在美國的出版,也預示著日本文學研究在美國的進一步展開。

近年來唐納德·基恩著作被譯為中文的作品主要是他寫於2002年的著作《明治天皇》(

Emperor of Japan:Meiji and His World, 1852-1912

)。該書以英文寫成,甫一出版便迅速被翻譯成日文,並成為暢銷書。2018年該書由廣西師大理想國引進出版。

《明治天皇:1852-1912》,[美]唐納德·基恩著,曾小楚、伍秋玉譯,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7月出版,954頁,158.00元

儘管基恩的著作多以日本文學為主題,《明治天皇》卻是一本歷史著作,作者在竭力保持一種中立、冷靜、客觀的筆調。他搜集了數量龐大的資料,包括十幾卷的《明治天皇紀》、同時代的人的回憶錄,以及各國駐日外交官的記載。他用一種事無巨細的寫法,寫下明治天皇的一生。

明治天皇像

基恩在書中說:「愛上」明治很困難,因為明治是一個「即使在最不正式的時刻也從來沒有忘記身份或皇祖皇宗,並且很少流露自己感情的人物」。

明治天皇的侍從日野西資博曾回憶,他從未見過天皇有過異常開心或極度悲痛的表情。「有兩三天的時間,日野西都無法鼓起勇氣將伊藤博文被暗殺的消息告訴天皇,但是,在得知他最信任的大臣被暗殺時,天皇所說的只有『嗯』。在憲法會議上,當天皇獲悉彰仁親王的死訊時,他只是『嗯嗯』地點頭會意,而後,會議繼續進行。」基恩寫道。

與之相呼應的是,我們回望歷史,明治天皇仿佛威名赫赫,但似乎說不上更具體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輝煌聲譽。

「明治當然和1868年日本現代史開端的『明治維新』聯繫在一起,但當時他只有十五歲,顯然無法對維新或者緊隨其後的重大改革做出關鍵貢獻。他的名字與對中國、俄國戰爭的大勝以及英日同盟聯繫在一起,但他在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充其量是一個仁慈的君主,而非政策或者軍事策略的制定者。」基恩寫道,「在描繪明治的過程中,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因為他總是被一些能力非凡且個性迥異的大臣包圍著。」

穿軍裝的明治天皇像

在社會發生種種大變革的時代,一個年輕人的繼位能帶來什麼,當然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比明治天皇早幾年,大清朝的鹹豐皇帝奕詝登上歷史舞臺。那也是一位在傳統教育的培養下勤勉努力、熟知當皇帝的規範和策略的人,但是在時代的分界線上,他越努力,卻下沉得越快,最終釀成個人與國家的悲劇,歷史學家茅海建先生給他的標籤是「苦命天子」。

《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茅海建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4月

但顯然,基恩認為不能把明治天皇的非凡名聲歸因於偶然(僅僅源於他是大變革時代的天皇),「將明治視為可有可無的人,就像將維多利亞女皇視為無能的人一樣,是非常不恰當的」,「未免對他太不公平」。

《明治天皇》的譯者曾小楚曾表示,基恩筆下的明治天皇是個恪守儒家道德、兢兢業業的一國之君,這個角色決定了他必須中立客觀地聽取各方意見,且不能輕易流露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有時很難感受到主角的存在,對他周圍一眾傑出人物的印象可能更深。然而明治卻是日本歷史上最輝煌時期的君主,帶領日本從一個偏僻落後的蕞爾小國走向世界強國,雖然可能不是具體政策的制定者,但他起的推動作用無論如何不能忽視。

該書中文版特約責編魯興剛認為,明治天皇接受了傳統的教育,被嚴苛、傳統的父親孝明天皇教導,變得很少表露感情。書中引用《論語》的「剛毅木訥,近仁」可以很好地形容他的帝王角色。但是在日俄戰爭,徵韓論證,巖倉具視、伊藤博文去世時,我們仍能看到他的擔憂、判斷與悲傷。他並非傀儡,或者隱身於官員身後,或許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做好天皇這一工作的人,即便這一職位苛刻地要求如機器一般行動,他也盡力地做好它。

但即便是基恩能夠舉出的、由明治做出重大決策的例子,也並不多。

「由於他的介入,才阻止了侵略朝鮮的戰爭。當時西鄉隆盛等大多數大臣都主張入侵朝鮮。明治後來的多次行動——尤其是他多次到全國各地視察——使臣民們意識到日本是一個統一的現代國家。」

最後他寫道:「也許天皇的最大成就就是在位時間比較長久……他在位時間長,以及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都使他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聖的權威。」

明治天皇觀摩軍演

我們仍然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基恩對筆下人物的感情,尤其是在首尾的部分。

「雪落,而明治漸遠。」他引用了中村草田男的這一俳句,並且有些失落地寫道:人們逐漸將「明治」當成一個名字,也常常將他的成就與效勞他的文武百官的成就相混淆。人們雖然去明治神宮參拜,但極少人會回憶起神龕內的天皇。明治位於京都的陵墓幾乎不見人影。他雖沒有被人遺忘,但是,要是讓日本人說出一個無可置疑地應歸功於他的功績,大多數人會感到比較困難。

在這本長達九百多頁(中文版)的著作最後,基恩用飛鳥井雅道解釋自己的書為何命名為《明治大帝》時的話來結束他這一場漫長的追尋,也可以說是悄然揭示了他自己的立場:「這是因為在日本近代史——不,在日本的整個歷史中——除了明治以外,再無其他大帝。明治天皇無疑留下了一代聖君的足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學家、《明治天皇》作者唐納德·基恩逝世,享年96歲
    此外,他還把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譯成了英文,並與三島、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和司馬遼太郎等諸多日本著名作家開展交流,向海外介紹日本文化及歷史、「能」與「文樂」等日本藝術。1986年,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了唐納德·基恩日本文化中心。
  • 日本學家唐納德·基恩:甲午戰爭前夜的明治天皇
    唐納德·基恩生於1922年,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他不僅是世界知名的日本研究第一人,也是翻譯家、作家、歷史學者,著有《日本文學史》、《明治天皇》、《百代之過客》、《日本人的美意識》等,先後獲讀賣文學獎、朝日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等諸多獎項,譯作則包括《徒然草》、《奧州小路》以及太宰治、安部公房、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唐納德·基恩2008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並於2012年正式獲得日本國籍。
  • 唐納德·基恩:大變革時代的日本天皇
    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日本文化,著有《日本文學史》、《明治天皇》、《百代之過客》、《日本人的美意識》等,先後獲讀賣文學獎、朝日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等諸多獎項,譯作包括《徒然草》、《奧州小路》以及太宰治、安部公房、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2019年2月24日,唐納德·基恩在日本東京去世,享年96歲。
  • 明治天皇:在世間,神是不舒服的
    明治天皇統治的日本,是無聲的,克制的,符合「道德與公義標準」的,近乎無限透明的蔚藍,而他的內閣和將軍們所為之執行各種事務的日本,卻充滿喧譁與騷動,野心勃勃,窺他人之臥榻,鼓吞象之蛇腹,少不得也要演出一幕幕暗殺、背叛、陰謀、矯飾,內閣與軍方派系複雜,卻都打著效忠天皇一人的旗號行事,而天皇本人很少當眾表露自己的觀點。因為有無盡的曖昧嘛。你們都說聽朕的,可朕一無所示啊。
  • 明治時代的「教改」
    昨日,著名日本研究學者唐納德·基恩先生去世。他被譽為西方日本研究第一人。他晚年所著的《明治天皇》,被譽為紀念碑式的傳記,一個時代的編年史。《紐約時報》說:「它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明治天皇的內心生活」。身處時代的巨變,明治天皇無疑面對著複雜的情勢,他內心的選擇,也改變了時代的走向。從1868年頒布《五條誓文》,開啟明治維新,到1890年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走向國家主義——教育,成為理解明治時代的一個切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精神結構的內在矛盾。今天主頁君從《明治天皇》中節選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也以此悼念這位傑出的學者——唐納德·基恩。
  • 把日本帶進現代化的明治天皇,原來是這樣一個人!
    過度的理性闡釋產生的「誤會」,經常導致以想當然的「言之有理」遮蔽了複雜的真相,這在解讀明治維新時是最常見的問題。基恩以「言之有據」的述而不作,成功地還原了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的複雜面貌。這更多地體現在他對明治天皇的描述與揣摩中。明治天皇究竟是熱心西化的現代君主,還是提線木偶式的傳統傀儡?
  • 明治維新150年︱加冕、遷都:明治天皇在1868
    「明治」二字出自中國古老的佔卜書《易經》中的一段:「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新年號公布的前一天,天皇親自來到內侍所,從學者提交的幾個年號中抽取一個。天皇當時可能不知道,他同時抽了一個後世稱呼自己的名字。以前的天皇,就像明治的父親和祖父那樣,都以住處或者死後的諡號作為名稱。「明治」意為「開明的統治」,這個名字看來精確地描繪了他的統治。像明治父親和祖父那樣的名字,儘管吉祥,卻不太適合他們的時代。
  • 日本裕仁天皇的導師,明治天皇的愛將,卻選擇切腹而死
    乃木希典,是日本明治天皇時期的重臣。1849年,乃木希典在日本東京出生,軍校畢業後成為了天皇的親兵。1904年的時候,為了爭奪太平洋航隊母艦,日本與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乃木希典就是這場戰爭中的指揮官。
  • 日本人眼中最偉大的天皇,卻不是明治天皇,這位天皇是誰?
    明治天皇是近代日本實現富強的代名詞,如果沒有明治天皇,日本已經像近代中國一樣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按照日本當時的國家情況,可能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所以明治天皇對日本人來說無疑是偉大的,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 明治天皇結婚靠誰資助?他的洞房之夜是怎麼過的?
    他春秋盛年,還沒滿36歲,卻因一場天花,命喪黃泉。亦有人傳說,因為他堅持公武合體,願與德川幕府一起對抗洋人,而不願遵從尊王攘夷派的意思推倒幕府,而成為他們的攔路石,趁生病之機,將他毒死。孝明死後,兒子睦仁即位,年號明治。按說,國家大喪,不能辦喜事,或者至少得低調辦吧?
  • 明治天皇雖笨,但有人用《論語》裡一句話來形容他,評價頗高
    因為他的學習,需要用功才行。加藤曾留學德國,他在教了睦仁一段時間的德國法律之後,覺得,要了解真意,還是得讀原文。因此,他開始教明治天皇德語。人們總不可能說,明治天皇,腦子不行啊。人們只能說,天皇啊,每天要處理的政務太多,所以啊,他的學習,總是落後於參議木戶孝允定下的進度……說起木戶孝允,乃是維新三傑之一。作為新興起的朝廷,明治天皇身邊,簇擁著一大幫當時日本最為傑出的人物。
  • 他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兄長,侵略中國時中彈身亡,是唯一死在中國的...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國家富強,但日本卻走上對外侵略道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他的身份相當尊貴,是日本皇族,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在進攻臺灣時,被臺灣抗日軍隊打死,是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皇族,他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明治天皇的逆襲與日本軍隊的膨脹日本如何走向法西斯化
    1885年為了立憲而設立的樞密院,初,討論產生的,樞密院的主要成員都是明治維新的元老,天皇幾乎沒有實際參與,實際的權力由元老行使,明治天皇只是在最後對於修改了多次的方案。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但是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在,與自身利益不產生明顯衝突的情況下,給繼承事實賦予一個合法性,天皇在立憲後正式走上了神壇,在法律上擁有了絕對權力,卻也正式和一般政務,說了"SAYONARA",在明治執政的後20年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裁決者而非執政者,即使是在御前會議中,天皇的直接表態都很少,反倒是傾聽,在各方達成決議後
  • 老照片:明治天皇皇太子家的臥室與浴室
    比如明治天皇。很多書裡、電視裡,都寫他曾被清朝的軍艦刺激,發誓每天減飯省錢,建設海軍。然,甲午戰爭5年後,他卻大興土木了。 他給兒子建了所宮殿,人稱東宮御所。1899年動工,1908年完成。由著名建築師片山東熊操刀。
  •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
    睦仁(1852——1912年),生於嘉永五年,為日本第122代天皇。幼名祐宮,是孝明天皇第二子。萬延元年(1860年)9月立為太子,慶應三年(1867年)1月9日即位。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明治政府成立,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過實施「帝國憲法」和開設「帝國議會」,建立起擁有內閣、憲法和國會的一整套君主立憲形式的近代天皇統治制度。  天皇睦仁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
  • 明治天皇即位之初,是怎樣不惜血本刷存在感的?
    1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那些拱他上臺的藩主、武士們,就想著如何給他刷存在感了。有人要說了,你是開玩笑吧,天皇要刷存在感?茂呂美耶在《明治》一書中,對此事給了個小標題《推銷天皇的苦心》。為何要推銷天皇,增加他的曝光度呢?只因當時天皇已被架空近千年,日本百姓,幾乎沒有什麼天皇的概念。甚至在德川幕府被推倒之後,還有很多江戶人,不敢吃黃瓜。為何?(本圖為明治天皇即位儀式局部圖)
  • 明治天皇與日俄大戰爭
    明治天皇與日俄大戰爭
  • 去看看明治天皇的餐桌吧
    二   「長崎事件」發生時的日本,由明治天皇掌握大權。   明治天皇是日本第122代天皇,生於1852年11月3日,於1867年2月13日繼位。「長崎事件」發生時,明治天皇34歲,正是年富力強。彼時,中國的光緒皇帝才17歲。
  • 日本明治神宮博物館探秘:館藏竟有天皇和皇后曾用過的私人用品!
    明治神宮明治神宮(日語:明治神宮、Meiji Jingū,英語:Meiji Shrine)是一所專門供奉明治天皇(Emperor Meiji)和昭憲皇太后(Empress Shoken,明治天皇皇后)的神社。
  • 明治天皇駕崩前後,日本人在祈福、悼念
    明治天皇是中日關係繞不過的一道坎。在他任上,清日交惡,甲午一戰,二十多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損失大半。割地賠款,獅子大開口。賠上李鴻章一張老臉,才省下了一些銀子,爭回一點點利益。今日給大家扒來一組睦仁去世前後的照片。這是他巡幸東京大學,是生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