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我還是沒有成為北京人, 回到了臺北,也變成了異鄉人

2020-12-13 騰訊網

文 | 劉若英

(以下內容節選自電影《後來的我們》同名筆記書)

從這裡開始

故事,原本叫作「過年,回家」,來自2011年《我的不完美》一書中,替阿志與淑芳寫的信。

多年前,一個熟識的臺灣製片人向我借我剛買的新車,那一年他過得不太好,連自己僅有的車也拿去變現拍電影去了,準備從臺北開車回臺南老家過年。

我是臺北人,沒有其他人過年時節想方設法返鄉的經驗。他開著我的新車上路時的返鄉身影,竟然有種項羽渡江難以面對江東父老的悲壯感,難以想像他與那平日在面對現實製片環境時,總是信心十足地解決大小問題的人會是同一個人。

那個他說不出口的故事,我從來沒問過他原因。或許,單純地不想讓老家的人擔心他在臺北的生活,又或許,他在故鄉有個相約定的戀人,不知道她過得好不好。如果過得好,他可以有稱得上好的理直氣壯,得以回去跟她問聲好嗎?如果她過得比自己還不好呢?

開著車回去,路一裡一裡地走,一整年的風景一幕幕過,臺詞還來得及寫,幾種面對家人的場景也能夠在車裡面好好演練,或許他是這樣想的。一輛新車,一輛不言而喻能夠在家人面前揚眉吐氣的車,可以讓說不出口的話顯得坦率些、有底氣些吧。

幾個念頭在心裡醞釀著,故鄉那頭等待的人,是個掌廚做年夜飯的父親?是個跟自己一樣離鄉很久的女孩?是個平步青雲、少年得志的好同學?我的思念跟著他回了一趟老家,不禁糾結了起來。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平日身旁工作的夥伴其實面臨很多我不曾認真想過,卻時時刻刻都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個人孤身來到陌生的城市,新的人際關係、充滿競爭的工作環境,即使24小時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都可能成為殘酷的考驗。一個能夠回去的家鄉、一份約定與承諾,可以給這顆在異鄉不安的心帶來能夠繼續奮鬥的勇氣,然而到了年底要買票返鄉面對檢驗時,不免情怯。

曾經,我一直以為我離家不遠,即使因為演員或者歌手的工作而奔波各地,時差周折,常常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我的心也始終與家緊緊拴著。

最近幾年,當我在機場登機處或者某個演唱會後臺等候時,我開始分不清我是正在出發,還是正在回家。當我在路上的時間比回家的時間還長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不知不覺中,我離開家很久了,一首歌、一場戲、一裡路,一點一滴隨著時光前行。或許,我們慢慢都在長大的過程中,忘了回頭看看那個已經回不去的家。長大的我們,走出了自己的路,有了自己的家,卻可能沒有機會對過去的我們好好說再見。

過了好久,我才明白我的不安與焦慮,於是開始寫信,寫故事,寫了《過年,回家》,寫了《易副官》,寫了《後來的我們》。

監製張一白說,這不就是北漂嗎?這個故事,就你來導吧。

認真地,我要來當導演,講故事了嗎?

十年前,張艾嘉導演,張姐就鼓勵過我可以往幕後發展。

當時的她,或許已經看到後來的我。但是當時的我,沒想過我可以做導演。除了膽怯,更多的是抗拒。

因為我看著如張姐這樣有才華的女導演如此辛苦,心想,好好的演員不做,誰要去做導演啊?哈哈!更何況,演戲對我來說都已是令人如此戰戰兢兢的艱巨的任務,我怎麼還有餘力可以做導演呢?

這一晃眼,又過十年,十年歲月可以讓一個華語女演員認清,自己能在幕前完成的任務越來越少了。

十年後,另外一位張導演出現,張一白。

雖然這期間,很多人找過我,很多劇本丟給了我,但似乎他最相信我能講好故事,他也聽得懂我的幽默與酸楚,在我的猶豫與不安中,他堅持了這念頭,甚至無數次到我周遊列國巡迴演唱的城市探訪我,與我溝通。而我總是有無數的疑問問他,他總是以一句「不怕」做開頭,說出無數的道理。

這一句「我願意試試看」又經歷了好久。

從短文到劇本,從臺北到北京,他聽我說我想說的故事,而他總是有答案。

北漂,就是那個答案。

仍是異鄉人。

人在北京,是異鄉人。

第一個五年,第二個五年,第三個五年,

我還是沒有成為北京人,

回到了家,也變成了異鄉人。

不論在臺北、高雄,還是北京、上海,我們都是異鄉人,都是北漂,都想回家。

這成了故事中最重要的核心命題,《過年,回家》有了踏實的情感,落了地,有了依據,骨幹有了,血肉就能長出來。

2018年,高雄美濃的阿志變成北京的見清,淑芳變成小曉,然而不變的是跟你我一樣,青春時期離鄉外出奮鬥的我們。

漂泊在外,年復一年,我們有了愛情,有了友情,甚至可能又多了新的家人。當我們停下腳步喘息時,最終我們會發現,我們在回家的路上,並肩而行。

《過年,回家》原是最契合創作初衷的電影名稱,但容易讓人想起過年回家吃年夜飯的廣告微電影,親情不是我唯一想談的核心,我想談情說愛,一度甚至給電影取名為《關於愛》,大愛、小愛、父子愛、戀人愛、朋友愛。但不得不說這像歌名,以愛為名,也太籠統了些。

就在辛苦摸索著電影名稱的過程中,五月天的新歌給了我靈感,歌詞中提到:「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後來的我們依然走著,只是不再並肩了,朝各自的人生追尋了。」

這不正是見清與小曉的戀情主題曲嗎?也是無數分手男女對對方後來的期許。

在一個兒子發燒的夜裡,我跟一白監製約好了半夜一點通電話,準備討論手邊的兩個劇本。當我說出,我想到一個電影名字《後來的我們》,我記得他當時沉默了一會兒,直接就說:「就這個吧!」

於是,有了現在的《後來的我們》,故事從這裡開始。

相關焦點

  • 北京媳婦劉若英 出書寫婚後生活(圖)
    本報訊  8月7日,劉若英攜最新文字作品《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在北京與讀者見面,分享書中關於結婚生子後的生活,這本新書在今年6月預售時15分鐘銷售了1500本,正式上市後佔領網上書店當當網和京東網的新書排行榜榜首。
  • 劉若英:夢裡不知身是客
    劉若英:「北漂」這個概念一開始其實是監製張一白給我的。我故事裡的原型是臺灣的兩個年輕人,也是「北漂」,但是是「臺北漂」,他們從臺灣的最南部來到臺北生活。但其實故事發生在哪裡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要講一群離開家的孩子在外打拼。張一白建議說,那不如把故事設立在北京,因為北京的外來人口是最多的。
  • 何必在乎我是誰真實身份揭曉 真實身份是劉若英還是蘇慧倫
    《蒙面唱將猜猜猜2》正在熱播中,自從開播就受大家的喜愛,今晚播出的第五期了,又有一位新的補位嘉賓何必在乎我是誰,渾身雪白,宛若九天仙女下凡的唱將何必在乎我是誰來到《蒙面唱將猜猜猜》舞臺,說話時自帶仙氣,唱歌時又細膩抒情,神秘莫測的她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精彩看點呢?何必在乎我是誰真實身份是誰?是劉若英還是蘇慧倫?
  • 劉若英春季寫真顯溫婉 尊龍娛樂贊助奶茶臺北個唱
    劉若英的春季寫真來啦,「文青天后」化作家居小女人,一展媽媽的溫馨甜蜜,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是劉若英知性溫婉的氣質,讓欣賞者大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不如你,如果西漢馮唐能夠看到劉若英的這組寫真,那麼我想他一定會出說出「秋念一心只為卿」這樣的讚嘆,不錯,還有誰能夠如此完美的詮釋出知性女人的氣質呢?在接下來的5月28日,劉若英將會在尊龍娛樂id88i.com的冠名贊助下舉行「Renext我敢」臺北演唱會,屆時劉若英將會向現場的觀眾一展成熟女人的魅力身姿和完美歌喉。
  • 李劍青首度臺中「來個喜」交朋友 《仍是異鄉人》說唱音樂「幕後秘辛」
    李劍青因客串了劉若英首次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扮演一個在地下道差點被城管追趕的街頭藝人,歌曲《平凡故事》也配合情節出現,讓更多的人熟知這首歌。引發在場一片笑聲,喜歡分享故事的他自嘲說:「我的樂手都很愛接我的場,因為我會一直講,他們就可以休息。」演唱會上,不只有從歌迷從新加坡飛回臺中看他演唱,也有媽媽帶著小孩來,他說:「我看到有媽媽帶小孩來,小孩會不會覺得我在講課。」從頭到尾歡笑聲不間斷。
  • 「學習者」劉若英:學習相信「人生沒有那麼難」
    對劉若英來說,直播當然也是一種新的跨界。於是,在「陪你」的Live直播現場,我們又一次見證了劉若英那旺盛的好奇心。她對每個關於直播的新鮮細節都興奮不已,這大概也是劉若英得以成為一名好導演、好演員、好歌手的關鍵吧! 當每個人都能成為直播播主的時候,直播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新奇事了。
  • 劉若英和陳昇唱著《為愛痴狂》,可是《後來》卻還是分開了
    你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你們的深情在現實兩個字面前還是會落得一敗塗地的結局。這個世間有著太多相戀卻又分開的故事,奶茶劉若英和師傅陳昇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讓無數人心痛到掉淚。演唱會上,31歲的劉若英靠在衣服的標籤都還沒有摘的陳昇身上,幸福的像一個孩子。「你能給我一個擁抱嗎?」她又哭又笑,擁抱了陳昇。剎那間,溫情是有的,可是屬於他們的註定還是一場悲劇。
  • 音樂故事:《成全》——劉若英
    第一期推薦的是劉若英的《成全》劉若英—— 劉若英(Rene Liu,1970年6月1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音樂系,中國臺灣女歌手、演員、導演、詞曲創作者2011年8月8日,劉若英與從商的鐘小江在北京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2014年9月9日下午,劉若英在微博上上傳和老公鍾石的合照並宣布懷孕消息;10月初,劉若英回京養胎 。
  • 劉若英拍了一部電影告訴陳昇和自己:一旦錯過了就不再
    在國外,她需要自己燒水、做飯,可家裡優渥的環境使她幾乎沒有什麼生活能力,再加上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身邊甚至連個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這些都讓劉若英感覺不適和難受。終於,她哭著打電話給祖父,希望從親人那裡得到一絲安慰,可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卻嚴厲地告訴小孫女:「如果你大學沒有畢業,你死都要死在美國。」
  • 劉若英的艱苦生活你知道多少?
    娛樂圈這是大染缸,不管什麼人進入娛樂圈之後,都會被誤解,其實大家對娛樂圈裡面有了很多的誤解,明星之間的關係,似乎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純粹一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劉若英的故事。劉若英,1970年出生在臺北,家庭顯赫,爺爺曾經是國民黨裡面的政府要員,劉若英從小多才多藝,後來被送去美國學習聲樂和鋼琴,並獲得了古典音樂的學士學位。
  • 劉若英和她的《很愛很愛你》,陳昇卻說:不要被我給你的天空局限
    (1)劉若英(Ren'e Liu),1970年6月1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中國臺灣女歌手、演員、詞曲創作者。1995年,劉若英以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出道。1998年,主演電影《徵婚啟事》並以此同時獲得臺北電影節最佳演員、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大獎、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巴黎國際電影特別表揚獎4項大獎。2000年,以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打開在內地的知名度;同年主演電視劇《住在十字架裡的母親》獲得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角;亦發行專輯《我等你》,其中歌曲《後來》成為其代表作。
  • 劉若英與師父陳昇的關係撲朔迷離,是師父還是情人?她曾這樣說
    而大家對她的標籤,又不僅僅限於歌手,無論是詞曲創作,還是影視中的出色演技,又或者轉行當導演等等,她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說劉若英真的是「才女」一般的存在了,而且相信很多人都和小編帶著一樣的感覺,劉若英總是給人一種自信優雅美,文藝清新很是美好。但是她真的是這樣一個女孩嗎?
  • 臺北人在北京
    如果說,這個消息還不夠讓海峽對岸的華人震驚的話,至少有另外兩個消息讓他們失望:中華臺北女壘以2:4的比分輸給荷蘭隊;中華臺北男子棒球隊以一分之差輸給老對手韓國隊。這兩場失利,使這兩支隊伍基本退出獎牌競爭。  不過,臺北隊雖然失去勝利,但獲得了觀眾的歡呼和掌聲。給臺北人最激動人心的掌聲,還是在舉重館裡。
  • 仰慕陳昇,結婚9年與丈夫分房只共用餐廳,51歲劉若英活成這樣?
    當有老師提問她時,劉若英直接搖頭或點頭,如果說必須要給出明確的答案,劉若影還是不肯說話,就瞪大眼睛直直地看著老師,老師也覺得無奈,只好讓她坐下,最後還把劉若英給調到最後一個位置,故意把她和同學們隔離開。事實上,每當放學回到祖母家裡,劉若英就會忍不住地跟祖母分享在學校的事情。
  • 昨晚劉若英的線上演唱會,唱哭了多少人
    點擊播放 GIF 1.1M不知道為啥,兒子都已經5歲了的劉若英,總給人一種還沒有結婚的少女感。也許她的嗓音與生俱來就擁有給人溫暖的力量。昨天晚上,奶茶劉若英開了一場特別的線上演唱會。簡單的白襯衫,一個話筒,就能讓人重新走進奶茶的世界。
  • 後來——劉若英,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後來》是我最開始喜歡的歌,懵懂的年紀遇上一首真正表達過自己內心的歌,簡單美好。這首歌是日本的翻版歌曲,但是兩者表達的感情卻如此不同,日本Kiroro的那首歌更多是在說人的成長坎坷,鼓勵人們勇敢向前,但是劉若英的後來表達的是對過往回憶的不舍與惋惜,兩者其實都是使用了玉城千春的原曲,日本版的較輕柔,卻十分鮮明,是典型日本風格,而劉若英版的更加輕快一點,是慢慢的將我們的回憶一點點勾出來。
  • 19年後劉若英把《後來》拍成電影,原來每個人都有一個後來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是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19年前,一首《後來》讓人記住了「奶茶」劉若英,19年後,她將這首歌拍成電影。」可惜沒有如果,只有後來。後來的我們,變成愛了很久的朋友。我們都想回到過去,更改我們的結局,回到剛相遇的時候,從那一刻起,就開始好好珍惜對方。「我是林見清。」
  • 愛而不得,劉若英與陳昇的師徒情緣
    而真真假假也只有主人公的內心才知道,但是我相信他們眼中流淌出來的真情,願意相信世間有這些美好。21歲的劉若英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女。31歲的陳昇已經是才華橫溢的天王歌手。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陳昇的工作室。成為他的助理。開啟了長達十多年沒有結果的暗戀。
  • 劉若英的線上直播演唱會,1.5億人隔著屏幕落淚
    「十四首歌,從八點唱到十點,這是劉若英送給歌迷的「陪你」,對我們而言是治癒。」 周五的晚上,臺北的舊戲院,樂手們帶著傢伙各就各位,各種樂器的電線連接頭讓現場看著極其複雜,這是在準備劉若英的線上演唱會。
  • 51歲劉若英:人到中年,不再為愛痴狂
    提起劉若英,許多人先想到的是《後來》,這就像大家都喜歡用得體、溫婉這樣的詞語形容她一樣,帶有一種束縛的捆綁。對於劉若英來說,她有些被低估了。劉若英《後來》MV1969年的兒童節,劉若英出生在臺北一個富有的家庭,稱得上是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