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墨卿
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密雲縣古北口鎮,是北京東北部的門戶,它與松山、居庸關並立為護衛北京的三把鐵鎖。
它「兩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練飛」,被譽為「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鎮鑰枕雄關。
」當年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幾步之遙便有了「口裡口外」之分。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古北口築墩設防。漢武帝劉徹時為防北部匈奴入侵擾邊,命守軍在古北口開始築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漢與匈奴屢次交戰的必爭之地。公元913年,後唐莊宗乾化三年,為取幽州遣劉光睿攻佔古北口,打敗駐軍劉守光部,又一次拉開了古北口作為軍事要塞的序幕。從此以後幾百年的時間,數不清的戰爭都以攻佔古北口為第一步,使它成了奪取中原的橋頭堡。明朝時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趕跑了建文帝,又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當時明王朝主要的敵方都在北方遼闊的草原大漠之中,使古北口成了敵人入侵必須攻佔的關隘。明弘治十年(1427年)韃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軍守備森嚴,使侵略者無功返。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騎兵近萬人攻打古北口,也是大敗而歸。明隆慶初年,遊牧在東北長白山一帶的後金逐漸強盛起來,不時興兵犯境,皇帝便把在浙江沿海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主政,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的練兵與防務以衛戍京師。戚繼光在齊長城和明初年徐達修建的長城的基礎上,建起了今天人們看到的西至居庸關,東達山海關的明長城,即司馬臺長城、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這成為中國的不朽傑作,也是當時阻止滿清入關的最後防線。
1644年清入關以後,為了不忘祖宗故土,也為了避開北京夏日的暑熱,不少皇帝都要到承德避暑山莊,行圍狩獵,同時享受塞外的清涼。古北口便成了皇帝來去承德的要道,因此在這裡設立了皇帝的行宮和保衛行宮安全的八旗營盤。今天皇帝的行宮和旗兵的營盤早已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可當年八旗官兵的子孫們依然在這裡繁衍生息,每個家庭都成了清王朝三百年歷史的見證。
兩千多年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也形成了古北口多彩又獨特的生活。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舉目皆是,最為有名的是「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琉璃影壁靠大道」。
先說三眼井,這口一個井三個井眼的井在古北口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據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從承德歸來,在古北口鎮休息,皇帝從三眼井取水喝出了不同的滋味,其餘諸臣全無感覺。此時只有大臣和珅為討好皇帝也隨聲附和,因此乾隆皇帝命和珅從井內取水供全體軍士和大臣飲用。此旨一下和珅只好遵命整整打了一夜的水,險些累到吐血。
兩步三座廟實際上是把關帝廟、藥王廟、菩薩閣建在同一個院子裡,使佛教與道教和平共處。緊靠皇帝御道旁的琉璃影壁製作堪稱一絕,張牙舞爪的二龍戲珠活靈活現,彰顯出古北口人優秀的文化傳統。
說起古北口的文物不能不說令公廟。老令公楊繼業在李陵碑自盡以後,聞訊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在古北口鎮為他和七郎八虎建廟塑像。到了二十世紀的初年,此廟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時逢平民將軍馮玉祥在古北口駐防,自掏腰包五千大洋重修了令公廟,使其香火不斷。但到改革開放時期令公廟已破敗不堪,今天矗立的令公廟是由鎮政府出資重建,不僅重塑了楊家將的英雄形象,也為佘太君、穆桂英等諸女將爭得了一席之地。
傳說中的七郎墳建在了古北口鎮河西村的臥虎山上。據說楊七郎被潘仁美亂箭射死五馬分屍後,有一條大腿逆潮河而上,以向被圍的父兄報信。當其漂流到古北口時被鄉親們發現,打撈上岸後修墳立祠,古北口人的愛憎由此可見一斑。
最後應大書一筆的是古北口長城抗戰,此戰役從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歷時70餘天。此一戰有近萬名中國軍人倒在了日本侵略者的槍口之下,他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新的長城。此戰也使日軍傷亡近4千人,使侵略者知道了中國人不可侮。
今天的古北口與全中國的城鄉一樣,可用八個字概括:一日千裡,日新月異。J173
字體顯示:大 中 小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