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喜歡閒逛的地方就是各個地方博物館,到了一個新地方可以去這裡的博物館看歷史演變,朝代更替,還有許許多多或精緻或小巧或殘破的歷史記錄者,那些留存下來的文物等不僅僅給考察帶來了大量的參考信息,也是歷史存在最好的證明。而前段時間參觀的馬來西亞雪蘭莪錫鑞館,也是見證了一個多世紀這裡採錫,錫製品的歷史。
關於錫文化
文化這種東西真的是敘述最有發言權的,會講述很長的一段歷史和故事,讓後來者從這些文化中發現和繼承,然後發揚光大。這個錫鑞館的由來與馬來西亞的錫文化就密切相關。在馬來西亞,錫的儲量在世界居第二位,是世界上品位最高的錫礦。其中,西馬除檳榔嶼州外,各大洲都有大量的錫儲量,霹靂州的近打河谷地帶和首都吉隆坡地區的錫儲量最為豐富。早年在中國廣州和福建地區,人們靠捕魚為業,當時生活並不好過,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都選擇出海遠到馬來西亞打工,做採錫行業。
1885年,在這些來馬來西亞打工的人中,叫楊堃的年輕錫匠,從中國汕頭港口出發到吉隆坡,與錫匠的哥哥和弟弟會合,開啟自己的事業。經歷一百多年,逐漸從一個家庭作坊演變成一個國際品牌,成為現如今著名的皇家雪蘭莪。在這個展館裡,這裡故事的影子都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果有導遊的講解,我想會更加生動的了解關於錫製品,錫文化和皇家雪蘭莪的故事。
早年的皇家雪蘭莪主要產品是以東方人為主要市場的香爐及燭臺。到了英國殖民地時期,出產品牌擴展至啤酒杯、菸灰缸及至各類茶具。這些在這個展館中都有相關的展示,當時的品牌名稱是"雪蘭莪錫臘"。1992年時,鑑於公司的產品多樣化的發展,被賜名「皇家雪蘭莪」,至此,皇家雪蘭莪之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現如今皇家雪蘭莪的產品琳琅滿目,樣式繁多,這裡還放著一個很有故事的南瓜壺,是這裡珍貴的收藏之一,是關於皇家雪蘭莪產品故事的一個過往,二戰期間還救當時一個人的姓名。來參觀的人看文字說明或者聽導遊講解都能了解更多,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對於傳統的人工採錫方法不斷改進,1913首次引入錫礦挖掘機,機器的引入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讓馬來西亞的錫產量佔到世界錫產量的一半,讓馬來西亞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產錫大國。
這裡的錫主要由錫組成,加入些銅和銻讓其更加堅固,與古代的錫相比,它裡面不含有鉛,完全符合國際水準,錫的熔點200多度,也正因為錫臘的較低熔點和相對較為柔軟的質地,能工巧匠就利用自己的設計和創新,不斷的做出了更多精緻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的形狀,花紋不僅美麗也很受大眾歡迎,現在市面上就有很多打造精緻,用料細緻,外觀美妙動人的紀念品設計,在皇家雪蘭莪的紀念品店面和網店都有銷售。作為紀念品收藏和禮品送人都非常受歡迎。
有意義的參觀我覺得是實操
在這個展館參觀,可以說前半路了解了關於這個展館的來歷和歷史,後半路遊客可以切身體驗,親眼看到簡單錫製品的成品過程,親自操作工作做自己的小紀念出來,是這個參觀過程中很值得的一個項目了,比起單純的走馬觀花的參觀遊覽來說,實踐讓我對於這裡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更有興趣做著自己喜歡的工藝品。
細細的參觀產品線過來,發現這麼手藝人的手法純熟,技藝高超,雖然是簡單的產品也能做的很細緻入微,可見他們是做了很多很多次的工作才有這樣的成效,光是看起來就非常的有感覺,更何況自己動手做起來更是非常精彩,雖然只是做做簡單的東西。經過老師的講解一番之後,掌握了基本的要領之後,我們便選了模具和工具在工作檯前做起了自己的產品。一個個精緻的模具都有一個美麗的形狀,心形鎖,鑰匙,鐵塔等等形狀可以選擇。還可以揮舞著木錘頭經過自己不停的敲擊做一個錫紙的碗,還可以在上面用字母刻上自己的名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紀念品了,畢竟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不過對於錘子的使用方法真的是要用力敲打和頻繁敲打,不然做出來的作品就是坑坑窪窪的那種不堪入目啦。
tips
皇家雪蘭莪(royal selangor)
地址:4, Jalan Usahawan 6, Setapak Jaya, 533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營業時間:8:30-17:30
免費講解:英語 馬來語 華語 廣東話 日語網
上面這個就是我這次的成品啦,仔細看還是不好看,不光滑,還是坑坑窪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