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靜謐的洋面上,突然出現與周邊水域不同的深藍色,並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從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幾年前,有國外科學家宣稱,在巴哈馬群島深海藍洞中的微生物可能非常類似於冰冷木衛二上的微生物。
靜謐的洋面上,突然出現與周邊水域不同的深藍色,並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從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藍洞,也被稱為「海洋之眼」。
7月24日,經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為組長的專家組現場探查確認,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海洋藍洞為「三沙永樂龍洞」,其300.89米的深度被證實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之眼」,打破了之前由巴哈馬長島迪恩斯藍洞創造的200餘米的世界紀錄。
去年8月至今年6月,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利用聲吶旁掃設備、電子計數鉛垂、深海海流儀、深海水質分析儀、水下機器人、水下攝影攝像設備等器材裝備,採用科學器材探測與人工潛水觀察測量相結合的方法,成功探明藍洞深度和基本形態。
藍洞是地球罕見的自然地理現象,它之所以被稱為「地球給人類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後遺產」,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科學價值。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餘興光剛從現場考察回到廈門,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三沙永樂龍洞」基本為垂直洞穴,藍洞口徑為130米,洞底直徑約36米,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已調查發現魚類20多種,此次科學家潛入藍洞20餘米處,亦發現不少生物,包括少見物種,不排除以後還會發現更多物種。
初步考察結果表明,「三沙永樂龍洞」洞內水體與外海水不聯通,水體無明顯流動痕跡,洞內存在原生態海洋生物群落。餘興光推測,這或許跟藍洞內的特殊生態環境有關。
此外,據初步調查監測結果,藍洞深處是低氧或缺氧環境,又缺少陽光,支撐海洋生命存在的機制仍待探討,特別是缺氧狀態下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基因都是值得探索的課題。藍洞形成的地質成因、地質變遷過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藍洞生態系統與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的關係都亟待探索研究。
幾年前,有國外科學家宣稱,在巴哈馬群島深海藍洞中的微生物可能非常類似於冰冷木衛二上的微生物。
當時潛水科學家在巴哈馬群島的三個藍洞海洋深淵中發現微生物熱區,其中多數微生物物種都是新物種。但科學家發現這些微生物能夠以硫化合物為食,例如硫化氫,這是一種對於多數物種有毒的物質。
這些生命力頑強的新物種微生物不僅使研究人員對地球極端環境生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還讓他們瞄向了外星球的奇特生命形式,因為類似的環境也存在於木衛二和土衛二冰冷表面之下的海洋深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成功探明藍洞深度和基本形態的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機構,之前國家綜合海洋研究單位尚未深入進行藍洞探究。餘興光預測,「三沙永樂龍洞」的命名,必然吸引一批探險者、遊客前來,如何儘量保護藍洞的原生態系統不被破壞,如何儘快加強藍洞可持續研究,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