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簾青山,一剪修竹,再加幾許茶香,便是武夷山明淨的早晨了。
早上淅淅瀝瀝的小雨,已下到人犯難,到上午9點,小雨索性變成了瓢潑大雨。五年的準備,1800多個日夜的奔忙,若是雨勢不減,我們的心血該有多少是付諸東流?
然而,神奇的武夷山,給了我最大的恩賜:10點的出發儀式時間剛到,剛剛還是瓢潑的大雨,忽然嘎然而止。而且短短幾分鐘,天空已是一片晴朗。
半空中、山腰上飄逸的霧帶,宛若我剛剛的心境。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的出發儀式,便在我還沒有回味過來的激動中,鳴響了「起跑的哨聲」。
武夷山一巖一茶,因茶與世界結緣。這兒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的交界處,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等,加上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桂冠,武夷山的每一個招牌都足以響亮。而武夷巖茶的盛名,伴隨著晉商萬裡茶路,更是早已名揚海內外。
300多年前,晉商來到武夷山時,最初以買茶、販茶為主。隨著生意的擴大,隨著交往的深入,晉商先賢們,越來越意識到從源頭把關的重要和經濟。今天,面對走進下梅村的記者們,鄒家後人鄒應文等介紹,當年,他們的祖先和山西榆次的常家,通過一次次的生意往來,積累下了深厚的友誼。祁縣的渠家、介休的冀家、榆次的常家等,誠實厚道的晉商來到這兒,往往一戶就要拿出幾萬甚至最多三十多萬的白銀,用來置辦茶葉。
《武夷茶經》記載,為了經商的方便,山西常氏還專門在下梅村設號「景隆」,常年做起了輻射中蒙俄三國的茶葉生意。而且,康熙年間起,常家開始到這兒,只是買茶;進而「買山」——買茶山,一買就是四處。專家的研究和下梅鄒家的發掘下,大家發現了常氏大徳常當年的多處老茶園。為此,山西、福建兩地的晉商後裔和茶商後裔們一起,在白巖崗、後山巖專門豎起了武夷名茶的基地牌子。
茶若沒了文化,如同人類沒有靈魂。
武夷山市邊的一處茶廠內,老闆講起有機茶葉來,讓我這個茶外行咋舌。種田的農民都知道,為了莊稼長得好,他們必須一遍遍地鋤草、加肥。但茶葉卻不同——人們在飲用茶品時,都會發現,好多品種的茶葉,各有各的味道,有的清香如鮮果,有的濃鬱如花香。而這些豐富的茶香,大多是日常與花、與草共生而慢慢薰陶出來的味道。
茶葉如莊稼,也懼怕害蟲。聰明的茶農們,便為了讓蟲子離茶葉遠點兒,專門一次將雜草齊著地面割去。這樣,當草的嫩葉長出時,害蟲們便紛紛被草的「粉嫩」吸引,不再去糟蹋暴露在陽光和雨露下的茶葉。這種管理種植方法,叫做分散蟲口法。
各種花香,青草味,一天天、一次次地與茶葉混生,漸漸地茶葉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自然花草味。這些,加上自然界雨水的滋潤,天長日久融在一起,有了武夷山巖茶特有的巖骨花香。
與各種奇花異草在一起久了,武夷山36峰72洞99巖的茶葉,便各自有了各自的味道。蘭花香、桂花味、梔子花的濃鬱。也是因此,早在北宋,皇帝宋徽宗便捻茶凝花,用花、茶碾成粉末,和了濃墨寫詩、作畫。
晉商來到武夷山販茶,有多細緻?山西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介紹,他的手中,有一本珍貴的明清晉商販茶時的手抄本《行商紀略》。書中,山西商人來採購茶葉的時候,不僅注意天氣、地點、線路等,還有詳盡的那個地方陽光充足,那個地方水霧充沛等的記錄。這,也是當年祁縣商人武夷山辦茶的嚴格規例。
為了更深更準地深入研究晉商與茶商,山西與福建的淵源和今昔,山西、福建的專家們聚在一起,一一就《行商紀略》提及的地名等,進行核對。九九溪、武夷宮、鐵板巖……地域、路線、運輸方式、質量等級等,聽著專家的敘述,慢慢地走進武夷山一處處茶山,我們仿佛才讀懂當年晉商何以富可敵國的真諦。
昔日萬裡茶路,今天「中通」「順豐」。當年的晉商選購茶品後,通過水路、陸路一路北上,將茶葉販賣往蒙古、俄羅斯。而今天,福建、武夷山的茶商待客商買好茶葉,則再不需要他們攜帶運送,而是通過中通、順豐等,直接將貨物送到了客戶的家門口。
煮茗對清話,弄琴好知音。起筆萬裡茶道,落筆萬裡茶道。走在武夷山中,品味山中日月,南國的秀美和北方的雄偉,漸漸在萬裡茶路的分合中,凝練為厚重的文化之魂。(山西晚報 任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