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包袱鋪,高雄到底苦不苦?這段時間,高雄頻被指「又老又窮」,島內各界也就此問題進行了激烈論述,有人認同有人不爽有人說是假新聞,到底真相是怎樣呢?「名偵探」大侃子這就為各位揭開高雄的「神秘面紗」!
高雄是民進黨執政了20年的「大本營」,要說待遇肯定會不一樣!根據臺「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縣市總預算,換算成人平均所得預算,高雄市近2年在「六都」中維持前3名 ;在「財政部」公布的明年統籌分配稅款中也清楚顯示,高雄市獲得310.77億元(新臺幣,下同), 較今年增加18.18億元,「六都」中排名第3。
310多億的撥款啊,高雄還能窮?說它「又老又窮」的難道是假新聞?接著往下看!
另一組數據也很有意思。同樣來自臺「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的報告顯示,最新的2017年數據指出,高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98萬5518元 ,僅高於臺南市的90萬2536元,自此已是高雄自2013年起,連續5年於「六都」中排名到數第二了 。除此之外,至今年3月下旬陳菊高升為蔡辦秘書長時,高雄市的負債已高達2600多億元 ,在全臺城市中為最高。
此外,有臺媒還傳高雄市的「北漂族」有30萬-50萬之多……儘管高雄市政府對「又老又窮」的指控多加反駁,但從數據及島內民眾的態度來看,似乎體感又是天差地別……
「高雄市政府並不窮,窮的是老百姓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一語中的地解開了高雄現狀的真相。
林祖嘉進一步解釋,從臺當局統籌分配稅額和每人可得預算金額來看,高雄政府獲得補助的錢並不算少,但關鍵的問題是高雄的產業發展很差 。林認為,高雄並不缺乏重大建設,像高雄展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輕軌等都是看得見的建設,但問題是高雄近年以觀光服務產業居多,可軟體設備卻無法跟上硬體建設,經濟產業發展也很難被帶動,故而導致了年輕人找不到薪水較好的工作,為了尋求發展,自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前往臺北,如此一來,便對高雄造成了惡性循環的後果。
「這些建設沒有用」,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則直言,高雄建設的圖書館、展覽館、音樂中心等,根本無法產生相對應的產業價值!他指出,高雄過去以重工業為主,報酬比較高;但隨著時代發展,勞力密集的產業被逐漸淘汰,但現代化、智能型的產業卻沒進入高雄,這就是最主要的問題。
崑山科技大學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系所教授陳淑美亦對此表示認同,且據她觀察,高雄的產業營業額、產值及員工數雖然都有在提升,但薪資普遍偏低,而在人口減少、薪資所得偏低的情況下,連帶的讓高雄房地產也變很慘……
更令人絕望的是,高雄的產業問題還不止如此……
身為海港城市的高雄,港口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城市的命運,若港口一旦萎縮,則意味著圍繞港口衍生的相關產業都會受到波及,而一旦業者外移,很多的工作機會自然也就跟著移走了!
「高雄港的沒落也是造成產業發展損失的一環 」,林祖嘉說,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曾高居全球第3,不但為臺灣帶來稅收,更是高雄市建設預算的重要來源。然好景不長,高雄港很快便被上海港等港口超越,如今已退到全球第15,且受到近年「港市合一」政策的影響,高雄港已逐漸轉型成了「觀光遊憩港灣」,卸貨人力等方面都在下降……
身為傳統工業城市的高雄,未及時轉型升級已導致經濟動能的不足,而曾經引以為傲的「港口經濟」也日漸衰落,加之年輕人感興趣的IT、金融等現代化行業進不來,高雄的現狀著實不妙。「批評高雄『又老又窮』,作為高雄在地人,聽起來會很不爽,但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有感而嘆。
說起來,從1998年至今,高雄一直都穩穩地攥在民進黨手裡,然主政20年後,高雄不僅深陷「又老又窮」的困境中,還出現了「全臺未有的特色」,正修科技大學教授痛斥蔡當局,讓高雄到處充斥「素(售)珠(租)」的招貼 ,即使是中山路、中正路等重要街道亦是如此,甚至連捷運站出口的房子也不能倖免,「這說明市『府』缺乏產業發展策略,對招商引資漫不經心」 !
「葛大爺」早就斷言「21世紀人才最貴」,而若一個城市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那又如何談城市發展呢?反之,若一個城市的發展有問題,又豈會吸引人才?長此以往,如此惡性循環難道能避開當地老百姓「雪亮的眼睛」?民進黨一向表面功夫做得漂亮,但當蔡英文當局口中所有的「神話」、「政績」皆破功時,高雄的百姓會如何「修理」這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執政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