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技術罪與罰:失衡的催收應用邊界

2020-12-26 新浪科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爬蟲技術罪與罰:失衡的催收應用邊界

「爬蟲技術是一項工具,但被居心不良的人使用,就可能出現大問題。」一位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颱風控總監感慨說。

儘管近日51信用卡被查主要源自其委託的催收公司存在冒用國家工作人員暴力催收行為,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暴力催收行為離不開爬蟲技術的「配合」。

「比如有些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臺通過爬蟲技術能時時掌握借款人行蹤與地址定位(未必獲得用戶允許),然後將此信息轉交給催收公司,由後者上門輪番暴力催收,無論借款人跑到哪裡,暴力催收就如影隨影,如此部分借款人心態崩潰,容易走上不歸路。」這位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颱風控總監透露,此外有些平臺在未獲得用戶授權的情況下,通過爬蟲技術掌握借款人與親朋好友的通話記錄,由此向這些親朋好友施壓督促他還款,導致借款人感到臉面丟失,也容易走上不歸路。

他坦言,這背後,與某些平臺通過爬蟲技術過度收集並販賣借款人隱私信息息息相關。

多數情況下,借款人看到的授權協議僅僅顯示平臺將通過後者授權的帳號,只能登陸相關網站郵箱與手機桌面查看所下載的APP。但事實上,這些平臺的爬蟲技術早已突破授權協議使用範疇,開始抓取借款人在網站郵箱與手機桌面的大量各類數據,其中不少涉及用戶極其隱私的個人信息「另有他用」。比如他們會將借款人地址定位信息「交給」催收公司進行催收回款,或將借款人其他隱私信息賣給其他平臺作為信貸風控決策依據等。

「在歐美國家,這種行為肯定是觸犯法律的。」一位曾在美國開發爬蟲技術的金融機構技術總監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中國對用戶隱私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正在加速完善,比如正在徵求意見的《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非法從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第三方獲取個人金融信息,以及金融機構不得以「概括授權」的方式取得信息主體對收集、處理、使用和對外提供其個人金融信息的同意。

被玩壞的爬蟲技術

上述金融機構技術總監直言,爬蟲技術在歐美國家金融領域的使用相當普遍,比如在洗錢監管方面,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通過爬蟲技術抓取各類公開信息,以此完善涉嫌洗錢者的名單以及其人際關係網,從而不放過任何一個漏網之魚。

「在中國,爬蟲技術顯然被玩壞了。」他透露,相比歐美國家金融機構通過爬蟲技術只能抓取公開信息或經用戶授權的個人信息,中國不少P2P平臺都存在利用爬蟲技術過度收集用戶隱私信息行為。具體而言,比如用戶授權P2P平臺只能訪問他瀏覽過的網站頁面或郵箱裡涉及信用卡帳單的郵件,手機桌面APP下載軟體等信息,但在實際操作環節,這些P2P平臺利用爬蟲技術抓取用戶在這些網站的消費行為,私人郵件內容,還有個人行蹤及地址定位等隱私信息。

這也是引發暴力催收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P2P平臺將用戶地址定位「交給」催收公司,由後者不斷上門輪番對借款人進行暴力催收加快回款速度,而部分借款人發現自己走到哪裡都被暴力催收,最終心態崩潰並走上不歸路。

此外,很多P2P平臺還通過用戶「授權」,通過爬蟲技術抓取用戶在銀行的大量個人信息,包括個人以往借貸還款記錄,職業、婚姻狀況等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用戶提交給平臺的個人數據進行交叉驗證,以此判斷用戶真實的還款能力與還款意願。但事實上,這種用戶「授權」所抓取的內容,是銀行需保護的用戶隱私信息。

這也引發不少銀行與P2P平臺的糾葛。近日市場傳聞一家銀行向51信用卡發函,直指後者通過爬蟲技術對銀行用戶信息進行全方位大量抓取。由於銀行未與51信用卡籤訂相關授權書——允許後者從銀行系統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因此銀行認為51信用卡此舉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要求後者停止這種抓取用戶個人信息行為。

監管加強保護個人隱私

面對爬蟲技術過度收集販賣個人隱私信息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歐美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加強從嚴監管力度。

去年5月,歐盟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這份法案的最大殺傷力,是過去網際網路機構習以為常的、利用爬蟲技術過度抓取用戶行為數據的做法,因涉嫌侵犯隱私變得不再「合法」。

它之所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法案,主要在於兩點,一是任何企業只要在歐盟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或收集歐盟公民的個人數據,都將受到這部法案的管轄。比如中國跨境電商平臺提供「面向歐洲的特惠產品」「歐洲區包郵」等採購服務,或在商品價格上標註歐元價格,就可以被視為在歐盟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將受到GDPR的管轄;二是GDPR法案規定跨境電商等網站經營者不得擅自將用戶姓名、銀行帳戶、IP位址等個人信息用於其他業務用途,反之這些網站經營者若要將用戶信息用於其他業務用途,需與用戶重新籤訂一份授權協議並明確標註新的用途。

這導致不少跨境電商等網際網路平臺抱怨客戶服務體驗大幅下降。因此它們一直嘗試遊說歐洲相關部門能適度放寬GDPR對個人信息獲取使用的監管要求,但鑑於對用戶隱私信息的從嚴有效保護,歐洲相關部門沒有鬆口。

美國奧斯頓律師事務所(alston&bird llp)合伙人kenneth g.weigel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法律則主要從「未經授權故意訪問」「超過授權訪問權限」」從任何受保護的計算機獲取信息」三大維度判斷爬蟲技術公司是否過度收集使用用戶個人隱私信息。按照《1986年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只要爬蟲技術公司在抓取用戶個人隱私數據時存在上述三種狀況,基本都被判定敗訴與巨額賠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在保護個人隱私信息方面的法律日益完善。早在2017年5月8日,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出臺了《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爬蟲技術過度收取濫用個人隱私數據做出嚴格入罪規定。

正在徵求意見的《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則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非法從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第三方獲取個人金融信息,以及不得以「概括授權」的方式取得信息主體對收集、處理、使用和對外提供其個人金融信息的同意。

「在2017年《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後,相關部門曾抓了一些利用爬蟲技術過度收集濫用個人隱私數據的P2P平臺技術人員,但由於當時處罰力度不夠重,並未引發很多大數據風控機構與P2P平臺高層重視,如今多家爬蟲技術公司被查與相關高層被抓,足以凸顯相關部門正採取雷霆手段整治爬蟲技術過度收集濫用個人隱私數據行為,從而淨化個人隱私信息保護領域。」上述平臺技術總監指出,經此一番行業動蕩,利用爬蟲技術過度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牟利的公司未來生存空間也被大幅壓縮,目前很多銀行與持牌金融機構已經暫停與這類機構的各類大數據風控技術合作。

相關焦點

  • 大數據行業罪與罰:爬蟲、隱私與產權的邊界
    面對明顯趨嚴的監管和執法,很多一線的技術人員都有個困惑:根據媒體報導,出事的公司普遍都涉及利用網絡爬蟲(spider)抓取數據,而「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但這不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最底層、最常用的技術嗎?如果爬蟲都不讓用了,網際網路也就不存在了。而且看國外的案例,比如hiQ Labs訴LinkedIn案,不是都肯定公開抓取數據的合法性嗎?
  • 51信用卡被查引發「爬蟲技術」爭議 是否侵犯個人信息?
    51信用卡被查暴露「爬蟲技術」罪與罰:「爬到」借款人行蹤是濫用嗎?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51信用卡」被查事件,讓本就處在風口浪尖的大數據風險控制領域,再添一把「火」。業內人士透露,在隱私保護薄弱、數據安全存在漏洞的國內網際網路環境中,爬蟲技術往往與信息來源違法、濫用等問題交織在一起。
  • 圍剿網絡「爬蟲」:監管發文規範切斷非持牌合作
    切斷非法網絡爬蟲網絡爬蟲是一種自動採集數據的網際網路技術,最早應用於搜尋引擎,而今在新聞聚合、電子商務比價,甚至會計審計、政務等廣泛應用。截至2016年,網絡爬蟲服務成本已經低至每小時20元。但近年來,爬蟲技術成為部分自稱「大數據風控」平臺越界採集個人信息,實質從事個人「類徵信」業務的工具。近年來,由於P2P網貸、網際網路小貸、甚至資金中介等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無法接入央行徵信等系統,為從事線上放貸,這些機構轉而通過與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合作,由其採集個人或企業在網際網路上的留痕數據信息。
  • 放下你手裡的代碼:爬蟲技術的善與惡
    原因是最近發生的多起涉及爬蟲技術的公司被司法部門調查。近日,51 信用卡被查,更是將暴力催收背後非法使用爬蟲技術爬取個人隱私數據的醜行,暴露在陽光之下。一時間," 爬蟲 " 成為眾矢之的,一些公司緊急下架了爬蟲相關的招聘信息,給大數據風控、人工智慧從業者帶來些許恐慌,頭髮又多落了幾根。
  • 爬蟲整頓風暴衝擊持續 杭州大數據服務商接連被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這波針對爬蟲業務的強監管是由於公安部門打擊「套路貸」牽扯出了導流獲客和暴力催收這兩個幫兇,發現爬蟲是主要工具,為這些「套路貸」平臺爬取通訊錄、地址定位等個人敏感信息,從而引發了命案及相關刑事調查。
  • 金融大數據公司接連被查,爬蟲到底犯法嗎?
    9 月 27 日,同盾科技子公司信川科技高管被帶走協助調查;10 月 21 日,51 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因涉嫌尋釁滋事等罪被調查;10 月 25 日,新京報報導稱,央行發文緊急調研銀行與上述第三方數據公司合作情況,排查的合作內容主要涉及數據採集、信用欺詐、信用評分、風控建模…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上述公司被查與其開展的「爬蟲」業務有關,根源亦在於涉足現金貸、715 高炮、套路貸、暴力催收
  • 網貸領域爬蟲,既非原罪者也非無辜者
    摘要:爬蟲是一種獲取網絡公開數據的技術工具,其本身並不具備價值色彩。但在目前激烈的信息競爭環境下,爬蟲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網貸領域的爬蟲更是眾矢之的。網貸爬蟲被控告最多的罪名為助長暴力催收、非法入侵計算機系統和侵犯個人隱私等。
  • 網貸領域爬蟲,既非原罪者也非無辜者|金融法苑
    關鍵詞: 爬蟲P2P 網貸個人信息暴力催收一、 引入:人人喊打的網貸爬蟲資訊時代有很多大家雖耳熟卻並不能詳的概念, 比如對非專業技術人員來說的 「 爬蟲」 。爬蟲似乎手眼通天、 充滿邪惡, 稍加不注意就會變成無孔不入的侵害者。
  • 網絡小爬蟲莫墮落成小扒手
    蔡恩澤10月21日,杭州警方對51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開展調查。有媒體披露,外包催收公司通過恐嚇、滋擾等軟暴力催收的過程中,數據爬蟲公司違規獲取的通訊錄、地址定位等個人敏感信息也是主要幫兇。
  • 互金爬蟲大清洗!多公司及助貸業務被迫暫停 風控服務商遭重創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此次風波中的魔蠍科技和公信寶被調查的原因均與爬取用戶信息(可簡單理解為「爬蟲」技術)及用戶數據應用服務違規有關。公開消息顯示,魔蠍科技曾推廣過有關爬蟲的應用產品,可快速獲取用戶基本信息、放款額度、風控數據等。
  • 解密遊走於法律邊緣的爬蟲技術
    業內已風聲鶴唳,尤其以慣用網絡爬蟲技術爬取並違規使用數據的公司最為恐慌。  所謂網絡爬蟲,即一種按照一定規則,自動抓取網際網路信息的程序。在大數據風控行業中,以網絡爬蟲獲取信息數據的做法盛行,而違規使用、買賣爬蟲得來的數據則是導致數據洩露、隱私洩露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爬蟲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是否合規使用爬蟲數據。」
  • 爬蟲技術中的黑科技!分享一個高性能的爬蟲技術和爬蟲思路!
    爬蟲技術近幾年被炒得很火爆,爬蟲技術並不是什麼比較難的技術範疇。網絡中也存在很多的爬蟲教程和各種的爬蟲技術,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不一樣的爬蟲技術。我給他起一個名字:無感爬取(無感爬蟲)。我們做的爬蟲的時候很多都是能被對方感知到或者記錄到,但是無感爬蟲就不同。
  • 「爬蟲」背後的灰色大生意
    10月21日,杭州警方發布公告確認了51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該公司利用爬蟲不正當竊取用戶數據、濫用用戶信息進行暴利催收等一系列問題也浮出水面。此前,51信用卡旗下的51人品貸等APP就曾因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而被工信部點名批評。
  • 「爬蟲」背後的灰色大生意 | 個人數據隱私保衛戰
    10月21日,杭州警方發布公告確認了51信用卡(02051.HK)委託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該公司利用爬蟲不正當竊取用戶數據、濫用用戶信息進行暴利催收等一系列問題也浮出水面。此前,51信用卡旗下的51人品貸等APP就曾因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而被工信部點名批評。
  • 爬蟲在社交網站的應用
    在這麼多的機器人帳戶中寫推文和分享內容,這個跟爬蟲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這些機器人帳戶運用的就是爬蟲技術,是不是感覺有點不感相信,爬蟲怎麼能做到這麼多事情。爬蟲怎麼實現的呢?我認為首先這些熱門的新聞是通過爬蟲進行大規模爬取,然後保存到大型的分布式資料庫當中。可能大家覺得爬蟲也只是收集數據而已,其實爬蟲能做的遠不只有這些。爬蟲能自動讀取到事先準備好的機器人帳戶並自動登錄,然後根據一定的業務規則批量的發送新聞和分享。
  • 全國首例「爬蟲」技術侵入計算機系統案審結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近日審結一起利用「爬蟲」技術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抓取數據的刑事案件。據悉,該案系全國首例利用「爬蟲」技術非法入侵其他公司伺服器抓取數據,進而實施複製被害單位視頻資源的案件。海澱法院審理查明,被告單位上海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系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計算機網絡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電子商務、電子產品等業務。
  • 法律科普:程式設計師警惕,你的爬蟲代碼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權
    在現代網絡社會,商業競爭逐漸演變為數據資源的競爭,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商業領域的話語權,因此網絡爬蟲的應用極為廣泛,網絡爬蟲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的精神。不可否認允許收集者通過爬蟲技術收集數據是數據開放共享的重要措施,網絡爬蟲能夠通過聚合信息、提供連結,為數據所有者的網站帶來更多的訪問量,這些善意、適量的數據抓取行為,符合數據所有者開放共享數據的預期。
  • 整肅爬蟲公司
    源於清查「套路貸」  《中國新聞周刊》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本輪公安機關針對大數據風控公司的行動源於催收公司拿到被害人定位信息上門催收,將人逼到跳樓自殺。這起命案讓警方反過來追查數據公司倒賣個人隱私數據的責任。  與以往不同,此次集奧聚合、同盾科技等頭部平臺高管先後被多地警方帶走。梳理最近波及的大數據風控公司名單,高管被帶走的平臺幾乎都集中在杭州地區。
  • 行業持續震蕩,曝同盾科技爬蟲業務負責人被警方調查!
    同時,有報導還指出,憑藉信川科技團隊多年積累的爬蟲技術經驗,魔方產品的基礎平臺能夠支持每天千萬級的調用量,和上千個數據源的服務能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同盾的爬蟲業務在今年年初就已關停,據其推測,很有可能是此前服務的客戶出了問題。
  • 網絡爬蟲技術有哪些用途和危害?
    其實這就是運用了網絡爬蟲技術。估計有人對爬蟲二字看起來就發毛。與自然接觸少的城裡長大的人,很多都天生怕蟲子,不過對從小燒烤蒸煮過無數蟲子螞蚱的老一代人來說,蟲子又有什麼可怕的?網絡爬蟲說到底就是一種小程序,屬於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抓取全球網絡上的程序和腳本。對網絡用戶關注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統計,最終作為一種網絡分析資源來獲得特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