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到成年,我從農貿市場裡兩次體會過「壟斷」的滋味兒。一次佔了點便宜,一次吃了點虧。
佔便宜那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我還是14歲的初中一年級學生,放暑假的時候,把家裡庭院裡種的菜挑到鄉政府所在地的供銷社門口賣。供銷社門口有五、六份賣菜的,
這些賣菜的和我一樣,不屬於專業的商人,甚至算不上是專業菜農,都是鄉政府附近三、五華裡的莊戶人家的婦女或半大孩子,賣的菜也不多,多的二、三十斤,少的也就十斤八斤的。賣的菜也就那麼幾樣:土豆、豆角、青椒、茄子、西紅柿,芹菜。買菜的顧客,主要是鄉政府院跟前住的一些「供應戶」,還有供銷社旁邊的一個小飯店。那一天早晨,我剛到供銷社
門口把攤擺上,天就陰了。看到天空湧上來的黑雲,有一多半賣菜的就跑了,只剩下四份兒賣菜的,這四份賣菜的人之中,賣西紅柿和黃瓜的只有我。另外三份兒有青椒、豆角、茄子、土豆。雨很快下起來了,把我們澆成了落湯雞,卻把我的菜澆得比水洗的還乾淨,西紅柿更紅了,黃瓜更綠了。我當時就想:雨天賣菜的這麼少,菜又這麼新鮮,得賣貴點兒。
我忽然想起政治課堂上從《社會發展簡史》學到的「壟斷」一詞,決定壟斷一把。
我知道供銷社旁邊那小飯店最上檔的菜,就是帶「木須」字樣的菜,也就是用雞蛋炒的菜:什麼「木須黃瓜片」、「木須杮子」、「木須青椒」……其他土豆拌茄子、燉豆角、土豆片炒尖椒都屬於土裡土氣的家常菜,莊戶人家天天吃,是不上檔次的。而當時我們四份兒賣的菜中,能「木須」的,只有我的西紅柿、黃瓜,還有另一個人的青椒。我便和那賣青椒的商量,把他的青椒拿到我這邊代賣,價錢都往上提了5分/斤,那一天,我「壟斷」了供銷社門口小市場上可「木須」的蔬菜價格,小賺了一把。
第二次嘗到壟斷滋味兒時,我成了買菜的一方。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己經在縣城裡成家就業,那天妹妹從鄉下來參加中考,住在我家。為了讓妹妹吃得好些,我起早就到農貿市場買菜。可是我剛到賣菜的攤位前,就看一個機靈的小販挨個攤位串聯,說「今天中考,買菜的多,把價抬高……」結果,整個市場上的菜都漲起來了。我買菜比往常多花了不少錢。
兩次嘗到壟斷的滋味兒,知道壟斷市場就是讓廣大消費者吃虧的行為,是站住優勢然後欺負人以謀取高額利潤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最近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知道黨中央在強化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當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