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極簡主義的追隨者,偶一直靠著VFF的赤足跑過所有的全馬,而平時
跑步也多喜歡於
ASIcs系列、
Mizuno的Rider系列的合腳和舒適。所以第一次看到Hoka oneone,真是被靁倒了: 還能有比這個更醜的跑鞋嗎?最鄙視的松糕造型,這麼厚重能跑步嗎?然而隨著VFF帶給我的步幅的瓶頸,偶試圖尋求比
asics更強的減震,而江湖傳言Hoka的鞋子能以最強的緩震誇張的外形走入了我的視線。
--- 產品背景和入手 ---
是毛利語,相當於to fly的意思。Hoka是11年(也許是10年)三個
法國人的創造的小眾品牌,傳言也是在中國研發出神秘的中底材料,但適逢當年流行極簡風,運動鞋底大佬
Vibram更是推出極端極簡跑鞋 Vibram five fingers (下文簡稱 VFF),引領了數年風潮至今,直到13年UGG公司 收購了這家公司以後,HOKA one one 的鞋子逐步被超馬運動員接受,並連續登上領獎臺,和 newton、Pearl Izumi 並肩 成為今年中非常搶眼的小眾品牌。目前這個牌子在5大洲登上過超過30次的領獎臺。
Hoka One One 的研發者原本都為越野大佬
薩洛蒙公司做研發,夢想設計出更加符合
高山、巖石地區的現代
越野跑鞋,起初他們只想做一款專門用來下坡的跑鞋,在比賽中可以裝在
背包中,遇到連續崎嶇的下降可以利用Hoka減少腿部的消耗,讓上山和下山擁有同樣的樂趣,同時減少身體的疲勞。所以他們賦予hoka超常的緩衝墊,寬而穩定的鞋底,超輕的材料,讓跑者最少受到崎嶇和複雜路面的影響,採用滾動跑姿而不是極簡派的前掌跑法,降低對身體的壓力,提供最順暢的穿著體驗,為跑者帶來極佳的保護性,舒適性和推動力。
目前這個牌子在5大洲登上過超過30次的領獎臺
2013鹽湖城戶外展(夏季)Hoka One One的第一雙公路鞋Conquest公路跑鞋因為「緩衝力最大的跑鞋。」獲得「展會裝備大獎」(Gear of the Show awards)
2013年秋季Hoka One One Mafate 2 越野鞋入選
美國《男性健身》(men’s fitness)雜誌十大
徒步和越野跑裝備。
2013年東吳國際超級24小時賽穿著HOKA 的原良和(2013 UTMF冠軍)以273.65公裡奪冠。
2013香港毅行者 S53 2XU Hoka Team 12小時35分 獲得第三名(隊員羅楚健(香港100第十)、林盛業(第八)、曾俊傑和鄧晨金(UTMB完賽)綽號鷹鷹。)
2013 Run
rabbit Run 100k Hoka OneOne的Jason 17小時16分 奪冠。
北美地區知名跑者Karl Meltzer 是Speedgoat 50K創始人,並且多次使用HOKA 奪得 Hardrock 100和Wasatch 100冠軍
入手和使用
元旦手術出院以後,趕腳如果繼續堅持五指鞋跑馬,全馬後程小腿肌肉不堪重負,決定嘗試Hoka,而美帝網站永遠是購買的首選,STP、
REI、Runningwarehouse總是有些驚喜給我們這些剁手黨。出於價格和尺碼的綜合考慮(hoka總是坑爹的超大尺碼)偶選擇了其中綠色款bondi3,其實偶更愛其他顏色,不過木有偶的尺碼啊%>_<%。
在出發參加衝繩馬拉松出發當天上午,我收到了這雙奇特的松糕鞋。甚至來不及開箱拍照,就穿上它直奔機場了。直至今日,已經陪我跑過170多公裡,也經常充作我的散步鞋,外出行走
旅遊,因為它真的是非常舒服和省力。
細節欣賞。
作為行程200多公裡的使用評測,已經不是新鞋子了,這裡分享Hoka oneone 獨特的設計細節
外形
bondi款是hoka one one 鞋子中最厚的中底,所以應該是為了使得超厚的中底有比較好的視覺效果,在高高的中底外設計了兩道顏色不同的凹槽,一道綠色凹槽從鞋左側前掌環繞後跟至右側,和鞋面的綠色相配合,而一道黑色的凹槽從足弓位置斜至後跟。這樣松糕跟顯得不那麼奇葩,不注意還真看不出厚底。
其實松糕底後跟厚近乎40mm邊沿部分將盡50mm,前掌也接近40cm, 但是前掌到腳趾快速的抬起縮小厚度,使得鞋子前部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明顯的弧度。而後跟部分也是抬高,使得整個鞋底呈現一個弧度,是以 hoka oneone提倡的滾動腳掌跑法,Hoka的奇特設計帶來極佳的保護性,舒適性和推動力。與眾不同的圓形幾何可以。
鞋面:bondi3是強調透氣的路跑鞋,鞋面主要是由透氣網面組成,仔細看,有3層,最外面一層是超細的多孔透明材料,間雜熱膠條,中間層是可見的蜂窩孔狀隔層,內層是貼腳背的細孔織物,據說是含部分萊卡材質,非常透氣的趕腳。
快速鞋帶:Hoka 的快速鞋帶,讓人聯想Salomon的快速鞋帶,自稱RLS Race-Lace System,鬆開藍色卡扣,可以收緊或者放鬆鞋帶,有兩道鬆緊帶可以將鞋帶和卡扣收緊在鞋面上,非常快速方便。
鞋舌材質應該和鞋面一樣但是少了外層半透明的細網織物
鞋舌上是hoka的飛翔logo 怎麼覺得有濃濃的中國雲紋 風格呢
前部:足前部是明顯厚重的材質,作為防撞吧,在如船底般寬大的鞋底上,再次運用白色線條和黑色材質切割,使得從寬大的鞋底到鞋面的收縮視覺效果上沒有那麼怪異和突兀
後跟:後跟有一道非常堅硬的加固環,應該是用以固定腳踝,還有大大的厄「FLY」翅膀標誌。
事實上hoka bondi3除了後跟這個黑色的加固環,整個鞋面都是柔軟的織面,並無一般跑鞋在腳側面的加固,即使這個加固環也僅僅固定了腳跟不會左右移動而已。那麼在如此寬大的鞋底上,怎麼腳如何和鞋底緊緊結合而不至於過於鬆脫磨出水泡呢?
奧義在hoka one one 的鞋內,hoka的鞋底有較深的凹陷,整個腳底會有種陷入鞋底的感覺每當你收緊鞋帶,整個腳似乎都被包圍的感覺。從外部看鞋跟最厚處超過50mm,配合加固固的黑色保護圈,外沿的高度達到了驚人的6cm,然而在鞋內迅速下陷,腳跟中心的高度就降低到30多mm,而前腳掌的中底則25mm,這就是號稱獨一無二,獲得專利設計的桶形底座嵌進中底10毫米之多,確保足部在鞋裡的控制力。這也是為什麼hoka的鞋底要比普通鞋的鞋底大出25%-30%的原因。
即使是鞋底,也能看到鞋子底部的透氣孔結合鞋墊的多孔結構,也是為了在厚厚的鞋底上有足夠的透氣性吧。
鞋底
鞋底真心很寬大,據說比一般的鞋底要寬大30%的外底,絕不是虛言,如船一般的大鞋底被深而寬的溝槽劃分成了若干的小區域,三種顏色間隔區別了5個區域,似乎也是用了不同的材質。
前指區和後跟尾部區相同,綠色大底分布著小小的豹爪防滑塊,應該是強調落地和抬腳階段的抓地力,而前掌和後跟中部怎是黑色的橡膠,分布著六邊形的防滑塊,應該是偏重腳掌滾動中,穩定性,更加耐磨吧,而中部足弓部的司機就是中底材料了際六邊形的造型。鞋底也不忘有一個大大的「FLY」標誌。
重量
這麼龐大的鞋體,重量卻非常輕巧
個人體會
雖然直接穿了就登機去衝繩全馬,但是實際上我沒有敢貿然嘗試手術後第一個全馬就換hoka ,畢竟自己一直都是VFF跑全馬的。但是在日本將近2周所有行走穿行,平均每天都要走將3,4萬步左右,都是hoka,回國日常跑步訓練逐步 開始使用它,正式比賽是蘇州馬拉松用hoka跑完的。
hoka穿著是足部陷入寬大的鞋底,所以非常舒服,以至於很喜歡穿著它散步走路。而穿著他跑步,由於他奇特的松糕底和鞋底前後的夾腳,形成了一個類似圓弧,所以跑動很自然和輕鬆的,身體會很自然的前傾,速度會不知覺的加快。似乎是有效的自然跑動力學平臺。非精確統計,至少比五指鞋省力10%-15%以上。
如同HOKA的廣告詞 : Time to fly。就像飛一樣。
厚實的鞋底使得各種路邊甚至淺水塘都輕鬆應對,過濾了大部分路感,使得足部非常舒服。Hoka跑鞋和VFF一樣會強行糾正跑姿,注意看鞋底,大多數跑鞋 偶都會鞋的前掌外側磨損最快,而hoka 則是出現在中部。
那麼是否hoka就是完美的跑鞋了嘛?其實不然,在穿hoka行走的過程中,就兩次崴腳摔了出去,因為鞋底較高。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不習慣高跟鞋,而是腳踝力量的不足。
由於極強的緩震性能,腳感綿軟,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回彈較差,一般跑鞋的緩震系其實需要較大的體重才能壓動,這樣確保了回彈的力度,但HOKA 則不必,較輕的體重也能感受那種柔軟和舒服,這使得驅動這種鞋子會要求較強的腳踝控制力,在吃過幾次苦頭以後,偶老老實實的開始跳繩和做單腳跳。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HOka 最風光的是超長距離的越野跑賽事,也似乎適應於那些較為強壯的runner,但是普通甚至不跑步的人,其實更適合用來做徒步鞋,因為真的很舒服很舒服。。。
hoka第二個缺陷是不耐穿,170多公裡的跑步和50km左右的走不,已經使得鞋底磨損很嚴重了
而且據說黑科技的中底300-400公裡緩震性能就會衰減的厲害,作為跑步鞋子難道只能玩3-4次百公裡的比賽麼?趕腳是F1賽車輪胎的了
期待,期待Vibram底的hoka越野款,這款bondi3,將和即將到手的DS trainer20 一起徵戰下半年的全馬,看哪位能助我完成今年的全馬突破,達到BQ。目前已經嘗試跑了蘇馬和十公裡,平時都是作為慢跑和走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