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12月16日訊(記者 朱穎)當嶗山勝景之秀美遇見掐絲琺瑯之經典,便是一種別樣驚豔。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太清水月……你見過掐絲琺瑯畫嶗山十二勝景嗎?
今天上午,嶗山十二勝景「掐絲琺瑯畫」藝術雲展正式啟幕。本次雲展由嶗山區委宣傳部、嶗山區文聯、嶗山區文明辦主辦,嶗山區融媒體中心、嶗山畫院、嶗山文學藝術院、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雲展平臺為「嶗山文藝」微信公眾號、「嶗山嘉匯」客戶端。
掐絲琺瑯藝術,起源於元末明初,是在我國藝術瑰寶景泰藍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歷經明清,製作藝人代代口授相傳,直至今天。掐絲琺瑯畫,是將琺瑯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藝術形式,其主要材質為仿金絲和琺瑯釉料,不僅突破了景泰藍只能附著於銅胎的限制,而且將琺瑯技藝拓展於平面載體並使其產生立體效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
2020年,為推動嶗山文藝創新發展,展現嶗山自然人文之美,服務嶗山建設山海品質新城,嶗山區文聯啟動「文藝樣態創新創意工程」,聘請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邵海珍,進行嶗山十二勝景「掐絲琺瑯畫」主題創作,歷時半年,今天終於一展風採於嶗山山風海韻間。
「藝術家工作本質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在掐絲琺瑯藝術世界裡孜孜追求20多年的邵海珍,這一次讓嶗山十二勝景成為美的勝利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為嶗山的一名藝術家,邵海珍深深愛著這片山風海韻中的美麗土地。一直以來,她始終情寄於嶗山的鄉村田園,情寄於嶗山的綠水青山。此次創作,我們不僅看到畫作的藝術之美,更看到一位藝術家以心為彩、以情為絲,愛我家園、美我家園的深厚情感。這正是新時代嶗山藝術家們孜孜不倦的執著追求。
「藝術就是情感」。嶗山的綠水青山,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情感載體。嶗山區文聯希望通過舉辦此次雲展,讓更多的藝術家關注嶗山、喜歡嶗山,更好地展現嶗山的美麗和魅力,為嶗山建設開放創新怡居的山海品質新城貢獻文藝力量。
【巨峰旭照】
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
只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
群山嶽嶽憑臨外,大海茫茫隱現中。
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雲紅。
—(清)尤淑孝
【龍潭噴雨】
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
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
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
遊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
—周至元
【明霞散綺】
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
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
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
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清)孫鳳雲
【太清水月】
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
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
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
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鐘聲。
—(清)林紹言
【海嶠仙墩】
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開。
勢吞滄海盡,潮壓萬山回。
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來。
蓬萊應浪藉,身世重堪哀。
—(明)憨山
【那羅佛窟】
荒山留佛骨,卓錫何年至?
那羅延窟存,東來識大意。
—(清)黃玉瑚
【雲洞蟠松】
白雲深處白雲洞,日日洞口白雲封。
驚看雲中龍出沒,一株洞後百年松。
—(清)藍水
【獅嶺橫雲】
石上開樽有濁醪,海天東望月輪高。
夜聲時到秋山寺,半是風聲半是濤。
—(明)黃宗臣
【華樓疊石】
摩霄卓立碧芙蓉,天開名山第一峰。
嵐氣蒸成金液水,海霞飛滿石門松。
—(清)白永修
【九水明漪】
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
四圍山色青,兩岸松濤綠。
澗底一線通,怪石何攢簇。
流水從東來,數步一回復。
路隨流水轉,一轉山一束。
—(清)王大來
【巖瀑潮音】
澗水從天下,奔流萬派喧。
跳珠凌水末,飛雪濺雲根。
寒欲生毛髮,清真洗夢魂。
時逢採藥者,或恐是桃源。
—(清)高鳳翰
【蔚竹鳴泉】
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尋樵客蹤。
履下泉聲三十裡,杖邊山色一千重。
深藏勝境疑無路,綠到仙宮遍是松。
更喜道人閒似我,邀看萬朵碧芙蓉。
—(清)王大來
【創作者簡介 】
邵海珍
青島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青島民超書畫研究院理事,齊魯書畫研究院青島分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書畫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世界藝術家發展聯合會副主席、形象大使,兼(中國)青島分會主席,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