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任何一門科學的真正完善在於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其實,遠不如科學「高大上」的生意更加離不開數學。支個路邊攤兒炸油條,算不清多少油、多少面、每根賣多少錢,幾天就得賠死,離「真正完善」還有十萬八千裡。
時租自行車(即「偽共享單車」 ,摩拜ofo等創業公司和投資人更喜歡稱之為「共享單車」)來得太快,不僅用戶、政府管理部門,連運營者都措手不及。應當有什麼配置、什麼樣的成本購置車輛?不裝GPS就走出校園、走向全國和「成本3000塊、設計壽命4年」都已被證明不切實際。而「單車日租金」、「損壞、丟失率」、「線下人力配置及成本「還在摸索當中。
用憑空杜撰出來的數字支撐百億估值,旋即投入「彩虹大戰」。若是自家的錢,投資人、創業者會燒得如此義無反顧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特別是在發源地上海),部分重要數值有了大致的範圍。如「上海中心城區投放45萬輛達到飽和」;「摩拜單車運營4個月損毀率達10%」等等。
針對前一階段出現的問題,上海市拿出幾項規範向社會徵求意見,如「必須加裝GPS」、「每萬輛配50名線下管理員」、「完好率不低於95%」、「人身傷害賠償不低於15萬元」等等。
時至今日,終於可以用數字對時租自行車進行大略地分析了。
主要假設
第一是單車價格
各運營平臺的配置已有趨同的跡象,單價約為1000元/輛。真正規模化之後,以「中國製造」的成本控制能力,單車成本有望降到600元左右。
第二是單車月租金
自行車租賃這門生意也講「市口」,地鐵站是絕佳的投放地點。早期投放少而且主攻一線城市核心區(例如上海中心城區已經被6家企業投放了45萬輛),單車日租金(ADR)或許比較好看。隨著數量的增長和投放區域的「下沉」,ADR必將大幅下滑。另外「免費騎」已成兩大營銷法寶之一(另一個是「充返」),每月少不了要免個三、五天。這樣算下來,每月被騎100次、收入100元是比較靠譜的假設。
第三是線下運營成本
包括投放、日常線下運營和維修三部分:
1)投放
假設每月向全國投放100萬輛新車,恐怕要用1000位「臨時工」。按每人每月3000元計算,投放工作的人力成本約為300萬,加上每輛5元物流成本(粗估),每月投放成本約800萬。
2)日常線下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調度(讓車輛出現在需求發生地)、糾正亂停放(這是政府最在意的,上海市擬要求每萬輛配備不少於50人)、收回故障車輛(巡查、用戶報修)。
3)車輛維護
騎行體驗重要,人身安全更重要,況且政府已經要求「完好率不低於95%」,運營者必須對車輛逐一進行定期維護。即便自行車與原裝奔馳品質相當,也得半年維護一次。每次維護工、物料費按20元計,全年維護費用為40元/年。
第四是「總部成本」
包括行政管理、研發、線上平臺運維以及派往每個城市的數十位「非臨時工」。據悉摩拜單車正式員工已經超過2000人。一線時租車平臺「總部成本」2500萬/月或3億/年,是相對保守的假設。
第五是車輛損毀丟失率
上海中心城區的經驗數據是2.5%/月(4個月損毀10%),郊縣肯定會高一些,鋪到全國眾多二、三線城市情況更不樂觀,損毀率暫時按3%/月。假如丟失率按2%/月,則「損毀丟失率」為5%/月。
第六是營銷推廣
移動網際網路創業項目九成敗於獲客成本過高。高價買流量,然後利誘「路人」變「用戶」,再靠持續補貼培養使用習慣。時租自行車項目的精妙之處在於不必買流量,成千上萬輛單車就是「流量入口」。其它項目,讓用戶綁定手機、綁定微信、提交身份證、繳押金、充值……這一套下來通常要花費幾百元,花幾千元的也大有人在。時租車項目只需往街上丟車,不僅沒有額外促銷費用還收穫99元到299元押金!獲客之後,提高用戶活躍度的營銷措施就是免費騎和充返,都不涉及現金支出。
可用車輛數
假設某時租自行車平臺現有100萬在運車輛,未來12個月每月投放100萬新車。
第1個月,在運車輛丟失損毀了5萬輛(假設損毀丟失率為5%),月末在運車輛為195萬,可用車輛月均值為147.5萬。依此類推,第12個月的可用車輛月均值為946萬。
單位:百萬輛
隨著在運車輛的增加,每月損毀丟失的車輛逐漸增加,顯著抵消新車投放。
照這個模型,在投放3600萬輛之後的第36個月,可運營車輛月均值為1692萬輛。2000萬輛灰飛煙滅,與街頭破爛車給人們的觀感基本相符。
上海市擬出臺「3年強制報廢」,由於每月車輛丟失損毀率為5%,20個月之後就沒剩什麼了,36個月報廢是空談。
EBITDA及經營活動淨現金流
假設:單車月均收入為100元(每月被騎100次,每次1元);線下管理員數參照上海規定為每萬輛50人(每百萬5000人),全部聘用月薪3000元的臨時工;每6個月維修一次,相當於每月0.17次,每次工時物料成本20元。
根據上述假設,時租平臺運營12個月的累計EBIDT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將達56.3億。但計入1200萬輛新車的採購投放成本,12個月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淨額為負64.6億元!
按照這個模式運營的時租平臺,一年要燒65億。由於租金收入的增長,燒錢速度開始大幅降低,從第13個月到第18個月只需再燒5億。
以2017年1月1日為起點,假設後繼巨額融資順利到位,2018年6月將迎來最艱難的時刻(累計已燒70億)。第19個月開始,經營活動淨現金流轉正,但增長緩慢。從19到第36個月,累計賺回40億元。
三年總算下來,現金淨流量為負30.7億。但燒出一個運營著1700萬輛車、月現金淨流入3.6億(第37個月)的時租平臺。如果可以躺站數錢(傳說中的「睡後賺錢」),估值300億不成問題。但時租平臺顯然不是,還要不停地投放、線下管理、應對競爭對手及各種潛在風險。
敏感性分析
上述計算中,所有參數都按「利好」原則選取,結果未免過於理想。敏感性分析表明,時租單車模式相當脆弱。
與時租平臺業績相關的敏感因素分為兩類:
第一類「半努力半聽天由命」,是企業的努力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損毀丟失率」、「單車月租金」。
下表顯示:損毀丟失率為4%、單車月租金120元的情況下,運營12個月累計淨現金流為負48億;損毀丟失率為8%、單車月租金70元的情況下,運營12個月累計淨現金流為負89.4億。
測算還發現「單次維修費用」及「總部成本」對大局影響較小。#因此,對員工沒必要太扣#
第二類由企業自主選擇,主要是單車採購成本和月投放數量(將損毀丟失率、單車月租金分別固定在5%、100元/月)。
下表顯示:單車採購成本600元/輛、每月投放60萬輛的情況下,運營12個月累計淨現金流僅為負8.52億;而在採購成本為1000元/輛、每月投入140萬輛的情況下,運營12個月累計淨現金流為負92億。
為爭奪市場份額,時租平臺不會情願縮減每月投放數量,只降低單車採購成本是「王道」。
誰能將加裝GPS、使用壽命達到1年以上的車輛採購成本控制在600元/輛左右,誰將獲得主動權。因為採購成本600元/輛、每月投放140萬輛的情況下,全年現金流淨額也才24.77億。#ofo最近一輪融資足以撐到年底#
但以ofo現在的供應鏈能力,成本600元的單車能夠只維修2次就撐一年,還要保證95%以上的完好率,是不小的挑戰。如果單車損毀率比「友商」高几個百分點,ofo的優勢將喪失殆盡。
關於押金和保險
先說押金
沉澱押金註定成不了氣候,幾十億資金明晃晃擺在那裡,智商再低的媒體人也能看到,不拿押金說事兒還能說什麼?在輿論壓力下,時租平臺押金必將受到政府嚴格監管。民企想在眾目睽睽下用押金玩「錢生錢」,哼哼!
其實,時租平臺目前收取的押金本身就不合理。租賃汽車、入住酒店時要交押金或在信用卡內凍結一定額度,還車、退房時當然要退還或解凍。掃碼獲取開鎖密碼後,租賃開始,平臺才有權利扣押金。當用戶終止行程並鎖車後,押金應當退回。
每天騎你家車1小時,我的錢就只能押1小時,憑什麼押24小時?長年累月地押根本是耍流氓!()
前期數據顯示每投放一輛自行車大約可吸引5名註冊用戶,每位用戶都繳納了押金,一車多押也是耍流氓!#此處一定要嚴重加粗#
沉澱巨額押金已無利可圖,而且收取行業本身經不起推敲,免收押金將成為趨勢,先行一步的平臺將獲得極大競爭優勢。
3月16日,ofo宣布上海地區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戶,無需繳納押金便可使用自行車。另外,騎唄在杭州早已實施有條件免押金,只是門檻有些高——芝麻信用分750分以上。螞蟻金服、IDG等投資的「永安行」租車則從一開始就實行免押金,目前服務已擴展到80個城市。摩拜「299元押金」還能收幾天?
再說保險
不少用戶首次用車時被要求輸入身份證號,理由是「辦理保險」。真的辦了還是只想套取用戶資料?再說險種、條款一概沒有告知,上的是哪門子險?!
不過,隨著行業監管的完善,責任險(liability insurance)必然成為時租平臺的標配。需要強調的是:保險公司不是慈善組織,不僅不會為時租平臺減輕負擔,還要拿走利潤。
「大航海時代」,船東無法獨自承受遠航船隻損毀風險才有了保險。假如受理了1000條船的投保,根據經驗有50條船回不來,保險公司可能會收100條船的價錢做保費。小船東只須交給保險公司相當於船價十分之一的金錢,如果船回不來就可獲得賠償、免於破產。但對擁有1000條船的「船王」,買保險就得不償失了。因為按概率將損失50條船,保費卻相當於100條船。
同理,運營著幾百萬、上千萬輛自行車的時租平臺購買責任險只會加重負擔。
不過,由於保險公司能夠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特別是更具公信力的理賠,政府和公眾都會要求時租平臺購買責任險。
假如每輛自行車每月被騎100次,出險概率是100萬分之一,則每輛車某月的出險概率就是萬分之一。假如每起責任事故要賠10萬元(上海要求人身傷害賠償不低於15萬元),那麼每輛車每月要分擔10元錢。保險公司每月按投放數量收取的保費不會低於10元/輛。
3月19日,也即昨天,有一條新聞說是一位馮先生租用ofo共享單車,在下坡騎行時,由於自行車剎車失靈致其面部著地摔下,牙齒當場折斷5顆、缺損1顆,唇部、面部均受傷嚴重,經診斷為上下唇內外及面部挫裂傷,鼻梁骨折。馮先生遂將ofo單車所屬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索賠醫療費等2萬元。索賠實在太少了。
未來18個月生死攸關
對這些「共享單車」(也即本文所說的分時租賃自行車)來說,未來18個月的每一天都生死攸關,時租平臺能否逃出生天取決於兩個方面:
首先是創業者守住兩條底線:損毀丟失率5%、單車月租金收入100元。目前幾大平臺肯定做不到:用戶經常換好幾輛車才找到一輛能騎的,「兩會免費騎」、「周末免費騎」、「無緣無故免費騎」接踵而來。守不住這兩條,平臺經營情況將迅速惡化。
其次是投資人「再接再厲」。根據測算,摩拜、ofo現有資金不足應對未來18個月的苦戰,缺口在30億到50億左右。儘管潛在風險大、盈利前景不明朗,但資本沒有更好的標的,還是有可能選擇時租平臺,前提是「兩條底線」沒有失守,只知道往大街上丟車已無法說服投資者。
分時租賃自行車為人們出行提供了方便,但在商業上能否自給自足還是未知數。公交地鐵也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卻需要政府巨額補貼。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政府在公共運輸上補貼了250億。
自行車租賃具有明顯的公益屬性,政府有必要在這個領域加大投入。北京市一年補貼公交250億,為什麼不能在公租自行車上花25億?
成本1000元,政府投放100萬輛需要10億,公開招標,誰要的補貼少就讓誰運營……可以大幅減少盲目投放、無序競爭產生的混亂及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http://news.zol.com.cn/631/6317839.html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31/6317839.html report 8996 馬克思說「任何一門科學的真正完善在於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其實,遠不如科學「高大上」的生意更加離不開數學。支個路邊攤兒炸油條,算不清多少油、多少面、每根賣多少錢,幾天就得賠死,離「真正完善」還有十萬八千裡。 時租自行車(即「偽共享單車」 ,摩拜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