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
家長查出Hp,孩子需要篩查、根除嗎?
編者按
近日,南京一男子胃痛不舒服,進而檢測出全家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據統計,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這種病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且不少患者出現耐藥。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門診也經常會碰到有人來詢問「給孩子查一下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追問病史,基本上都是「聽別人說這個細菌很厲害會致癌的」,或者「我自己幽門螺桿菌陽性,怕傳染給孩子」,甚至「我就想給孩子做個體檢」。
但這些家長的要求,一般情況下醫生都會拒絕,為啥呢?請看醫生整理的這9個關於Hp的問題!
1、什麼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2、幽門螺桿菌感染嚴重嗎?
3、幽門螺桿菌怎麼傳染的?
4、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檢查?
5、家長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需要讓娃也查一下嗎?
6、哪些兒童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
7、哪些兒童需要治療?
8、如何判斷孩子的幽門螺桿菌被治好了?
9、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
1、什麼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細菌,長得有點像「烏賊」,該細菌生存能力極強,能夠在胃的強酸性環境中生存,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夠在胃裡面生存的細菌。
據統計,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而我們人類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歷史才30多年,當時發現幽門螺桿菌的兩位研究者就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由此可見該菌在醫學史上的地位。
兒童Hp感染率與基礎衛生設施、個人及家庭衛生習慣和家庭社會經濟情況相關。研究表明,Hp的感染往往發生在兒童時期。
在拉丁美洲,52%的兒童和青少年感染Hp。
而在我國,有報導顯示12歲以後的感染率顯著上升。
2、幽門螺桿菌感染嚴重嗎?
很多人感染了Hp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往往是體檢的時候才意外發現自己被感染了。
兒童時期80%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和50%以上的胃潰瘍都存在Hp感染。當Hp被根治後,潰瘍的復發率就下降了,說明Hp在潰瘍病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Hp感染與慢性胃炎、長期消化不良、部分缺鐵性貧血也存在相關聯繫。但最讓人擔心的,還是Hp對胃癌的發生存在著較大的影響。不過對於兒童來說,其影響主要在消化道潰瘍這類疾病上,而並非胃癌。
但Hp也並不完全是十惡不赦的,也有研究發現,Hp感染可降低過敏性疾病、炎症性腸病的發生風險!
3、幽門螺桿菌怎麼傳染的?
傳染還是遵循上圖,但是目前還有沒一個特別明確的傳播途徑,最有可能的還是考慮口-口傳播及糞-口傳播。因此,還是要呼籲下,不要口對口給孩子餵食。
另外「糞-口傳播」,不是說直接接觸糞便,而是可能被糞便汙染的菜葉、水源、手,再經口傳播,所以蔬菜食用前一定要清洗乾淨、手部衛生一定要重視。
4、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檢查?(注1)
目前檢測Hp的方法有很多,分為有創的和無創的。
最有效的有創檢測就是通過胃鏡檢查,取一些胃黏膜進行培養,如果培養結果是陽性,那就是存在Hp感染。目前來說,這項檢查特異度100%(注2),是最準確的,也是檢測Hp的金標準。不過這項檢查存在著複雜、耗時等缺點,而且太小的孩子對於胃鏡檢查的配合度太低,所以並不作為首選。
相對於有創檢測,尿素呼氣試驗這種無創檢測對於兒童來說,就容易接受多了。只要口服一片標記碳13尿素藥片(注3),然後等20分鐘左右後對著檢測卡吹下氣就可以了,這種檢測的敏感度75%~100%,特異度77%~100%。
如果孩子太小,吃不下藥片怎麼辦?
這時候還有一種無創的檢測方法:糞便Hp抗原檢測。很好理解,就是拉堆便便,拿去化驗,如果結果陽性,提示存在感染。而這種檢測的敏感度97%~98%,特異度95%~100%。
還有一種抽血檢測:血清抗體檢測,可以檢查一段時間內Hp感染情況,不過因為Hp感染治療後血清抗體可以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陽性,因此這項檢查不能作為是否存在當前感染的診斷標準。
注1:除了血清抗體檢測,其他檢查前需停用質子泵抑制劑2周、抗生素和鉍劑4周。
注2:特異度,簡單理解就是這個指標越高查出來的結果越精準。
注3:尿素呼氣試驗中,其實有兩種藥片,一種是碳13,另外一種是碳14,對於兒童來說,推薦使用碳13,因為碳14雖然安全,畢竟還是存在一定輻射。
5、家長感染了Hp,需要讓娃也查一下嗎?
兒童感染Hp後沒有啥特異性的症狀,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常見於其他疾病。因此,對於多數沒有症狀的孩子,並不建議做Hp檢查。
即使出現了消化道症狀,檢查的主要目標也是確定症狀的根本原因,而不僅僅是Hp的存在。
表1:Hp感染與常見症狀及疾病的關係
6、哪些兒童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渠道聽聞了關於幽門螺桿菌的知識後,就想著要給孩子做個檢查,但是大部分都被醫生回絕了。
因為對於Hp的檢測是有指徵的:
消化性潰瘍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注4)
慢性胃炎
一級親屬有胃癌的患兒
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
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對於功能性腹痛患兒,不建議行Hp檢測
注4:這條是2015年中國國內的專家共識,但根據2017年5月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協會聯合北美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病學會共同發布的兒童和青少年Hp感染管理指南,這點已經被刪除了。
另外兒童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推薦行無創檢查,這點是2015年國內專家共識中不具備的。
所以,一般沒有上述相應指徵的,只是為了想知道感染與否而檢查的,醫生一般都會拒絕。當然,你要是很堅持、很堅持地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OK,吹個氣也是很方便的。
7、哪些兒童需要治療?
其實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一直存在兩個聲音:
一個是激進派,主張一旦發現,不管有沒有臨床症狀,立馬治療。
另一個是溫和派,主張不需每一個Hp感染患兒都治療,畢竟兒童Hp感染容易復發,治療過程中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收益不大。
因此對無症狀的患兒來說,是否要治療,需要在就診時和醫生好好商議,謹慎做出判斷。
但如果存在「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級親屬有胃癌、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這類情況的患兒,建議積極治療。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旦決定治療,就要嚴格按照療程服用,不要中途擅自停用。
至於具體的治療方案大同小異,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畢竟要講清楚治療方案,那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事了。
8、如何判斷孩子的幽門螺桿菌被治好了?
檢查了、吃藥了,最後到底有沒有被治好呢?這個可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在嚴格按照療程治療結束後,再過4周,就算是症狀消失了,也建議複查。
首先還是推薦尿素呼氣試驗,也可以選擇糞便Hp抗原檢測、胃鏡下胃黏膜活檢培養。只要3個檢查任一一項陰性就提示「這次」(注5)Hp被根除了。
注5:為什麼說「這次」呢?
因為Hp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雖然機率不高,但是畢竟存在,國內的數據是4%~25%不等,所以不能覺得一次治好了就終生保險了。
9、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
既然兒童容易被Hp感染,而且治療好後還存在復發的可能性,那有沒有什麼好辦法預防呢?
家長的Hp感染應該被重視。
不要口對口餵養,這不僅僅是預防Hp,而且可以預防很多疾病,比如手足口病。
做好洗手及手部衛生,這裡不單單指兒童的手,還有家長們的手也是一樣。
注意食物衛生,特別是農家傳統方式種植的蔬菜,一定要清洗乾淨,煮熟煮透。
至於分餐的話,我認為這點不太好操作,畢竟傳統擺在哪裡,要是真的要分餐的話,家人的溝通必不可少。
參考資料:
1.醫學界兒科頻道:幽門螺桿菌診治,從娃娃說起……
2.醫學界兒科頻道:聽說幽門螺桿菌很厲害、會致癌,孩子感染了咋辦?
3.《兒科學》(第8版)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誌,2015,53(7):496-498.
來源:醫學元素
原標題:關於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八個常見問題
作者:楊凱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