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路側杆件多種多樣,一個部門一個杆件對應一套設備,不僅會影響城市美觀,也會帶來安全問題、線路問題、司機視野問題等。
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設計研究所所長崔志偉帶來了新技術,「多杆合一」的模式目前雖然面臨著許多問題,部門之間的協調與管控、線路的集成與拆分等,但在江北大道的實踐及一些大城市的實驗中已有鮮明效果。
以下為崔志偉發言概述:
為解決道路杆件林立等問題,切實改善城市景觀,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國內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中南京、上海、杭州、青島、深圳等在技術導則編制、工程實施等方面走在前列。
在城市道路建設或交通設施升級改造中,有必要開展「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研究,並形成標準,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智慧城市」建設,助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
從共杆模式來看,目前「多杆合一」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交通工程模式。主要由公安交管牽頭,進行標誌牌、信號燈、監控、電警、信息發布屏的資源整合。
第二種,鐵塔基站模式。伴隨5G時代的到來,運營商在投資布局,鐵塔公司也陸續投資建設,實現通信杆、路燈杆進行資源整合。
第三種,路燈杆模式,目前效果最佳應用最廣的模式,以路燈杆為主杆件,實現交通、公安、通信的資源整合。
首先,交通工程模式,南京中心生態島和蘇州市主城區主要基於此模式。南京案例設計於2014年,當時並未提出多杆合一概念,公安交警將自己權限範圍內的設施在滿足功能前提下進行整合,有效的減少的杆件數量。
其次,鐵塔基站模式在,上海鐵塔基站公司和江蘇省鐵塔公司均在主推,努力將路燈建設納入到自己的權限範圍內,目的是將未來的5G基站與路燈相結合。
第三,路燈杆模式,目前是國內上海、南京、深圳等地推行最多的模式。根據《上海市道路合杆整治技術導則》,上海市於2018年3月,在南京路開展試點,按照「多杆合一」 集約化原則,建設以道路照明燈杆為載體的綜合杆。
南京市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為依託,2017年起,重點整治了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華路、珠江路等65條破舊主次幹道,採用「多杆合一」,將路燈杆件、監控杆件、交通設施杆件等進行合併設置,進一步優化了行人行車的視線空間。
以北京西路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為例,北京西路上原有各類杆件496根,整治後的杆件減少了將近50%,如今只剩下285根。
(四個維度總結)
作為智能交通設計單位,如何開展智能交管外場設備成為中設設計集團智慧城市所的主要問題。「多杆合一」首先要滿足國標,其次要滿足行標,第三在滿足地標要求的前提下積極響應,規範智能交通設施的設計,合理使用城市道路空間。
為了營造和諧、優美、舒適的道路環境,在保證道路設施(智能交通設備、交通安全設施等)功能、滿足國標、行標、地標要求的前提下,確保道路交通附屬設施儘可能以人為本,與周邊環境和諧,追求互融互補的效果。
我們先梳理下下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杆件類型,主要有以下的幾類:
類型一(標誌杆):用於安裝指路標誌牌、路名牌、車道指示牌、機非分離牌等。
類型二(信號杆):主要用於安裝機動車信號燈、人行信號燈。
類型三(電警杆):以標準路口卡口型電警為例,包括各類非現場執法設備(闖紅燈、闖禁行、違停、實線變道等)。
類型四(監控杆):主要用於交通視頻監控、公安視頻監控、電子警察設備、各類交通檢測器等。
類型五(路燈杆):根據道路等級、使用場合不同,通過照度、亮度等計算,設置高杆燈、中杆燈、低杆燈、雙臂燈、單臂燈、景觀燈等。
類型六(通信杆):根據覆蓋需求不同,設置杆站、微站等。
類型七(公共服務設施):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具體位置,就近提供服務信息或接口。
我們舉南京江北新區案例來說明下多杆合一的工程界面劃分
以南京市為例,智能交通歸屬於交警部門,交安標誌、雪亮工程、環境監測、路燈/亮化、智能公交站臺均為「多杆合一」需要涉及的內容。由於各部分歸屬於不同產權單位,由南京市路燈處進行統籌,之後提供設備點位、造型、重量、功率以及管槽、管徑、材質、埋深要求,由南京路燈處牽頭按照南京市常規界面劃分做法同步開展。
從這個共杆的設計流程來看,首先,確定共杆方案。梳理道路照明、標誌牌、信號燈、監控、電子警察、基站、公共服務設施等點位布設需求,明確附屬設施共杆方案,包括共杆原則、共杆方式、設備布設方案、後期維護方案。
其次,制定平面布設原則。根據共杆方案整合併調整附屬設施平面布置圖,統計、劃分共杆結構類型,明確共杆設備安裝方式,及相關管道、供電、通信設計方案。
第三,深化結構設計。結合共杆方案,提供所有類型杆件(高杆燈、懸臂式、立柱式、組合杆等)的基礎和結構圖。
在傳統智能交通基礎上,「多杆合一」需要做3類圖+1類表的補充。平面布置圖要做正和調整,杆件的信息將體現在設計明細表中,安裝示意圖和杆件基礎圖也為建設過程提供補充。
我們再分享一個實踐案例
江北大道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龍華樞紐至雍莊樞紐,全長27.9km),道路等級為主六輔四城市快速路,輔道共22處十字交叉口。項目以「淨化、潔化、序化、美化、綠化、亮化」整治措施為抓手。通過合理調整道路斷面、優化交叉口渠化組織、優化杆管布局,美化建築景觀環境,全面提升道路整體環境品質。
智能交通系統作為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並杆併線的建設原則,結合周邊區域交通管理實際需求,進行提升、優化、改造。
從並杆類型看,主要有2種。
第一種,綜合杆類型1(停止線前24米)
LED照明路燈多相位電子警察反向卡口路口全景視頻監控違停抓拍攝像機聲吶陣列單元(禁鳴抓拍)廣域雷達(路口全息控制)人臉抓拍攝像機(非機動道)
第2種,綜合杆類型2(路緣線切點附近)
LED照明路燈機動車信號燈人行信號燈行人闖紅燈抓拍單位在並杆實現杆件資源集約化的基礎上,整合地下管線資源(220V以下),不僅合併公安交管等設施,還涵蓋雪亮工程、網絡5G、智能公交、充電樁、亮化工程、環保檢測等12家產權單位、17項功能的綜合管道工程,標準橫斷面上有44孔( 14+8+8+14)管線。
江北大道一期「多杆合一」V1.0版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杆件一次成型,後期擴展難;共杆不共箱。集成度不高;系統未整合,數據共享難。
目前,江北大道一期、二期「多杆合一」模式均以路燈杆為基礎,在減少城市道路設施杆件數量,美化城市景觀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對系統整合、數據共享的考慮較少,對於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大;江北新區應借鑑國內主要城市「多杆合一」成功經驗,同時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探索「多杆合一、多箱合一」2.0版本,支撐智慧江北新區建設。
「多杆合一」2.0版本主要在以下幾個地方做了創新:
1、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選擇可替換構件安裝(如燈頭、監控橫臂、信息發布屏、機箱、標誌橫臂等),最終拼接成型,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特殊需求。
2、在「多杆合一」基礎上,結合各地體制機制情況,逐步實現「多箱合一」,解決通信廣交箱、信號機箱、電子警察設備箱、雪亮工程設備箱等「多箱」融合,實現高度集成與融合。
3、採用網際網路+思維,從智慧城市角度統籌考慮,在杆件物理層面融合基礎上,實現邏輯層面的系統整合、數據共享、智慧運維。
4、融合6大行業,16項功能於一體;根據不同的場景設計不同的造型。
最後做一點實踐的分項,多杆合一由於涉及工作面廣、難度係數高、協調難度大、投資體量大,需要提前謀劃智慧綜合杆的管理權限和維護權限,以及後期維護費用來源。以保障項目後續的有序開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