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就像茫茫海岸的一盞孤燈,成為了我們嚮往的詩和遠方,寧靜遙遠,像人間的天堂。
編輯:華妹
全文2260字,讀完大約3分鐘
這幾天,丹麥生蠔泛濫成災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網友們正義感滿滿,嚷嚷著要組團去丹麥吃生蠔救災,一時間,網上紛紛貼出「丹麥生蠔捕捉指南」「吃生蠔須知」「生蠔籤證」……看來,丹麥是被中國吃貨們瞄上了!
其實,北歐泛濫的何止是丹麥生蠔,還有這些……
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便提出了「大同社會」一說,被後世引之為桃花源式的理想。近人康有為為救國家危亡,遂寫《大同書》以徐圖自強,而終以「空想」未果。
大同社會具有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
第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第三,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由芬蘭、瑞典、丹麥、冰島和挪威五國組成的北歐,其發展模式頗有「大同」的色彩。
以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著稱的北歐,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福利最完備的地區之一,作為典型的福利國家,北歐具有非常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你出生之前助產士就已隨時待命;在你呱呱落地之後,保健護士會上門拜訪;一旦爸爸媽媽重返勞動力市場,專業的兒教人員就會接手照顧你;學校的牙醫會從你3歲開始提供長達12年至15年的服務;教師會引導你完成小學和中學的課程;護士和醫生(一些來自公立醫院、部分來自私立醫院)為你的一生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當你失去自理能力,家政工人會上門提供清掃、購物和個人護理等服務;如果你需要的話,也可以去養老院居住(雖然目前有些供不應求)。
這種全民保障「從搖籃到墳墓」,覆蓋了人生的各個方面和各個時期。
當然,這種福利保障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一代代北歐人勤儉自律的結果。
北歐人多選擇自己熱愛的工作,他們追求高效率,努力創造,工作時全力以赴,下班後則完全放鬆,工作與生活並駕齊驅的模式使他們樂在其中。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北歐的犯罪率極低。瑞典整個國家的服刑人員不超過5000人,而且監獄的生活條件像酒店,連罪犯的生活保障都如此優越,仇恨社會的人自然就少了。
在一切都靠信譽的北歐,人們自然視信譽為一切。
胡適先生說:「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慮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對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的時間。」
北歐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升學壓力,由於人與人之間生活水平差距不大,社會並不十分注重文憑,大學畢業後,他們可以旅行、深造或者就業。選擇工作時,他們更加注重自我的興趣,即我最喜歡什麼,而不是收入是多少,這樣,他們能從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北歐男人將孩子視為生活品質的重要部分,在這個「爸爸已成為稀缺品」的時代,「北歐奶爸」卻譽滿全球。他們絕不會錯過一年的帶薪假期,走在瑞典的街頭,隨處可見的是推著嬰兒車或是懷抱嬰兒的爸爸。他們將參與孩子的成長作為為人父母的最高獎賞,認真經營著與孩子的情感。
而且在教育的影響下,北歐的孩子非常獨立,才剛會走路的孩子就被要求做家務,上街時背著自己的行李,父母絕不替孩子承擔。
女人的修養與文明高度,代表著社會的文明高度。
早在20世紀以前,女權意識就已在北歐各國風行。19世紀時,瑞典政府便鼓勵女性參政。從英國女王、丹麥女王到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來看,男女平權早已根深蒂固。在現今的瑞典議會中,女性議員比例達47%,高居歐洲之首。
政府給予媽媽們的「育兒撫恤金」相當客觀,約佔工資的80%,單身母親養孩子也毫不費力。在自由平等的社會裡,北歐的女性自信大方,不會為婚姻奴役,她們抽菸、喝酒、聚會,很少依附男人,活得非常灑脫自然。
北歐有句諺語:「錢是可以儲存的,而時間卻不能。你怎麼花你的時間,決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質量。」
所以,即使在全年有100多天假期的北歐,人們並沒有將大把的時間消耗在看電視、打麻將、吃吃喝喝上,而是注重品質生活,追求精神享受。
北歐人熱愛讀書,他們非常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一杯咖啡,一本書,一整個下午泡在圖書館。北歐的讀書館非常密集,平均走十分鐘就能看見一家圖書館。人口只有530多萬的芬蘭擁有各類圖書館3000多家,人均圖書佔有率更是居世界前列。
除了讀書外,北歐人愛旅行也是世界聞名。一場說走就走的個人旅行,或是家庭度假,要麼去人跡罕至的小木屋,要麼滿世界飛來飛去,愜意極了!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已故的文學大師木心先生曾經寫下《從前慢》,古樸純淨的生活氣息令人懷念。但在北歐,這種慢悠悠的生活並不奢侈,而是常態。
北歐人有很強的家庭觀念,他們會留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家人。這裡的商店早上10 時才開門,下午6時準時關門,周末商店甚至不營業。很多初來北歐的遊客時常會有面對冷清清的街道而無法購物的尷尬。
即使在上班時間,他們也會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喝杯咖啡,與同事聊聊天,在湖泊與森林遍布的優美環境中,使靈魂做有氧呼吸,享受簡單幸福的時光。
在中國的上班族拼命加班吃快餐的時候,他們或與家人圍著火爐吃燒烤,或登山攀巖,或沐浴著陽光喝一杯卡布奇諾。
當然,北歐各國的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前十,並不只是因為社會制度、福利這些「硬體」,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內心的「小確幸」。
他們的幸福感源於先天的基因,他們「通常期望得到的比我們要少,較低的期待值被滿足了,他們也就滿足了」。
這種幸福不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滿足感,而是回歸生命本質的純淨和簡單,回歸自然。
在日益疲頓的快節奏生活中,在為生計奔波勞碌的漂泊中,人們漸漸變得麻木無力,北歐就像茫茫海岸的一盞孤燈,成為了我們嚮往的詩和遠方,寧靜遙遠,像人間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