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海口市區40多公裡外的瓊山區三門坡鎮紅明居有一個「印尼村」,這裡居住著100多位印尼歸僑。從上世紀60年代歸國至今,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如今他們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生活方式,說印尼話、唱印尼歌、跳印尼特色舞蹈及製作印尼美食等。
印尼人擅長製作各色糕點,九層糕、黃金糕、椰子餅、千層蛋糕、印尼年糕、炕餅……可謂花樣繁多。印尼歸僑們回國時,也帶回了製作印尼糕點的手藝。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會準備各色美味的印尼糕點歡慶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尼糕點逐漸在本地流傳開來,走進了海口的普通人家、商店或酒樓。但要想吃到最原始最正宗的味道,還是要到「印尼村」走一遭。
房滿英在為顧客製作肉串等美食。
□本報記者 蔡佳栩 文
□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印尼華僑歸國 帶回香料起家
走進紅明居20隊,只見這裡家家戶戶屋前後院種滿了花花草草,目之所及之處十分整潔乾淨。記者在一戶花團錦簇的人家裡見到了今年58歲的房滿英,她是歸僑第二代,也是遠近聞名的製作印尼糕點的能手。每當隊裡有人家辦酒席、親朋好友來訪等喜事,都慕名前來找她定製。
房滿英的手藝來自她的母親。在印尼時,她的家境已經很殷實,有小汽車出行,還有保姆照顧飲食起居。1960年,當她還尚在襁褓中的時候,父母親帶著她和幾個兄弟姐妹一同回國,加入建設祖國的隊伍。回來時,她的父母親把值錢的家當或變賣或丟棄,卻割捨不下印尼的香料作物。
記者在房滿英的房前屋後,看到了長勢蓬勃喜人的香蘭葉、香茅、南姜、黃姜和薄荷等。她介紹說,這些香料原產於印尼,跟海南本地的品種不一樣。她撕下一片薄荷葉讓記者聞,一股辛香清涼之感直抵大腦。
原紅明農場僑聯副主席李清徽也是製作印尼糕點的能手,他記得,剛回國定居時,父輩們利用會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的技術和專長開墾荒山荒地,在種植橡膠這種長期作物的同時,輔以斑斕葉、香茅等短期作物結合,一直栽種延續到了今天。「我們歸僑的歷史,都寫在了這些香料裡。」李清徽說道。
回憶起紮根祖國初期的那段歲月,李清徽說:「華人無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勤勞二字。」在農場的時候,面對艱苦的條件,歸僑們依然保持著蓬勃的熱情,去共同建設新家園。沒有路,自己開;沒有房子,自己蓋;沒有菜吃,自己種……
後來,最艱苦的日子過去了,歸僑們的生活又逐漸豐富起來。房滿英童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母親做各式各樣的印尼糕點,還有咖喱雞、沙嗲等印尼風味菜餚。最熱鬧的時候要數中秋和春節,家家戶戶把做好的印尼糕點一一端到食堂,擺滿了一長桌。歸僑們全部聚在一起,唱起印尼歌曲、跳起印尼舞蹈,歌唱日益美好的新生活,也思念著遠在異國他鄉的親人們。
花式印尼糕點 注入僑鄉特色
印尼糕點由歸僑們帶入本地之後,漸漸流傳開來。現在市面上流傳得比較廣的是九層糕,也叫斑斕糕,是一種混合了斑斕葉和椰子的甜食。九層糕疊層而起,寓意著人們「節節高」的生活,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明天的願景。
記者在房滿英家中採訪時,她正在一層層地鋪制九層糕。斑斕汁和椰漿需要先調配,採用新鮮採擷的斑斕葉搗爛過濾出汁水,混合粘米粉,加入白糖備用。椰漿的製作比較耗費功夫,椰子破開取肉,用工具將椰肉刨成泥狀。再用紗布包裹住椰子泥,加入熱水泡一會,擠出椰漿,同樣加入粘米粉和白糖調成糊狀。分層倒入模具上蒸鍋,蒸熟後再鋪一層,直到模具滿了為止。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九層糕便出爐了,廚房香氣四溢,東南亞獨有的香料氣息讓人感覺身處異國。不過,心急吃不了九層糕,需要等待四五個小時冷卻後,各個分層互相凝結才能切開,彼時口感更加軟糯清香。房滿英切了一塊事先做好的九層糕給記者品嘗,咬一口,Q彈爽滑,香蘭葉和椰漿的香味唇齒留香。房滿英說:「只要原材料好,九層糕怎麼做都好吃。」
椰香薄餅也是印尼糕點中的翹楚,薄薄的椰子餅,承載著歸僑們對曾經打拼過的熱土的原始記憶。房滿英告訴記者,椰香薄餅最原始的味道是用炭火烤的,烤出來的薄餅香氣撲鼻,整間屋子都裝滿了甜甜的椰子味。她拿出一件老舊的鐵質工具,上下兩個圓盤相扣,還有兩個很長的把手。原來,這就是最原始的製作椰香薄餅的餅鐺,只需將面調和好後倒到餅鐺上,再將餅鐺經特製的火爐烘烤,不多時即可出鍋。最多的時候,房滿英一天可以做20斤椰香薄餅。後來,隨著電器的普及,大家都用上了電餅鐺,效率更高了,產量也提升到30斤一天。當時,房滿英的椰香薄餅銷路很好,成為一家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印尼糕點中有兩樣最難做的要屬黃金糕和印尼年糕,因工序繁瑣、耗時較長難以流傳,市面上基本買不到。房滿英也嘗試過做黃金糕來銷售,但失敗率極高,後來逐漸放棄了。她解釋道:「黃金糕是印尼糕點中的精華,其工藝和發酵以及烘烤要求非常高,即使有豐富經驗偶爾也會失敗。我們父母那輩會做的人很多,但大多已經去世或年事已高,如今僑隊裡只有一個人比較擅長,不過也只在親朋好友來拜訪時才會製作。」
紅明居委會副主任、僑聯主席雲壯告訴記者,僑隊裡有幾位僑眷,現在仍然靠賣印尼糕點為生。每天晚上製作好後,第二天拿到三門坡市場去售賣。還有一些年輕的僑三代,跟著長輩學會了製作印尼糕點後,藉助「網際網路+」的優勢,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拓寬了印尼糕點的銷路,同時讓僑鄉味道走得更遠。
印尼餐不簡單 藏滿滿家鄉情
房滿英現在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做印尼糕點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於是做的頻率也少了。也許是繼承了父輩勤勞的品質,她總有一顆閒不住的心,她發現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周邊村民們很多走出國門,逐漸對東南亞的美食也感興趣起來。海口市區開了幾家東南亞風味美食餐廳,房滿英跟親友們滿心歡喜去品嘗過,卻都失望所歸。
回來後,她原本也打算開一家印尼風味餐廳經營,後來因為身體原因放棄了。不過,房滿英不甘就此作罷,閒暇時會接一些親朋好友的單。記者採訪的時候,她正在製作80份沙嗲豬肉串,客人提貨後用於家庭聚餐。她說:「用加了南姜、黃姜等香料調成的醬汁,將切成小塊狀的肉進行醃漬,再用竹籤串起來,烘烤過後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房滿英有一道拿手好菜叫咖喱木薯葉,她從冰箱裡拿出一大包冰凍過後的木薯葉,還有一包冰凍起來的咖喱醬,自豪地說:「木薯葉處理不好吃了會食物中毒,所以基本上很少有人吃,但經過我的處理,這兩樣法寶一起做出來就是一道天然的美食。」
此外,她還會製作正宗的咖喱雞、黃姜飯、加多加多(音譯:涼拌的沙拉)等印尼特色菜式。每當家裡有親朋好友做客時,房滿英也會親手做上一桌子印尼菜,大家圍坐在一起,享用著帶有黃姜、香蘭葉、香茅等香料的饕餮美食。飯後,大家一起跳起印尼傳統舞蹈,重溫僑隊那些過去的時光。
房滿英的生活其實是紅明居所有歸僑們的縮影,他們的祖籍來自全國各地,出生在異國他鄉,卻選擇在紅明居扎了根。
第一批歸國華僑們曾譜寫了《我的家在三門坡農場》《在這裡安了家》等歌曲,獻給這片他們拼搏過的熱土。歌曲記錄了歸僑們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也表現了歸僑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就像歌詞說的一樣,「我們在這裡安了家,從心裡愛上這個地方。」
來源:海報傳媒
王力宏要來海口開演唱會了!「龍的傳人2060「世界巡迴演唱會海口站, 與您不見不散!(☚戳)
耗資千萬的巨製《三體》來海口了!快和馬化騰、歐巴馬、雷軍一起開腦洞吧!!(☚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