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油菜花與淺山相映成景(攝影:張璐)
順義鄉村景美、人美、村莊美,美得文化底蘊濃厚,美得各具特色。
如今的順義鄉村格外讓人神往。遠望去,淺山依依,綠水潺潺,成行的樹木與農田渾然成景;走近看,大街小巷綠樹掩映繁花盛開,房前屋後整潔有序,鄉間小道潔淨通暢;底蘊濃厚的鄉村文化述說著「鄉愁」,村域產業煥發著新的生機,農民幸福的笑容裡傳達著真摯問候。
景美
淺山秋景美不勝收(攝影:張璐)
山、水、林、田、路等自然景觀是人們休閒旅遊關注的主要元素。在順義鄉村,這些生態景觀人們都可以欣賞到。
近年來,順義區加速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舞彩淺山」特色旅遊品牌,目前已成為人們休閒旅遊健身的一個好去處。將車停靠在木林鎮茶棚村舞彩淺山停車場,順著山勢,沿著步道,便將遊人引入淺山深處。這裡有滿山的灌木、遍地的野花、水榭亭臺、蘆葦蕩、木棧道、獨木橋……春夏時節的淺山,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景象;秋天的淺山層林盡染,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油畫;冬天的淺山銀裝素裹,安靜美好。大自然在這裡畫出「青山一脈舞彩綢」的美麗畫卷。
淺山腳下,茶棚村還有一大片花田,春季種植油菜花、秋季種植向日葵,形成了千畝花海景觀。花田設有三處雙層觀景臺,讓人們可以將美麗景色盡收眼底。金燦燦的花海與綠意盎然的山體構成的美景,每年吸引很多遊客前來打卡。
綠水繞城郭,清風拂面來。順義區水系豐富,流經很多村莊,為順義鄉村增添了不少靈氣。近年來,順義區不斷改善水生態環境,結合黑臭水體治理、小微水體治理、農村治汙工程等,不斷改善百姓身邊的水環境,努力構築人水和諧的宜居新家園。在張鎮無名河畔,村莊、樹木、河流相映成景。以前,沿線村莊居民將生活汙水直接排入無名河,為改善村居環境,張鎮通過建設截汙管線、埋設玻璃鋼汙水收集罐等措施,集中整治無名河沿線小散排汙口或雨汙合流口,切實解決汙水直排入河問題。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村莊內原先髒亂臭的小溝、小渠、小池塘,如今逐漸明亮了起來,變成美麗鄉村的「微景觀」,成為一道道百姓身邊有靈氣、有生機的「風景線」。
順義是現代農業大區,來到順義鄉村,風吹麥浪、瓜果飄香的田園景象,讓居民可以體驗一種野趣,回味一份鄉愁。春耕時節,在趙全營鎮萬畝示範方的田野裡,冬小麥綠油油的一片,為大地披上綠衣,噴灌機來回運轉澆灌著麥田。夏收來臨,田野裡又是一幅風吹麥田千層浪的景象,現代化的小麥收割機、打捆機、碼垛機等機械在田間來回運作。
一年四季,順義鄉村的田間地頭裡果蔬飄香。這得益於近些年順義區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和農產品附加值的各項舉措。順義區通過建設提升示範村、美麗休閒鄉村、星級園區、農業品牌,舉辦農產品推介會、農事節慶活動等方式宣傳推介優質農產品,大力發展農業休閒旅遊等新業態;通過「百名農業專家興順工程」,建立「農業專家+基層農技人員+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的科技入戶模式;通過實施農業網際網路、數字菜田等信息化項目,不斷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如今,一輛輛運輸車將櫻桃、西瓜、番茄等瓜果蔬菜運往市場,送到市民餐桌上,農民的腰包也隨之鼓了起來,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一年四季的豐收美景,讓農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讓人流連。
村美
石家營村乾淨整潔的街道(攝影:張璐)
暢通的道路、怡人的路旁風景、點綴在村莊的精緻景觀和休閒場所……順義農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講究,村容村貌大變樣。
穿梭在北石槽鎮的鄉村間,綠色時刻縈繞在身邊。北石槽鎮充分利用邊角地、廢棄地和閒置地進行綠化、造林,將一處處小微綠地與村莊緊緊相連,把綠色送到百姓家門口。從懷寺路右拐進入北武路,路兩側的地塊內種滿了各種樹木,野花點綴其中,迎風起舞。「村子被綠樹包圍,便多了份寧靜,也有了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村民劉開豔說。目前,北石槽鎮16個村均為市級「生態文明村」,北石槽鎮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鎮」稱號。綠色成為北石槽鎮那一抹最動人的色彩。
在順義有一個被稱為「花園村莊」的村。村裡有佔地面積20多畝的4個公園,供村民休閒娛樂;有一條1500米長的海棠大道,貫穿村落;有一片佔地200畝的油菜花海,花開時節美不勝收……這個村就是趙全營鎮忻州營村。「我們村的變化是從環境整治入手的。從2008年開始,村裡先後修建、擴建了街忻、怡忻、京承匯、順忻4個公園,公園面積超過20畝。」忻州營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傑說。記者發現,公園內綠植、長廊、涼亭等點綴其中,營造出宜人的休閒空間。「我們的村子是花園。這幾個廣場讓老百姓休閒娛樂有地方去了,很多鄰村的村民也會來這裡遛彎兒、跳廣場舞,即使冬天也很熱鬧。」村民王瑞榮自豪地說。村內的海棠大道,春天滿眼的白花,夏天兩行綠色,秋天掛滿紅紅的果實,春華秋實為村裡增添了不少驚喜,讓拓寬的道路更加美觀。
石家營村乾淨整潔的街道(攝影:張璐)
走進馬坡鎮石家營村,乾淨整潔的街道,氣派的小洋樓,隨處可見的鮮花綠植,獨具特色的千米綠色文化長廊,這些總讓人忍不住豔羨這大美的鄉村生活。村民胡玉芬告訴記者:「能夠有這樣舒適宜居的環境,垃圾分類可以說功不可沒。」據了解,石家營村經過多年的探索,現在已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分類閉環機制。村民將垃圾分類投放到家門口的廚餘垃圾或其他垃圾桶內,保潔員每天上門收運,並運送至村內集中回收點,之後再由鎮裡統一轉運處理。垃圾分類不僅提升了村莊環境,也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養,形成了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村民胡朝生說:「環境好了,大家臉上的笑容都多了,走到哪裡都覺得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李橋鎮南莊頭村藉助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全面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村民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一條街道上,記者看到許多家門前都有一塊精緻的小綠地,綠地上種有幾棵樹,別有一番意境。村內曾經的垃圾池被改造成了小景觀,與村舍街道景觀更加協調。在街道胡同內,設有指示牌,上面寫著這條街巷負責人、「兩委」幹部、黨員等信息。這樣的環境變化,得益於科學有序的規劃方案、長效的管護機制、大事小事大家一起協商的黨群議事廳,以及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群眾百姓積極參與的管理格局。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下水管道,修繕街道路面,規劃停車位,垃圾分類、綠化美化,建立微型景觀……一項項環境整治工作在村內有序開展,形成了「房在園中、人在畫中」的美麗鄉村景象。
綠樹紅花掩映庭院,整潔的民居錯落有致,漫步在順義的鄉村,讓人心曠神怡。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