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木層狀壓縮技術:給木材加點水—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黃榮鳳研究員處了解到,她承擔的國家林業局林業專利產業化推進工程項目「木材溼熱壓縮增強處理技術產業化示範」獲得了一項新成果:「低密度木材表層壓縮增強實木地板坯料加工技術」。黃榮鳳如釋重負般的告訴記者:「 8年心血沒有白費。」

對於新成果,驗收專家們如此評價,綠色環保低成本,是有用的好技術。項目在木材物理壓縮增強改性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創新性地研發了低密度木材的可控性層狀壓縮。有專家還幽默地總結道:「加點水,加點熱,想壓哪兒就壓哪兒!」

黃榮鳳說,本技術的顯著優點有6個:一是壓縮層位置和厚度可控;二是壓縮率低,材積損耗少;三是壓縮木材性能顯著增強;四是適用材種廣泛;五是加工過程和產品綠色環保;六是生產過程簡單,成本低。最讓人興奮的是綠化環保、成本低。

本技術主要解決了壓縮層的位置、壓縮層厚度的精準控制、壓縮變形的固定三個方面的技術問題。即可根據木製品加工、使用要求,將低密度木材的表層或者中間的任意層面需要強化的部分,有選擇性地壓縮增強,其餘部分不壓縮,壓縮率可以降低到20%以下,有效降低了壓縮密實化帶來的材積損耗。研發的層狀壓縮木材連續生產方法,研製的適合層狀壓縮木材的生產設備,以及低成本的生產工藝,有效解決了規模化生產的成本問題,可使人工林木材的使用性能達到高品質實木家具、地板等木製品的製造要求,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實木地板、家具用材的資源短缺問題,而且還可將低密度木材直接作為家具、地板用材使用。

黃榮鳳解釋說,採用本技術,無論壓縮層位於表層還是中間層,壓縮層的密度均可達到0.8g/cm³以上。經過工藝調整後,對絕大多數的針、闊葉材樹種都能適用。利用不同樹種特有的顏色、紋理等特點加工豐富多樣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如將材質軟、密度低的楊木進行物理改性,壓縮層的密度可以達到對照材的1.8倍以上,硬度可以達到對照材的2.4倍以上,木材的吸溼回彈率卻降低至1.34%,與改性前的原材料相比,高溫高溼條件下弦向尺寸穩定性提高46%以上,高溫低溼環境下的尺寸穩定性提高80%以上。整個處理過程是在水熱控制下完成,不用添加任何化學藥劑,無汙染、無排放,綠色環保。同時,生產過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其加工成本主要包括木材壓縮的材積損失量、壓機加熱和降溫的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

目前,已申請發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專利1件,已在久盛地板有限公司改建了1條年產1萬平方米的溼熱軟化壓縮增強地板基材示範生產線,生產出了奧古曼、楊木、坎諾漆3個樹種8個品種的表層壓縮增強實木地板,為速生材利用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朝陽途徑,從而推動人工用材林培育,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彭科峰 王建蘭)

相關焦點

  • 實木層狀壓縮新技術讓實木壓縮更隨性
    」獲得了一項新成果:「低密度木材表層壓縮增強實木地板坯料加工技術」。        驗收專家評價稱,這項技術綠色環保成本低,是有用的好技術。項目在木材物理壓縮增強改性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創新性地研發了低密度木材的可控性層狀壓縮。有專家還幽默地總結道:「加點水,加點熱,想壓哪兒就壓哪兒。」        黃榮鳳說,本技術的顯著優點有6個。一是壓縮層位置和厚度可控。二是壓縮率低,材積損耗少。三是壓縮木材性能顯著增強。四是適用材種廣泛。
  • 納米木材隔熱出色—新聞—科學網
    通過去掉木材中所有的填充材料、僅留下裸露的纖維,研究人員證實由此獲得的「納米木材」超越了幾乎所有現有的隔熱體。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 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的Liangbing Hu帶領團隊開發了這種納米木材。他們將木材暴露於廉價、簡單的化學物質——氫氧化鈉、亞硫酸鈉和過氧化氫。這些化學物質將木材中由木質素和半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剝離,僅留下纖維素的骨架納米纖維。
  •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研製四季油菜花定製技術—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油料所獲悉,該項四季油菜花海定製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在一年四季非極端低溫下任何季節或月份開花,並能夠實現按照「規定」時間開花,同時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讓老百姓隨時都能觀賞到美麗的油菜花。 長江流域廣泛種植冬油菜,一般在次年3月份開花,花期有限。
  • 月亮上的水比我們想像中多—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顯示,月球土壤,特別是極地的土壤,可容納大量的水。(圖片來源:ESA/NASA) 月亮上真有很多的水嗎?而且,研究者在非月球表面的地方發現了水的痕跡。 對2024年計劃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局(NASA)而言,這是個可喜的消息,因為水的存在,讓月球更可能成為人類探索火星的前哨基地。 月球水發揮的作用不僅限於可供飲用,水可以分解為氫和氧,產生火箭燃料,為人類呼吸供能。從地球向月球運送水造價高昂,而一旦解決月球表面的水供應,這些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石家莊鐵道大學建成鐵路文化園 —新聞—科學網
    架橋機上「逢山鑿路 遇水架橋 鐵道兵前無險阻」幾個大字,也是鐵道大學自成立以來,克服重重困難,取得長足發展的真實寫照。 文化園的軌道試驗區展示了一段套軌軌道,即同一線路橫斷面鋪有三根或四根鋼軌,讓使用不同軌距的列車都可行駛的雙軌距鐵路。
  • 新一代電解槽有望省錢又持久—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U SEUNG KIM/洛斯·阿拉莫斯國家試驗室   目前,電解水所用的電解槽價格昂貴,要麼需要昂貴的催化劑,要麼需要昂貴的金屬外殼。本周,研究人員在《自然—能源》發表研究稱,他們製造出一種只需要廉價材料的電解槽。 據《科學》報導,科學家們早在200多年前就知道如何將水分解為H2和O2。
  • 水可以被壓縮嗎?水被壓縮後會變成什麼樣?
    水可以被壓縮嗎?相信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搖頭的。畢竟,「液體不能被壓縮」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不過,這不過是一個為了簡化計算而確立的概念,從事實的角度出發,水其實是可以被壓縮的,而且任何的液體都可以被壓縮,只需要施加壓力就可以改變它的體積,只不過,壓縮後的液體改變是非常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科學家們才會為了簡化計算,表示「液體不能被壓縮」。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7月10日,記者從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獲悉,該院針對國家急需的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培養,將從今年開始在計算機類本科專業中設立「馮·諾依曼」實驗班。
  • 中國科技創業數字地圖在線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數字地圖基於知識圖譜技術,採用大數據分析對多源創新創業數據進行融合處理,抽取出雙創政策、高技術就業人口、研發經費投入、科創企業融資等90項反映中國科技創業發展的分析維度,形成雙創人才、雙創主體、雙創投資、雙創能力、雙創環境、服務載體等6個指標體系按地域進行呈現。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依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平臺,科研人員在建設運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凝鍊關鍵技術,加速推動大科學裝置衍生技術的落地生根,將聚變大科學工程項目中的超導、磁體、低溫等大科學工程衍生技術應用於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和高端醫療裝備產業。
  • 自動駕駛小巴阿波龍客串服貿會「接駁員」—新聞—科學網
    百度阿波龍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AI開車也要靠「眼睛"和「大腦」——車身配備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單目和雙目攝像機以及多傳感器融合都是阿波龍的眼睛,它們幫助阿波龍實時識別道路條件、周圍環境;百度自主研發的「汽車大腦」是阿波龍的腦袋,可以快速分析做出判斷,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讓它像老司機一樣安全駕駛。
  • 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按照農業農村部及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部署,依託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圍繞非洲豬瘟防控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創製了一種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經系統實驗室研究評價,該疫苗對家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被認為是非洲豬瘟疫苗最有希望的研發技術策略。
  • 「中國海洋第一展」:2020海博會在深圳開幕—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海博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海洋經濟展會,也是對外展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世界沿海國家開放合作及共贏共享的重要平臺、推進海洋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功能平臺、促進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的高端經貿平臺。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2007年設立的「簡浩然環境微生物基金」,是第一個針對環境微生物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獎勵基金。 熱原體綱是廣古菌超門分布廣泛且具有重要生態學功能的一個綱。由於有限的純培養物和基因組數據,很多未鑑定的熱原體綱分支的代謝潛能和進化關係仍然未知。
  • 專家學者中石大(北京)探討儲能前沿—新聞—科學網
    在致辭中,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表示,儲能技術是制約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儲能技術的創新突破將帶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要站在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的高度,加快儲能學科高質量發展,並對儲能技術專業建設、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提出了系統要求和長遠規劃。 高東鋒指出,要推進儲能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 牛頓蘋果樹在滬開花結果—新聞—科學網
    由於蘋果樹喜歡溫帶涼爽的氣候,在屬於亞熱帶氣候的上海會「水土不服」,為確保牛頓蘋果樹健康成長,辰山植物園植物育種室有著嚴格的進出條件:需要穿上白大褂,帶上藍色頭套,再紮上專用鞋套;先進的溫控技術使育種室內始終涼爽無比。在上海辰山植物園科研專家團隊不懈努力下,使得蘋果樹嫁接成活率達到95%以上。 牛頓蘋果樹將為科學會堂成為上海科學聖地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看樹更要看人。
  • 讓木材擁抱自然:戶外用木材產品技術及進展
    與室內環境相比,戶外木材產品面對的陽光照射、雨水侵襲、菌蟲腐蝕的挑戰更大,風化、腐朽和破損的風險更高,更需要系統的技術工藝來守衛其外觀及性能。一提到庭院深深、詩畫田園的美好畫卷,人們眼前總是浮現,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煙雨濛濛之中,木質的亭臺樓榭、桌椅藤架、棧道圍欄,與自然融合,與歲月相伴。
  • 大馬士革刀花紋實現可控再造 —新聞—科學網
    記者5月16日從河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工程學院能源裝備材料技術研究院殷福星教授金屬結構材料團隊通過冷軋和退火處理,在多層複合鋼基體內構築出層/網耦合界面和多級晶粒組織
  • 黑龍江省木材改良技術獲突破
    中國園林網1月15日消息:近日,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省內外知名專家,對東北林業大學承擔的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木材產業升級關鍵技術研究」的課題「單板浸漬增強技術」進行了成果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