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平均海拔830米的屏南縣迎來最好的旅遊季節。
過去,除了白水洋、鴛鴦溪,屏南似乎並沒有太多的熱點能讓人熟記。作為擁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遊區、國家綠色旅遊示範基地、省級生態縣等榮譽的自然環境優等生,屏南似乎缺少一個全面展示自己的機會。
一個新名詞「文創」,2015年開始在屏南鄉村萌發。5年來,許多古老的鄉村以令人驚豔的方式復甦,刷新了遊客的觀感,成為屏南串珠成鏈、振興鄉村的節點。
在廈地村的先鋒書店看書,落地窗外就是青綠的秧苗
2016年,從甘棠鄉的漈下古村到有千年歷史的雙溪鎮,「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村民油畫教育項目,啟發了第一批文創人的思維。屏南保存完好的鄉村建築格局和自然生態,讓天馬行空的文創找到了傳統文化的基點。同年,屏南正式開啟「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在硬體配套、交通設施加快完善的同時,2017年,文創的星火點亮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戲」的發源地——熙嶺鄉龍潭村。「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網際網路」的傳統村落文創發展模式,在龍潭創造出一個現代網紅村。到2020年,已經有來自北京、上海、廈門、香港等地的新村民在龍潭村安家,他們租賃、修復、改造老宅,還帶來了話劇表演和電影拍攝,藏在深閨的四平戲也時常在村口來一場快閃。時不時冒出的書吧、茶室和民宿,讓來龍潭村的遊客待得更久,走得更深入。
文創吸引來的不僅僅是遊客。2017年在棠口鄉,中國美術學院設立實踐基地,學生們利用下鄉社會實踐的契機,為屏南制定村落規劃、設計標誌標識、活化傳統鄉土文化、設計文創產品。2018年在雙溪鎮的前洋村,復旦大學也設立了實踐基地,學生們修繕恢復古民居,開闢竹編、陶瓷博物館,推動竹藝復興,打造以竹文化為主題的「竹韻前洋」。2019年,在屏城鄉廈地村,先鋒廈地水田書店成了書店粉絲群的打卡熱點,這裡銷售的百餘種文創產品都是由屏南當地的攝影師和作家參與的。
芳院村,一處正待發掘的百年古村。村口迴廊合抱的荷花池顯示出別具一格的景致
「文創屏南」漸漸為「生態屏南」做了最好的注釋:好生態就是好的生產力,而文創則是助推劑。
在屏南,不論是龍潭、漈下、北乾一線的文創基地,還是廈地、前汾溪一線的教育文化產業,抑或雙溪、前洋、壽山等地的群眾文化基地,都可尋到生態與文創的互動,它們為屏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的衝突感、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以及眾多文化景觀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