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的非遺:古人讀千年古書有心法秘訣,懂吟誦技巧後,破萬卷書

2020-12-23 沁心明蕊悟古今

「你值得了解與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看看過去一朝一代的風雲人物,古詩詞書畫人文等,讓我們和萍穎琉璃一起在這接力,走入中國歷史。」如果,我的努力寫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分享哦!

前言:

當您在一秒之內,點擊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想,您是千萬億人中對學習感到好奇的人。當您在30秒內,決定選擇放棄讀這篇文章時,您也許只是7.72億網絡上網人數中的一位(這是2017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調查顯示的我國上網人數量),對網絡文章,已失去耐心。當您選擇收藏分享本文時,我會感覺到一些小欣慰:您有耐心讀完文章,內心渴望讀到更優質的精華思想內容,也是對本文的質量的認可,將進一步激勵我學習,任重道遠。

網絡文化的危機:要讓優秀文化從網絡垃圾中脫穎而出

當大多數人在依賴網絡獲取快捷知識信息,同時,也對讀書與網絡文化失去耐心,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感受到了一種危機:網絡垃圾正在被無知者與牟取利益者,極速製造與擴展,在網絡中搜索到有價值性的精華知識,也變得如大海撈針。也許,我們需要承認一個現實:我們在培養時代的懶惰與浮躁者,不是後人真的不願讀書了,是現在可讀的書,漸漸減少了。如何讓前人經過千年驗證論證的經歷,智慧與知識,從網絡垃圾中脫穎而出,真正站到歷史文化的前沿,需要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承者去修悟與驗證,並提取出順應時代文明的文化思想,供後世傳承載道。這是我寫作這篇文章,與在艱難的生存中願意選擇做一名學習與傳播者的原因。

吟誦調:讀史知興退,古人三至五歲的孩子讀的書,我們三十多歲的大人才開始學習…..

讀史以明智。歷史,令人知興衰,繼而自悟,通慧。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被傳承下來。除了,有懂得聖賢之道的思想者記載文字,以供後人誦讀學習。更要有著千千萬萬的願意讀誦的傳播者,堅持用一種方法:吟誦,讀誦聖人的書,口口相傳,被更多的百姓聽到學習到,默記於心。

歐陽修四歲變孤兒,母親從小以稻草杆教他寫字,誦讀古人名篇。李白五歲能誦六甲。王勃六歲已經能夠寫詩詞文章。史學家司馬光自小覺得自己記憶力比哥哥弟弟差,就比他們更發憤讀書…...他們在讀書學習中,都運用了一種快速有效的讀書方法:吟誦。而今,響徹大街小巷的不是讀書聲。而是低靡不振的流行樂音,當大家在順著潮流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也讓七情六慾哀怨愁苦住進了內心,久久不散,無法清靜與安寧。

看看千年前的學子們,是怎麼寫出思想佳作,成為社會的砥流柱的?原來,他們從能開口說話三至五歲起,父母就已經讓他們開口,開始吟誦下面這些古聖人的詩書了。然而,如今,捫心自問:我們多少人還有耐心讀完這些書?或懂得其中的智慧?

古人讀書部分目錄: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我曾經也自以為讀了二三十年的書,有些內心的小驕傲,自以為是。我嘗不知道,為什麼生活總是為難人,讓人如此波折。後來,才突然明白,原來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活在了無明與愚昧之中。做的事以為對他人有幫助沾沾自喜。直到有天明白,不過自以為是,也未對人有所幫助。我們現代人寫書,往往還沒明白道理,便開始急於寫和傳播了。因此,後人讀的多是囚人不開慧的書。

惟有在聖賢的書中行走,越讀書才越覺得自我淺薄,而我們也不過是歷史塵煙中的一粒小沙子,來去匆匆,不過百年。惟有明心見性,修正個人行為,知道如何精進,成為想成為的人,做個不害於家庭和社會的人,才不枉短暫一生。當大人們從無明中走來,直到明白了自我所知少的時候,才會去學習修正完善自我。當孩子還是一張未染的白紙時,我們就要讓他接受明心見性的思想與文化,讓他從中悟得自我與人生去向,做一個更健全的人。

吟誦調過去和現在的身世是什麼?有些什麼歷史過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李白在《遊太山》時,不由得吟誦而出。

「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提到吟誦給讀書人帶來的晝夜相忘的樂趣,晉代的徐苗作為歷代的寒門學子中的一位也詩詞透露。

吟誦調,為什麼那麼受古人的歡迎?今人卻不知道,被列入了刻不容緩的非遺保護對象?

也和他本身帶有的常州傳統音樂形式有關,又叫常州吟誦。這緣於,它能夠更藝術化地呈現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境界。很好地結合了文學創作,音樂,語言的特色,能夠讓人更好地記誦住古詩詞等文學,再現歷代古人的人文風貌,給人帶來音樂的美感。在普通話沒引入國內時,吟誦調也會在說話間被穿插應用。

吟誦是從先秦已開始發源的一種帶有平仄韻樂感節奏的讀書方式。就像唱歌一樣,人在讀書時用吟誦多吟幾遍,就會自然而然地記住詞意,語境和情景。更加強了代入感。因為,帶有平長仄短的特點,也非常便於用於創作古詩詞。因此,古人的詩詞,大多數是在沉思中,已經隨口吟誦出來了,隨後再視流傳的必要性,決定是否出書。而今,我們現在的社會反過來,人在讀書不多的時候,就急於寫文字,想要傳言立世。寫不出來,又想欺名盜世,就開始大量地抄襲。

基於我國的國情,會吟誦的讀書先生,年齡已過百。我國最後一批會吟誦的先生,基本年齡已經在耄耋以上,少數的先生會比較全面的吟誦調。

很多人和一兩年前的我一樣,並不知道吟誦是什麼?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都在用普通話說話,用朗誦讀書。用唱流行歌曲的方式來表達心情。如今,響徹滿街的是讓人淪陷的情慾的歌聲。讀書聲在學校變得越來越低,難成為樂趣。

朗誦與吟誦有著殊途同歸的妙處。但若要了解中國真正的傳統優秀文化與精神,還是要靠吟誦才能記於心中。我們現代的孩子更早認識朗誦,是基於一段特殊的歷史原因。在20世紀初,朗誦隨著西方的話劇而進入,成為一種代替吟誦的讀書方式。因為朗誦更短促些,讓還沒明白讀書是什麼的國人,有一種賺了便宜,更偷懶與快捷的感覺。自此,吟誦慢慢被朗誦代替。

因為吟誦,文學更有趣味與意義,讀書變得更長久

當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所讀所學太淺時,我有種必需要多讀書的危機感。可是,隨著年紀越大,感覺個人記憶力衰退,時間越來越不夠。這時候,我認識了我的吟誦老師——鄧曉颺。雖然,是一名80後,僅僅比我大四歲,但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學者——孔子的遺範。那時候的她已經和魏嘉瓚老先生學習吟誦,也同時拜了國內其他幾位老先生學習吟誦。我們剛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她讓我用普通話朗誦蘇軾的《赤壁賦》。曾經,自我感覺朗誦也還可以過眾人耳目。然而,當她用高亢激昂的聲音,用吟誦調吟出這首詩時,我才感覺到三國戰場的氣勢,和蘇軾作賦時的心情與氣場。隨後,當我和她學習曹植的步虛調,吟誦《道德經》時,才發現讀古書不再如蜻蜓點水,有了願意大聲反覆讀誦的興趣,並自然而然地隨口吟誦出來。

在她眾多的學生中,有三五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人數通過網絡影響已達3000人。因為,共同學習吟誦的原因,同學們的凝聚力都很強,也會互相激勵,更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大家也都表示,不學不知道個人的不足,一學習嚇一跳,發現原來許多我們大人早應該知道的為人處世道理與學習知識,竟然比不上一兩百年前,三五歲的孩子們應該儲備的學習知識與思想。因為了這樣的發現,大家的工作學習,與家庭社會關係和氛圍也在悄悄變化。在共同的學習中,我們也領悟到古人原來要輕易地把這些幾百萬字的經典書,記在腦瓜裡,原來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做到。

為什麼要重讀古書?

現在的時代好好的。為什麼還要返回去讀古書,學前人那些老掉牙的知識?

有人大笑譏諷。就像笑話老子孔子活著時艱難不容易一樣。

比起生存的難,我們這些沒學過吟誦的大人們,現在要去學習吟誦調,掌握一門讀書技巧,如果沒有強烈的自我目標,不是想用於學習記誦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提升自我的文化修養,和用於家庭社會文化的建設,大人們真會覺得是一件畫蛇添足的事情。

讀書,博古通今,才能經世致用。當我們再重新讀古人的書時,並不是讓我們穿越回到過去,只是在翻閱古書時,不讓前人走過的彎路,累積的經驗和絕學,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和口口相傳,我們無法相信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也無法論證「道與法」的存在。我們永遠會用看神話迷信的眼睛來五千年前的文化與聖賢。再近一點,我們連近百年,十年,近一年,乃至自我都看不清楚。

隨著,未來網絡信息的發達,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能夠被更多的孩子們看到。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件張口容易,但做起來需要不斷精進反省自我的一件事情。萬世,都藏在古聖人的萬卷書中!不讀,不知道怎麼讀,讀不好書,便繼不成絕學!現在開始,願我們共同接力吧!

作者:萍穎琉璃,字珍一,號老穎子,又號萍穎俠蹤等,原名劉穎萍。琉璃鳥文化傳媒創始人。

古往今來,努力搜羅通透空靈智慧者的人物,夢境與作品都在這努力呈現。您看到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用生命在熬的心血與體悟。請支持一個剛入平臺新手堅持多年的原創作者。您可以轉載分享點讚留言,但不能侵版權。《琉璃夢錄》夢幻小說連載中,歡迎關注本百家號。

相關焦點

  • 讀書破萬卷,這「萬卷」該有多少本書?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讀書很多、學識淵博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用「讀書破萬卷」這句成語,意思是,萬卷書都被翻破,足見讀書之多。那麼古人的「萬卷」究竟又該有多少書呢?如果僅僅以數量而言,這個數目的確不少,而實際上萬卷書並沒多少內容,因為卷本指串起來的竹簡。古人一卷書的篇幅,只相當於現在的一章。一個人從七歲起每天讀三卷書,到不了二十歲就能讀萬卷書。其實,杜甫所說的萬卷書,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只是強調寫詩作文,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之上,才能寫出優美的詩文。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怎樣讀中國古書?
    如我們要明了我們民族已往的事跡和文化,則所有中國的古書都可以資我們的漁獵,都是我們必要的材料,不僅世俗所謂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才是我們所必要的書籍。不容說,在這個大範圍裡,更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區分。如要知道漢代的事情,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自然是最重要的書籍;如要知道元代的事情,則《元史》和《元秘史》俱是要籍而前三史便沒有十分大用了。
  • 湖南畢業旅遊六大最心儀的景點: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
    畢業後,出去旅遊放鬆一下,是不少莘莘學子的共同選擇。讀書,我們不僅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湖湘文化的精神主要有兩點:一是強調心性修養、人格修煉,重視讀聖賢書,這是湖湘理學的傳統;二是勇敢尚武,重視經世致用,有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傑精神。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今天我們盤點一下湖南畢業旅行六大最心儀的景點。
  • 金克木:中國人必讀的10本古書!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古書,包括小說、戲曲。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暑假又很短,讀讀書,旅旅遊,陪陪孩子,眨眼就過了一半。有的朋友說,暑假看不進書,天氣炎熱、心浮氣躁,根本靜不下來。有的朋友說,現在誰還看書啊?一人一部手機,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還有的朋友說,書是最好的安眠藥 ,看不上三頁就夢裡會周公去了。我卻不以為然,從小,我就喜歡讀書。
  • 蘇軾:初秋,午後,「讀盡床頭幾卷書」的愜意,誰懂?
    讀盡床頭幾卷書。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佔得人間一味愚。熙寧十年至元豐二年,蘇軾任徐州太守。元豐元年的初秋,清風徐徐,忙碌不已的蘇軾,在這個午後,享受到了難得的清閒,品味到了久違的愜意,拿起枕邊的幾卷書,隨手翻閱,一篇《南鄉子·自述》便在蘇軾的筆尖緩緩流淌而出。
  • 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欣賞
    今日欣賞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其寓意是: 在這古樹參天、 歷史悠久的幽靜之地, 讀書辯理、 研究經典, 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聯語既是律己, 又在勉人, 闡明只有 「傍百年樹」 的毅力, 才能做到 「讀萬卷書」,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也就是說, 樹木成材需要時間, 人的學問也需要積累。 如此語境, 非常適合書院這種文化傳播場所, 很有書香味道。
  • 「研學之旅」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11月28日,宜賓一中的同學們來到千年古城——南溪,開展了為期一天的研學遊活動,此次活動由宜賓市南溪區仙源旅行社全程帶領,並且由四川金熊貓講解員全程解說,通過此次活動,宜賓一中的學生和家長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溪歷史,領略了南溪風採。
  • 想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閱人無數
    你有沒有做過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哪怕這個決定會改變你的一生。世界上可怕的是你還沒有努力就已經選擇放棄了。我們很多人一開始生下來可能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作為父母是有責任去教他,告訴他。你不說,他永遠不會明白的。
  • 一份走心的開學攻略|書,要怎麼讀?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告誡自己的孩子學業應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全詩通過寫陸遊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 關於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古人告訴我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關於讀書和行路的話題眾說紛壇,其實這就是身體和靈魂,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常常聽到別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經常有人說,「帶孩子出去玩,其實孩子本身不想出去,實際上是大人自己想出去玩。」對這一點我不敢苟同。
  • 貴州驚現上古文字,譽為「天書」,證實是失傳已久的《易經》水書
    老人介紹的時候說,這一套書一共有五冊,是他們世代相傳用手抄下來的,而且祖上有規定,新的一代抄完之後,舊書便要燒毀。謝朝海已經是第7代傳人了,而此時他拿出來的《連山易》已經是自己60年以前抄錄的了。水書,是用水族文字寫成的圖書,水書的形狀非常的像金文和甲骨文,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記載水族的宗教、倫理和哲學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水族的祖先在遠古時期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的「易經」。一直以來,水書都是由水書先生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傳男不傳女,這些男性通過口耳相傳還有手抄經書的方式,使得水書沒有像其他的文字一樣後繼無人。
  • 古人讀《春曉》是什麼味道?聽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演繹
    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今天展示了。他還展示了越調吟誦《春曉》,古人讀《春曉》大概也是這樣子。12月5日,張一平《越調吟誦:怎樣吟詩》新書發布會在杭州圖書館舉行。在這本書中,張一平記錄了他所傳承的越調吟誦,包括方法和示例。
  • 書山有路「讀」為徑 與淨如法師「讀書經」一席談
    為此,在日前「非遺宣傳月」期間,記者有幸採訪了「有緣千裡來相會」便有「一見如故」情結的釋淨如法師,請他談談中醫成名與讀書的關係。筆者:法師,據了解,您在20幾歲就出家受戒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同時,您為什麼又精於研修古書醫道呢?
  • 開書店除了懂書,你懂市場嗎?
    無料團隊渴求讓每一個獨立而又豐滿的靈魂,都有處可棲。他們有書、有酒、有茶、有人、有手工、有故事,並且舉辦好沙龍、好展覽、好演出、好課程。眾所周知,書酒茶,手工和故事,都是可以成為物化的商品。為了更好地運營空間,團隊也尋找到有能力、有趣味的人對線上線下空間進行運營管理。
  • 《易經》勸告:當你身邊有這三種狀況時,說不定有人在背後算計你
    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
  • 還在拜空調之父 百度秒懂百科喊你來學古人降溫妙招
    現代人可通過吹空調、吃冷飲、衝涼等方式來防暑降溫,那麼古人是如何度過漫長的夏季呢?這怎麼能難倒聰明的祖先們,據百度百科「防暑降溫」詞條的秒懂視頻顯示,遠在戰國時,古人們就有了諸多防暑降溫的妙招。中國人吃冰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這與古代冰箱的發明密不可分。
  • 我在路上等你—讀了萬卷書也別忘了行萬裡路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外裡路,行外裡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我更願意將兩者相結合吧。今天收到了一條很有意思的評論,他說:「旅行是心靈的閱讀,而閱讀是心靈的旅行」。可見,不論是閱讀還是旅行,我們都得從「心」出發。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該去往何處?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出發?
  • 048-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
    其實這些年來走了不少的地方,但要說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中的那種境界,似乎還沒入門。我覺得一個人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加上濃厚的興趣,才能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穫。這也是我們行萬裡路的一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