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了解與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看看過去一朝一代的風雲人物,古詩詞書畫人文等,讓我們和萍穎琉璃一起在這接力,走入中國歷史。」如果,我的努力寫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分享哦!
前言:
當您在一秒之內,點擊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想,您是千萬億人中對學習感到好奇的人。當您在30秒內,決定選擇放棄讀這篇文章時,您也許只是7.72億網絡上網人數中的一位(這是2017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調查顯示的我國上網人數量),對網絡文章,已失去耐心。當您選擇收藏分享本文時,我會感覺到一些小欣慰:您有耐心讀完文章,內心渴望讀到更優質的精華思想內容,也是對本文的質量的認可,將進一步激勵我學習,任重道遠。
網絡文化的危機:要讓優秀文化從網絡垃圾中脫穎而出
當大多數人在依賴網絡獲取快捷知識信息,同時,也對讀書與網絡文化失去耐心,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感受到了一種危機:網絡垃圾正在被無知者與牟取利益者,極速製造與擴展,在網絡中搜索到有價值性的精華知識,也變得如大海撈針。也許,我們需要承認一個現實:我們在培養時代的懶惰與浮躁者,不是後人真的不願讀書了,是現在可讀的書,漸漸減少了。如何讓前人經過千年驗證論證的經歷,智慧與知識,從網絡垃圾中脫穎而出,真正站到歷史文化的前沿,需要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承者去修悟與驗證,並提取出順應時代文明的文化思想,供後世傳承載道。這是我寫作這篇文章,與在艱難的生存中願意選擇做一名學習與傳播者的原因。
吟誦調:讀史知興退,古人三至五歲的孩子讀的書,我們三十多歲的大人才開始學習…..
讀史以明智。歷史,令人知興衰,繼而自悟,通慧。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被傳承下來。除了,有懂得聖賢之道的思想者記載文字,以供後人誦讀學習。更要有著千千萬萬的願意讀誦的傳播者,堅持用一種方法:吟誦,讀誦聖人的書,口口相傳,被更多的百姓聽到學習到,默記於心。
歐陽修四歲變孤兒,母親從小以稻草杆教他寫字,誦讀古人名篇。李白五歲能誦六甲。王勃六歲已經能夠寫詩詞文章。史學家司馬光自小覺得自己記憶力比哥哥弟弟差,就比他們更發憤讀書…...他們在讀書學習中,都運用了一種快速有效的讀書方法:吟誦。而今,響徹大街小巷的不是讀書聲。而是低靡不振的流行樂音,當大家在順著潮流享受音樂之美的同時,也讓七情六慾哀怨愁苦住進了內心,久久不散,無法清靜與安寧。
看看千年前的學子們,是怎麼寫出思想佳作,成為社會的砥流柱的?原來,他們從能開口說話三至五歲起,父母就已經讓他們開口,開始吟誦下面這些古聖人的詩書了。然而,如今,捫心自問:我們多少人還有耐心讀完這些書?或懂得其中的智慧?
古人讀書部分目錄: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我曾經也自以為讀了二三十年的書,有些內心的小驕傲,自以為是。我嘗不知道,為什麼生活總是為難人,讓人如此波折。後來,才突然明白,原來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活在了無明與愚昧之中。做的事以為對他人有幫助沾沾自喜。直到有天明白,不過自以為是,也未對人有所幫助。我們現代人寫書,往往還沒明白道理,便開始急於寫和傳播了。因此,後人讀的多是囚人不開慧的書。
惟有在聖賢的書中行走,越讀書才越覺得自我淺薄,而我們也不過是歷史塵煙中的一粒小沙子,來去匆匆,不過百年。惟有明心見性,修正個人行為,知道如何精進,成為想成為的人,做個不害於家庭和社會的人,才不枉短暫一生。當大人們從無明中走來,直到明白了自我所知少的時候,才會去學習修正完善自我。當孩子還是一張未染的白紙時,我們就要讓他接受明心見性的思想與文化,讓他從中悟得自我與人生去向,做一個更健全的人。
吟誦調過去和現在的身世是什麼?有些什麼歷史過往?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李白在《遊太山》時,不由得吟誦而出。
「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提到吟誦給讀書人帶來的晝夜相忘的樂趣,晉代的徐苗作為歷代的寒門學子中的一位也詩詞透露。
吟誦調,為什麼那麼受古人的歡迎?今人卻不知道,被列入了刻不容緩的非遺保護對象?
也和他本身帶有的常州傳統音樂形式有關,又叫常州吟誦。這緣於,它能夠更藝術化地呈現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境界。很好地結合了文學創作,音樂,語言的特色,能夠讓人更好地記誦住古詩詞等文學,再現歷代古人的人文風貌,給人帶來音樂的美感。在普通話沒引入國內時,吟誦調也會在說話間被穿插應用。
吟誦是從先秦已開始發源的一種帶有平仄韻樂感節奏的讀書方式。就像唱歌一樣,人在讀書時用吟誦多吟幾遍,就會自然而然地記住詞意,語境和情景。更加強了代入感。因為,帶有平長仄短的特點,也非常便於用於創作古詩詞。因此,古人的詩詞,大多數是在沉思中,已經隨口吟誦出來了,隨後再視流傳的必要性,決定是否出書。而今,我們現在的社會反過來,人在讀書不多的時候,就急於寫文字,想要傳言立世。寫不出來,又想欺名盜世,就開始大量地抄襲。
基於我國的國情,會吟誦的讀書先生,年齡已過百。我國最後一批會吟誦的先生,基本年齡已經在耄耋以上,少數的先生會比較全面的吟誦調。
很多人和一兩年前的我一樣,並不知道吟誦是什麼?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都在用普通話說話,用朗誦讀書。用唱流行歌曲的方式來表達心情。如今,響徹滿街的是讓人淪陷的情慾的歌聲。讀書聲在學校變得越來越低,難成為樂趣。
朗誦與吟誦有著殊途同歸的妙處。但若要了解中國真正的傳統優秀文化與精神,還是要靠吟誦才能記於心中。我們現代的孩子更早認識朗誦,是基於一段特殊的歷史原因。在20世紀初,朗誦隨著西方的話劇而進入,成為一種代替吟誦的讀書方式。因為朗誦更短促些,讓還沒明白讀書是什麼的國人,有一種賺了便宜,更偷懶與快捷的感覺。自此,吟誦慢慢被朗誦代替。
因為吟誦,文學更有趣味與意義,讀書變得更長久
當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所讀所學太淺時,我有種必需要多讀書的危機感。可是,隨著年紀越大,感覺個人記憶力衰退,時間越來越不夠。這時候,我認識了我的吟誦老師——鄧曉颺。雖然,是一名80後,僅僅比我大四歲,但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學者——孔子的遺範。那時候的她已經和魏嘉瓚老先生學習吟誦,也同時拜了國內其他幾位老先生學習吟誦。我們剛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她讓我用普通話朗誦蘇軾的《赤壁賦》。曾經,自我感覺朗誦也還可以過眾人耳目。然而,當她用高亢激昂的聲音,用吟誦調吟出這首詩時,我才感覺到三國戰場的氣勢,和蘇軾作賦時的心情與氣場。隨後,當我和她學習曹植的步虛調,吟誦《道德經》時,才發現讀古書不再如蜻蜓點水,有了願意大聲反覆讀誦的興趣,並自然而然地隨口吟誦出來。
在她眾多的學生中,有三五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人數通過網絡影響已達3000人。因為,共同學習吟誦的原因,同學們的凝聚力都很強,也會互相激勵,更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大家也都表示,不學不知道個人的不足,一學習嚇一跳,發現原來許多我們大人早應該知道的為人處世道理與學習知識,竟然比不上一兩百年前,三五歲的孩子們應該儲備的學習知識與思想。因為了這樣的發現,大家的工作學習,與家庭社會關係和氛圍也在悄悄變化。在共同的學習中,我們也領悟到古人原來要輕易地把這些幾百萬字的經典書,記在腦瓜裡,原來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做到。
為什麼要重讀古書?
現在的時代好好的。為什麼還要返回去讀古書,學前人那些老掉牙的知識?
有人大笑譏諷。就像笑話老子孔子活著時艱難不容易一樣。
比起生存的難,我們這些沒學過吟誦的大人們,現在要去學習吟誦調,掌握一門讀書技巧,如果沒有強烈的自我目標,不是想用於學習記誦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提升自我的文化修養,和用於家庭社會文化的建設,大人們真會覺得是一件畫蛇添足的事情。
讀書,博古通今,才能經世致用。當我們再重新讀古人的書時,並不是讓我們穿越回到過去,只是在翻閱古書時,不讓前人走過的彎路,累積的經驗和絕學,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和口口相傳,我們無法相信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也無法論證「道與法」的存在。我們永遠會用看神話迷信的眼睛來五千年前的文化與聖賢。再近一點,我們連近百年,十年,近一年,乃至自我都看不清楚。
隨著,未來網絡信息的發達,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能夠被更多的孩子們看到。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件張口容易,但做起來需要不斷精進反省自我的一件事情。萬世,都藏在古聖人的萬卷書中!不讀,不知道怎麼讀,讀不好書,便繼不成絕學!現在開始,願我們共同接力吧!
作者:萍穎琉璃,字珍一,號老穎子,又號萍穎俠蹤等,原名劉穎萍。琉璃鳥文化傳媒創始人。
古往今來,努力搜羅通透空靈智慧者的人物,夢境與作品都在這努力呈現。您看到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用生命在熬的心血與體悟。請支持一個剛入平臺新手堅持多年的原創作者。您可以轉載分享點讚留言,但不能侵版權。《琉璃夢錄》夢幻小說連載中,歡迎關注本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