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志︱雨兒胡同齊白石故居:齊老人的這一年

2020-12-25 澎湃新聞
(一)

一位老人,身量高瘦,須髯飄飄,手扶根細長的木杖,兀自立在院子的中間。北京的風沙來,他不懼塵霧;北京的暴雨來,他盡你衝刷;北京的寒雪墜,他眉巔、衣襟白絮盈滿……他住在這個院落的時候,已是年愈九旬的老人了,誰哪裡敢、又有誰讓老人家如是地櫛風沐雨呢?是的,這是齊白石的塑像,2012年北京市復修了「齊白石故居」,這五六年來,老人一直佇立在這裡。

故居中的齊白石塑像

北京的「齊白石故居」有二。一是位於西城區跨車胡同那座老宅子。1926年齊氏六十二歲時置辦下的,他一直住到1957年逝去。三十多年的「跨車生涯」,交織著太多的故人與故事,已然有大量的憶述。今日在北京,跨車胡同位於財金萬丈與貪腐共生的金融街地區一段極不起眼的小巷,齊居在四周崇樓大廈的擠迫下,恍若一粒土坷垃。齊白石堪稱世界上最貴的老頭兒之一(他的畫少估有,三萬張,每一張少估兩平方尺,每一平方尺少估三十萬元,則老人家市值一百八十億元),他的主要故居如此面貌,令人悲嘆。

齊老人的第二座故居,就是前述立銅像的那處,位於東城區的雨兒胡同。北京中軸線的北部有地安門,地安門外萬寧橋(後門橋)之西是水光瀲灩的什剎海,之東就是胡同經緯成「蜈蚣」狀的南鑼鼓巷。這兩塊寶地都是元大都的遺存。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中已把什剎海之南的「北海」(相對「中南海」而言)「挎」入其中了;其實,把西邊這塊水面和東邊這塊陸地一併囊入申遺,也是一個辦法。南鑼地區「蜈蚣」十六條胡同,雨兒其一也。相對於人潮湧動的「蜈蚣背」,作為「蜈蚣腿」的雨兒胡同要清靜許多。齊白石故居堪稱整個地區的一顆明珠,但造訪者尤其寥寥,有文化心的遊者到這兒透透氣,換換感覺是個聰明的選擇。

跨車胡同齊白石故居

雨兒胡同齊白石故居

雨兒胡同故居是個較典型的四合院。北房三間大體展現了齊老人生前居住的狀貌,東西廂房是展室,南屋影像播放兼售紀念書冊。北面正房是來人必然瞻視的。迎門一間的牆上,老人篆書的聯語:「大福宜富貴,長壽亦無疆」,豁然醒目。左手一間(西)是畫室,中置畫案。右手一間(東)是臥室,一具老床。畫室隔扇上的一副隸書對聯不能不看。右手句是:「勿展無益之卷,勿吐無益之語,勿涉無益之境,勿近無益之人」,其下署「恕庵書於琴劍書屋」;左手句是:「本《書》以求其質,本《詩》以求其情,本《禮》以求其宜,本《易》以求其動」,其下署「丁卯孟秋叔平仁兄雅屬」。從對聯的內容上來看,先應說是「本……」什麼的,後才說「勿……」什麼的。從對聯的規矩上來看,「丁卯孟秋叔平仁兄雅屬」屬於「上款」,「恕庵書於琴劍書屋」屬於「落款」。如此說來,齊氏故居正房的對聯安反了!也就是說,這副對聯本應是:

本書以求其質,本詩以求其情,本禮以求其宜,本易以求其動;

勿展無益之卷,勿吐無益之語,勿涉無益之境,勿近無益之人。

齊老人在世時的狀貌未得見,但此番修葺重開已有五六年了,竟一直是這樣顛倒著。齊故居業務上歸北京畫院,屬地上歸東城區文委。斥人家「缺少文化」未必服人,責他們「輕心掉之」則恐難推託,代表性文化區域的重要文化元素,如此輕慢待之,是不是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西側間右手的對聯上聯

西側間左手的對聯下聯

左手聯下部題的上款

齊故居的房子,清代屬皇太極第四子葉布舒(康熙時封輔國公)的府院,後來是清內務府總管大臣某氏的私宅,民國年間北海公園董事會長董叔平曾住這裡。前述這副對聯,上款是「叔平仁兄」,顯系董叔平舊宅遞存下來的,1950年代曾見過舊貌的一位攝影家說這木製對聯本來是很寬展的,只是在前些年重裝時,把木製件大大地鋸窄了,並且將其左右倒置了。

1955年春,周恩來總理安排齊老人住到了這裡。1956年春,齊老人返回了跨車胡同舊宅。1957年,葉恭綽、陳半丁等提案建立「北京畫院」,齊白石逝世後這院落轉歸北京畫院管理……雨兒胡同東口鑲嵌一鐫刻銅字的解說,上言「民國時期北海公園董事會長董叔平、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舊居均坐落於此」;把「民國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混為一談了,這讓人說點什麼好呢!

雨兒胡同的銘牌

(二)

說起齊老人1955年到1956年在雨兒胡同住過的這一年來,他留下的一幅書畫作品令人揪心:

此蟹借東坡先生句題之云:魂飛湯釜命如雞。後世賢者鑑。九十六歲書於北京,白石。

看其內蟹形離散,大字「魂」那尾一筆「厶」已被勾走了!何以如此驚悚?

「魂飛湯釜」書畫

圍繞著齊老人遷居這件事,史來一直有不同的說法。

齊白石第四子齊良遲(1921-2003)1985年曾寫文章回憶:

那是1955年一個春寒料峭的清晨,一輛小臥車停在北京西城跨車胡同15號門前。……一車門開處,走出一住知天命的婦女,她是齊白石老人的弟子胡絜青。約摸一刻鐘光景,父親端戴水獺帽子,緊圍水獺領巾,手持紅色手杖,在胡的伴隨下,坐小臥車而去。兩小時過後……開來了載重汽車……來者……擅自將白石鐵柵畫屋的鐵索順利開啟……五名壯夫若入無人之境,霎時間,三間白石鐵柵畫屋內的家什,被搬運得只剩留一個破瓷罈子……載重汽車幾聲啟動之後,呼嘯而去。中午時分……電話鈴嗡嗡地響著…… 「白石老人已搬到後門以東的雨兒胡同14號,你們可以到那裡去看他。」

發生在跨車胡同鐵柵畫屋的故事實在太多,這裡不能夠備述,但齊白石口述、張次溪(1908-1968)記錄的《白石老人自述》中有一段敘說1935年七十三歲時的意外:

陰曆六月初四上午寅刻,我聽得犬吠之聲,聒耳可厭,親自起床驅逐。走得匆忙了些,腳骨誤觸鐵柵欄斜撐,一跤栽了下去,整個身體都落了地,聲音很大,我覺著痛得難忍……腿骨的筋,已長出一寸有零,腿骨脫了骱,公母骨錯開了不相交,幾乎成了殘疾。我跌倒的地方,原有鐵凳一隻,幸而在前幾天,給寶珠搬到別處去了,否則這一跤栽了下去,不知重傷到什麼程度說不定還有生命危險。

待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跨車的建築日漸破敗,維修不及,老人住起來多有一些不便。另外,兒孫繁衍,良莠不齊,也增添了老人的煩惱。舒乙(1935-)因了老舍和胡絜青的關係,年輕時曾伴父母登門跨車。一次去齊家,只見老人低頭伏在一個圓形的水器上——老眼昏花,靠得近近的,原來是他盯著其內遊動的幾隻小蝦在琢磨。老人題畫,往往留下「晨興一揮」「磨墨一揮」等詞句,讓人想著他真箇是執筆「刷刷」如疾風掃雨;舒乙說自己站一邊看過老人走筆,穩穩地,慢慢地,全不似想像中的「揮」。

因了老舍、胡絜青的藏品中,有相當數量的齊白石書畫,所以舒乙對齊氏書畫也頗有心得。在一次齊白石專題的小範圍講座中,舒乙講到了這樣一件秘事:跨車胡同東院正房,北牆是舊磚砌成的,年頭一長,磚塊間的泥灰自然就有些脫落,於是有些磚就如同老人的牙齒「鬆動」起來。是哪個「不肖子孫」(齊老人語)動了歪腦筋,琢磨著把牆上的磚抽出兩三層,從空洞間伸進手去,正好夠到靠牆畫桌的抽屜後隙,能夠把老人藏在抽屜中的畫兒偷出來……次數多了,雖是耄耋老人也會發現這一破綻,搞得老人開初以為有什麼妖孽,後來曉得是「不肖子孫」所為,他備增煩惱。

還有,跨車小院的「茅房」(今稱廁所)是在東南角,「蹲坑」  式,這對年紀越來越大的老人家明顯是十分不便,蹲下去站起來往往需較半天勁。再有1951年,陪伴老人七八年的夏文珠女士,因為家內的矛盾,竟一夕不辭而別,惹得老人令親友四處尋找而不得歸。還有,五十年代以後新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齊老人也是一張好牌,頗有些時候需要安排貴賓到跨車胡同會一會老人——老人高興的茬口,也樂于贈來者一兩幅畫作。種種因緣,當有人說服他覓個新住處時,他並沒有執拗得不同意,老小孩的心態,去個新地方也不妨順水推舟。於是就有了1955年初的搬離。

雨兒胡同故居正屋內的書畫展陳

雨兒胡同齊白石故居西側間畫室

上面是周恩來總理「罩」著,具體經辦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當時的負責人華君武等。米景揚(1936-)二十歲入榮寶齋,是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為齊白石拍攝膠片紀錄的目證人,後來任榮寶齋的副總經理。米景揚說起中國美協「文革」前後的被批判感慨唏噓:1966年,造反派指斥美協是「齊白石的孝子賢孫」,安排雨兒居所屬典型「罪行」。新時期老人正名之後,又有人指斥安排雨兒遷居是對齊「限制自由」。米景揚證實說:齊白石遷居雨兒那一年,榮寶齋與老人的交道還是挺多,不管是哪一位工作人員去,不管是取畫件,還是送潤筆,到雨兒胡同14號門口,照例要在門房登記單位、姓名之後,才得進去。據說齊家的兒孫們來,也是要登記的。米回憶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孫一大群,有時老人也分不清,記不住,你來討這個,他來要那個,那不是把老人家折騰死。所以國家的安排,也確實有保護齊老人的意思。」

說到「魂飛湯釜」那幅作品,米景揚看得淡然:齊白石已是九十二歲(他自署是九十六歲)的老人了,一則是到了新的環境,總有些不習慣、不適應的地方,比如原來是一大家子人進進出出,熱熱鬧鬧,拱繞著老人家,現在一下子冷清了,兒孫晚輩來也得如客人一樣地登記獲準;二則是誰在老人耳邊說點挑毛病、不滿意的話,老人不是很容易沿著這一「誘導」往下想嘛,有一陣子往來榮寶齋的人曾私底下說老人產生幻聽、幻覺,道是有人在他附近敲鑼吹號,喊追呀殺啊,等等。如是的情況下,老人寫出這樣的作品,那不過是他一時心境的反映。米景揚舉出了齊白石的另一幅書法,說它也是這時候所寫:

予願搬回跨車胡同老屋。數十年生活(計等計)習慣,兒輩宜善體老人心意。乃翁示。

怎麼辦呢?問題交到周恩來那兒,總理指示:老人願意回去,聽他的。執行「陪駕回宮」任務的是郭秀儀。

齊白石寫給家人的囑咐

郭用總理派來的政務院的汽車,請齊上座,從雨兒到跨車,把老人的起臥都安排妥當才離開。米景揚介紹:郭秀儀(1911-2006)的丈夫是北伐將軍、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的黃琪翔(1898-1970),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住在燈市西口的乃茲府街,喜藏書畫,是榮寶齋的常客。郭秀儀與老舍夫人胡絜青、楊虎城夫人陶聖安同拜齊白石為師學畫(後來拜師的女弟子還有吳祖光夫人新鳳霞、黃苗子夫人鬱風等)。齊老人在郭的畫作留下了這樣的題字:

庚寅、辛卯二年,從予遊者閨秀三四人。此秀儀畫第二幅,甚穩。九十一白石記及。

秀儀弟子畫此八哥,口張似有聲,真妙手也。白石題。

此小幅乃秀儀弟子所畫,初作能工,可喜可喜。九十二白石題。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逝世,他生前畫的最後一幅作品《牡丹圖》就是畫給郭秀儀的,只是因為老人體力不支,還未來得及題款。

黃琪翔郭秀儀夫婦,是齊白石書畫收藏的一方重鎮;說起他們的這項貢獻,那該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務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號稱「人民藝術家」,北京齊白石故居閉門謝客,隱藏了什麼秘密?
    齊白石大家都知道,提起國畫就一定會提到他,齊大師被稱為人民藝術家,大多數人可能只知道他是個畫家,並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才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齊白石他這一生經歷了軍閥官僚日寇帶來的災難,這位老人對這些給他帶來災難的人無比的痛恨,這裡面尤其痛恨的就是同為中國人的日偽官僚,這些人狗仗人勢,強逼著齊白石老人賣畫給他們,齊白石老人也硬氣地停止賣畫,堅決不把畫賣給這些惡人。人們對於北京故居謝絕參觀有很多的猜測,有很多的人不滿齊白石的後人居然將他的故居上貼了據客令。
  • 南鑼鼓巷周邊4條胡同將修繕 揭帽兒胡同等的前世今生
    明朝時候,稱為梓潼廟文昌宮,清朝時稱為帽兒胡同,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院落以及昔日貴族的宅邸,比如清朝的達貝子府、末代皇后婉容故居、以及馮國璋故居等。 帽兒胡同6號是達貝子府,貝子達賚的故居。達貝子為乾隆女和敬公主後人,1923年,達賚將和敬公主府以15萬大洋賣給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自己遷居帽兒胡同6號來了。
  • 張家在龍潭湖東湖西北角為袁崇煥修了座小廟,與齊白石也頗有淵源
    建廟是1917年,其時張在民國政府司法部任職,住家在宣南爛縵胡同東莞會館。作者 楊良志如今這水平的東西還真一時難找。人云是在今左安門內大街西側,實際上「左街」之闢乃近半個世紀之事,當初這一帶總的是水泊片片,荒丘連連的。說張園大體在這一方位差似可矣。張篁溪的兒子張次溪,1908年生人,年輕時即以北京文史掌故為好,二十六歲上由楊梅竹斜街的中華印書局出版《燕京訪古錄》(91則筆記),一炮打響!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湖南湘潭齊白石故居見聞記
    誤入齊白石故居,是旅途中一個小小的美麗的意外。那次我自駕遊,沿著107國道,漫無目的,走走停停。途經湖南湘潭,看到「齊白石故居」的指引牌,便轉了個彎,前去看稀奇。齊白石老人故居 選自於:齊白石老人自述 下了107國道,幾分鐘車程,上了個小山坡,前行約一公裡,就到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下車,突然就想起少時背誦過的《桃花源記》(晉代陶淵明的名篇)。
  • 在沿星羅棋布的胡同,找尋北京的名人故居
    政治家、文學家、畫家、京劇名角……都曾在這裡留下他們生活的印記這些足跡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今天文旅君就帶大家到京城裡的名人故居去逛一逛~1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曾在這幽靜、安適的四合院內,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10年。
  • 末代皇后婉容故居,價值幾十億的帽兒胡同,開起了印度餐館
    北京東城區西北部的帽兒胡同現如今成為了北京市的一個熱門旅遊景點。這條胡同處在南鑼鼓巷和什剎海之間,往西走就到了地安門外大街。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而現如今北京市倖存的胡同古街並不算很多兒,帽兒胡同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卻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風貌,是北京十大胡同區之一。
  • 這裡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高價值的帽兒胡同,卻開起了印度餐館
    這裡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高價值的帽兒胡同,卻開起了印度餐館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現在好,其實現在大多數人們出門旅遊等會去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和一些出名的旅遊景區,像我們的首都北京每年會有大量的遊客前去旅遊,甚至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北京旅遊
  • 北京名人故居一覽
    這在他的畫作中有所反映,在他的居所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保護他的故居,有利於後人與白石老人零距離接觸,體會他特有的心境與狀態。舊宅庭院中,想必曾閃動著聞雞起舞少年仗劍的矯健身影,舊宅書房裡,當年或曾出現紅袖添香夜讀文章的求學情景,一首首別具風採的詩歌如涓涓溪流,匯成了《破戎草》《破戎草之餘》這些影響後人的過去,都藏在這岌岌可危的故居裡,等待人們品讀。
  • 逛一逛老北京胡同——第三篇:帽兒胡同
    建在文昌宮的基址之上的是帽兒胡同小學。帽兒胡同的9號和11號是可園,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園林之一。帽兒胡同的35號和37號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之外,這條胡同還住過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將領洪承疇、北洋軍閥馮國璋。
  • 北京十大名人故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4. 老舍故居體驗:老舍故居院落布局緊湊,純木結構,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磚砌影壁。西邊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北邊書房內有幾件文物,一枚齊白石為老舍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贈老舍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硯臺,上刻「笠翁李漁書畫硯」。歷史:老舍在這兒「寫了一輩子北京」。
  • 齊白石第十二孫齊展儀深情追憶白石老人生活點滴
    他將珍藏多年的828件齊白石文物無償捐給了齊白石紀念館。他就是被大師齊白石愛稱為「老虎子」的齊白石第十二孫齊展儀。日前,齊展儀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深情回憶了當年生活在爺爺身邊的點點滴滴  想起爺爺齊白石  定居在北京的職業畫家齊展儀,是齊白石老人四子齊良遲的兒子,是白石老人的第十二孫,湘潭齊白石畫院名譽院長。在祖父誕辰140周年紀念日前夕,他再次回到祖父的故鄉湘潭,這裡的一草一木無不撥動他濃濃的鄉情。
  • 每一條有故事的胡同都是治癒系
    03 東不壓橋胡同在胡同裡溜溜達達轉悠了一天,正在看著地圖尋找婉容故居的TO君,碰到了這條東不壓橋胡同,著實被引起了極大的興趣。這條胡同裡也沒有橋,為什麼叫東不壓橋呢?東不壓又是什麼意思呢?帶著疑惑,先逛一圈再說。
  • 徒步北京——參觀紀曉嵐故居、尋訪芥子園舊址、暢遊八大胡同
    紀曉嵐故居是一所兩進四合院,緊臨晉陽飯莊。院外的紫藤架,以及端坐在石桌旁手託大菸袋若有所思的紀曉嵐銅像,共同見證著這座老宅二百多年的風雨。走進閱微草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陳列在展櫃裡的那杆長長的旱菸袋鍋,據解說講為後人仿製,並且有點誇張,實際沒那麼長。
  • 南鑼鼓巷往西,條條胡同擁有精彩故事
    昨天我們逛了南鑼鼓巷東邊的八條胡同,今天讓我們來到西邊的胡同,不過不是8條,是10條。去看看更加精彩的人和故事。這八條胡同分別是福祥胡同、雨兒胡同、蓑衣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後鼓樓苑胡同、南下窪子胡同。
  • 齊派傳人、少白公子-畫家湯發周:揭秘齊白石老人篆刻原印欣賞
    齊白石(1864-1957),漢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 記錄美好生活——《逛一逛老北京的胡同》第三篇:帽兒胡同
    今天帶來接著逛一逛老北京胡同」帽兒胡同「,大家有好的景也可以分享出來。帽兒胡同帽兒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北部,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明朝時候,稱為梓潼廟文昌宮,清朝時稱為帽兒胡同。建在文昌宮的基址之上的是帽兒胡同小學。帽兒胡同的9號和11號是可園,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園林之一。帽兒胡同的35號和37號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之外,這條胡同還住過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將領洪承疇、北洋軍閥馮國璋。帽兒胡同是北京倖存的25片胡同保護區中的一條非常著名的胡同,是當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 北京,帽兒胡同,你一定要去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獨一無二的胡同,住過皇親國戚,聚過仁人志士,有廟宇,還有名校。這條胡同,呈東西走向,全長585米,寬7米。位於北京老城區鼓樓和地安門之間,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東連南鑼鼓巷,西接北京的龍脈地安門中軸線,是北京倖存的25片胡同保護區中的一條非常著名的胡同,是當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 齊白石?烤字
    早年創業初期,北京人還沒認烤肉宛這口兒。為了把烤肉做精,掌柜的從選料入手,遍走京城大小牛羊肉鋪子,跟老鄉們討教最適合烤的牛種和部位。最後敲定以蒙古產,三百斤以上,四五歲的羯牛和乳牛為最好。用於烤的肉,必是上腦、米龍、和尚頭。烤肉宛對刀工也十分講究,單說切肉就可謂之一絕。使用尺許長的特製鋼刀,將肉「拉切」柳葉形,斤肉約出一百五十片左右;再醃漬、調味等再烤。
  • 末代皇后婉容娘家院落位於帽兒胡同 出嫁前居住
    帽兒胡同,是大名鼎鼎的南鑼鼓巷大道中的一條分支胡同,如果不是特別去探訪,很容易錯過這個路口。這裡保留著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院落以及不少昔日貴族的宅邸。  在我中學的時代,經常騎車穿過這條胡同上學。但即使四合院門臉兒的青磚、雕梁和石獅子,也值得一看。這裡和帽兒胡同9號一樣,被稱為「可園」,是清末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的宅第花園,文煜是滿洲正藍旗人,這座宅園是他出任外官回京後修建的,始建時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透著有蘇州園林的小巧別致。  6號是達貝子府,貝子達賚的故居。清宗室12等級爵位中,貝子列親王、郡王、貝勒之後,為第四等級的皇親。達貝子為乾隆女和敬公主後人。
  • 帽兒胡同,古色古香的一條街道,很有老北京的感覺
    帽兒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胡同。帽兒胡同的頂端與南鑼鼓巷相交,過去一點還有著名的菊兒胡同,末端是菸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來此遊覽,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種氣息,帽兒胡同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