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雲華
你吃過,不長在土裡面的水果和蔬菜嗎?我相信很多人沒有吃過。有2個原因:
1)價格太高了,這類蔬菜比傳統蔬菜高几倍的費用;2)不敢吃,習慣吃土裡的蔬菜,這種靠營養液長大的蔬菜安不安全。
這裡談到的蔬菜就是植物工廠裡靠LED光、營養液培育的蔬菜,這些蔬菜完全不長在地裡,一年不是長1季,而是30天就可以上市,一年可達十季以上。同時管理一個植物工廠,只需要2-3名工人。該類產品高效、高產、安全等特點受到市場追捧。
同時,日本認為植物工廠,是解決土地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能源問題、農業人員老年化問題、氣侯問題、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根本途徑;認為植物工廠是「中間產業」,不僅能帶動農業、而且還能帶動工業、健康產業、信息產業等農工商多業的發展。
對此,權威媒體指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100億,「植物工廠」或許是解決糧食的辦法。
當下,不管是出於市場規模還是社會責任,巨頭企業紛紛發力「植物工廠」。比如,京東、京東方。
2018年,京東植物工廠落成儀式在北京舉行,京東自建的植物工廠總面積達1萬多平米,是國內最大的日本技術太陽光和人工光結合型植物工廠,也是國內最大的可量產、商業用途的日本技術水培蔬菜工廠。
據了解,在技術手段的加持下,京東植物工廠內的蔬菜將常年處於最適宜生長的環境中,產量是常規種植的3-4倍,更是比常規種植方法節水90%以上。
2019年8月,作為一直深耕植物工廠的「京東方」也在下一城,京東方和百度達成合作,推出AI植物工廠。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基於百度大腦的視覺技術、EasyDL、飛槳(PaddlePaddle)、EdgeBoard等AI產品技術,已實現水培蔬菜智能種植。
據了解,植物工廠引入百度AI技術之後,初步估計產量提升了10%~15%;種子、基質、營養液這類的生產資料的使用,降低了10%~15%的用量。由於對專業人才依賴的降低,也解放了農業專家,使其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
京東和京東方都採用LED能源,但這類LED設備用電量非常高。2018年深圳能源集團投產的「光伏+農業」項目,該系統也可以實現「植物工廠」的目的,只是藉助太陽能發電而已,也是希望降低用電成本。
目前,市場已經有植物工廠的水果和蔬菜在銷售,當然也有很多創業者藉助植物工廠延伸出親子教育、休閒觀光等項目,實現植物工廠的產業化。
同時,專家指出,植物工廠最大的優勢不是高產,而是安全,這一主張符合當今消費潮流,未來價值可期。
一
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面臨食物不足困境的人口數量達到約8.21億,這一數字連續第三年增加。如果不加大應對力度,2030年消除飢餓的目標恐難實現。
其實,解決世界飢餓難題,就是增加食物供給。因此,植物工廠似乎成為該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另外,植物工廠的產量效平高於傳統農業,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以菠菜為例,植物工廠中培育的菠菜平均生產周期約為每年19茬,而普通田地種植的菠菜一年不會超過4茬,普通溫室一年也不超過6茬,效率高出3-4倍。且,菠菜溫室大棚裡也要70~80天才可成菜,而在植物工廠裡只需30~40天。
除了提高產量之外,植物工廠更節水、更能保護環境。
數據顯示,植物工廠培育蔬菜的耗水量極低,每顆蔬菜從種子到成菜僅需要500ml水,比一瓶礦泉水的水量還要少,比常規種植節水90%以上;同時蔬菜所需的營養液也是循環使用,整個植物工廠接近零排放,對環境造成的負荷極低、並且產出的蔬菜都無農藥殘留,保障了食品安全。
從總體來看,我國大陸企業數量眾多,產業鏈初步形成,並已形成若干產業集聚區,但企業單體規模較小,尚處於快速發展早期階段。數據統計,2020年中國植物工廠數量將達到200座左右,部分植物工廠已建或在建項目解讀。
我們深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強烈,『植物工廠』種植的蔬菜無需農藥,且可以避免受土壤汙染的影響,恰好迎合了大眾需求,因而市場潛力巨大。
二
目前,大多數植物工廠的布局者都產業巨頭或者資本大佬。
比如,中糧、寶鋼在布局植物工廠園區,菲利普、三菱等企業也紛紛介入植物工廠的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廣。京東、京東方自建植物工廠,還有福建光電企業三安集團甚至投入70億元「跨界」打造大型植物工廠。
根據觀察,我國植物工廠發展時間尚短,還處於科研、試驗、示範階段。但植物工廠作為一種新興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開始在花卉、蔬菜等品種的栽培中使用。
導致這個原因就是植物工廠的投入成本巨大,其中用電成本非常高。其中,以10畝地植物工廠為例,投入不低,設備投入要1000萬元,運行成本每年要10多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成本是目前植物工廠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除了設備投入外,植物工廠所需的用電量遠超常規農業生產方式,「現在10度電能夠生產1公斤左右蔬菜,未來我們希望可以提升到每10度電生產3公斤蔬菜。」
然而,另一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是所有植物都能夠在植物工廠中生產。目前,很多植物工廠的實踐者遴選出十幾種草本葉菜植物,包括生菜、小白菜、冰菜等,還有金線蓮、石斛等多種中草藥材,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在植物工廠內栽培木本植物成功的案例。
除了投入成本之外,另外植物工廠的產品價格也非常高。
調研發現,「植物工廠」種植出來的生菜,其生產成本是每100克約6元,零售價則是每100克10-12元,比傳統方式種植出來的生菜售價貴了2-3倍。因此,一二線城市消費者才是植物工廠的真正用戶。
但,植物工廠一直處於「一半冰山一半火海」,尤其盈利困難。
據《福布斯》雜誌報導稱,2016年在東京舉行的溫室園藝與植物工廠展上,日本的植物工廠有大約70%無法實現盈利,有人甚至認為,這一數字應該接近90%。
三
植物工廠企業無法盈利,除了成本與回報不對等之外,還有就是消費市場的「小眾化」。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其長表示:這個市場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如果民眾了解並且認可植物工廠的模式,那其產品自然就會得到認可。不過,植物工廠產出的菜也不會是普通消費者的首選,「只能是小部分人群的消費品。」
在植物工廠的產業上,除了京東宣稱植物工廠培育的蔬菜上市銷售之外,其實很多植物工廠的產品都沒有用於銷售,而是用於教育培訓、休閒觀光。
中國農業產業分析師李劍認為,很多植物工廠,尤其是小型的室內農場裡不僅僅是賣蔬菜,而是藉助新型商業模式,比如親子教育、休閒農業、採摘活動、休閒體驗等模式上挖掘用戶對植物工廠的深層次的需求。
比如,西安打造了一個2700平方米的創意蔬菜館,並對外開放,市民領略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魅力,還用來科普教育和旅遊觀光,全力打造集生產、示範、科普教育、培訓,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
李劍還指出,未來植物工廠模式將會呈現家庭化,與城市融合得非常緊密。比如植物工廠可以跟社區、超市、家庭、賓館、飯店、醫院、養老、學校科普等很多方面結合,還比如,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發迷你型家庭小型植物工廠裝置,且產品已投入市場,可以滿足觀賞和蔬菜食用等剛需。
儘管,目前植物工廠處在初級階段,但中國存在巨大的市場,一旦商業化落地之後,必將會迎來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