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跨年,都去了日本。
一方面是因為同屬於東亞漢文化圈,有熟悉感,而且近。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禮儀文化,不管是在細節講究上,還是在人與人相處中,都讓人毫無壓力。
所以,在這裡你既能感受到文化的熟悉,又能獲得人際關係中的放鬆。
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對於禮儀的注重,有多注重呢?
記得有一次在東京塔等朋友,見到兩個日本人聊完事情分別,首先微笑道別,打好招呼,然後相互一鞠躬,轉身離去。
這個很正常,我們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但是過了一會,其中一個人走著走著轉身看了一眼,發生對方還在原地看著他離去,於是鄭重的轉身,又一大鞠躬,對方自然也還了一大鞠躬,依然是彎腰90度那種。
兩鞠躬離別已經震撼到我了,誰知道又走了幾步後,對方還不放心,回頭再看了一眼,發現還在,於是又是轉身,鄭重的三鞠躬。
一次離別,三次鞠躬,第一次讓我深刻感受到「禮儀」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份量。
然後慢慢的開始有意識的,去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果然發現這種為對方著想的心思無處不在。
比如去逛超市我們會問,雞蛋還有麼?日本人不是,他們會問,「雞蛋沒有了吧?!」
為什麼要用否定句呢?因為否定句暗含著——雞蛋沒了是常態,是默認值。這樣如果真的沒有雞蛋了,服務員也不至於太尷尬。
這種細節,可比你買完東西後對方對你鞠躬來的更加貼心。
連說話都這麼在意「禮」,那就更不用說日常的交往中了。
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注重禮儀呢?
本尼迪克特在著名的《菊與刀》裡,給出了一個文化決定論。
早在西漢時期,日本人就和咱們中國有接觸,也是這個時期的接觸,讓日本開始有了文字,開始了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演變。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就會定期派遣使者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思想、政治制度、還有實用的技術。
但是在文化思想裡,他們接受了儒家的忠孝兩個字後,卻沒有接受「仁」的概念,可咱們中國文化裡,忠孝仁義裡,仁才是核心呀?!
孔子強調的「仁」,是從身邊人開始的責任,這種責任是自願前提下的責任,就像康德說的,有能力的時候去行善,是一種道德義務一樣。
這種責任,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對別人有交代,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嚴己寬人,而不是寬己嚴人。
第二層意思,是要對自己有交代,夜深人靜的時候,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過不了別人這一關,是恥,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是羞愧,咱們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裡,對外無愧與人,對內要無愧於心。
這套修行,在西方文化裡也一樣,西方文化裡,宗教至上,他們要處理的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所以西方人要過的自己這一關,是上帝安置在人們心中的「良心」這一關。
過去了是上帝的恩賜,過不去就是「原罪」。
而日本人經常掛在嘴邊的「義理」兩字,也就是道義和理念兩個概念,其實就是咱們的對外和對內兩套關係。
但是他們既不接受咱們中國人的「仁」,也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罪」。
他們自己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觀,即不存在與人和神之間,也不存在與人與抽象的觀念,像我們中國的「仁」之間,而只存在於人際關係之間。
也就是對他們來說,人與人之間對他人的負責——恥,比重很大,而對自己負責的「罪」,比重很小。
所以我們也說日本是一個恥感社會。
正是因為缺乏了中國的「仁」,西方的「良心」這種精神內核,所以他們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用一個哲學點的概念,就是日本人的主體性卻是了,導致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異常發達。
所以,當咱們中國人在慎獨,西方人在十字架下懺悔時候,日本人卻在街上見個人就鞠躬,因為他們脫離不了沒有人際關係下的道德觀念和自我。
當然,這只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家之言,而且這個理論被日本人自己吹捧,這種日本特殊論極大的滿足了日本的虛榮心,並且臆想出很多獨特的能力。
比如他們認為日本人對自然界有一種獨特的敏感,能從蟬鳴中聽出音樂的韻律。
再比如他們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靠的不僅僅是語言,還有一種無法用語言描摹的心領神會。
還有藝術,禪的意境和審美,意境變成了他們的一張名片,遊走在全世界。
雖然,我覺得極簡主義,是物資匱乏下社會,不得不演化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哈哈哈哈哈
不過這種靠他人,靠人際關係維持的自我,很容易出現問題。
一方面容易沒有自主性,天皇讓你幹啥你幹啥,二戰期間幾歲孩子都能嗷嗷的衝往戰場。天皇說投降,他們也能輕鬆投降,毫無心理壓力。
當年美軍進入日本接管的時候,還擔心民族主義鬧事情,誰知道一片安寧,人家說投降就投降,沒有一絲絲怨念。
另一方面,人性裡的那些「原罪」怎麼辦?沒有神,也沒有良心來約束,只靠人際關係之間的壓力來制約的話,如果沒有了人際關係呢?
於是新聞裡經常出現,日本人脫離熟悉的日本環境,發現身邊沒有日本人時,或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容易放縱自我,變得讓我們不認識。
之前在梁文道的《圓桌派》裡,聽到一個日本作家說過這個現象,日本本國國民離開自己國家以後,露出讓他們自己都羞愧的醜陋一面。
這也是這種人際關係壓抑文化下的產物。
不過,這樣的環境,對於一個我們這樣的外人來說,卻是一個反思自我的機會,至少在細節和同理心上,我們可以學的還有很多?不是麼?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