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之死: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血色葬禮上的暗湧與悲歌

2020-12-19 不勞而獲勞小姐

「我來,我見,我徵服」——尤裡烏斯凱撒

俄羅斯人曾說過,人類歷史是由三個羅馬組成的。第一個羅馬是羅馬帝國,第二個羅馬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佔庭帝國,第三個羅馬帝國就是莫斯科。前兩個羅馬都因戰亂毀滅了,只有莫斯科的第三羅馬永垂不朽。

為什麼連最硬核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也會以羅馬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呢?說白了還不是因為羅馬在西方文明史上站的是C位麼!不過,當年羅馬之所以能C位出圈,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那個傳說中的男人。

這個男人,就是凱撒。

尤裡烏斯凱撒塑像

凱撒出身富裕之家,童年因父親站隊錯誤,整個家族被沒收一切財富和榮耀。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羅馬內戰的時候,凱撒拒絕站隊。而是選擇與龐培和克拉蘇結盟,共同瓜分羅馬。

假如我們花點時間去看一下凱撒的履歷,就會發現他的一生實在精彩無比。他文武雙全,不僅徵服了三大洲,連寫的軍事回憶錄也被流傳了2000多年。 在成為執政官的10年裡,他有效地遏制了腐敗,消除債務,讓羅馬窮人得以翻身。

他在死後被羅馬人封神,其治國理念超越了羅馬的邊界。後世君王以他為楷模紛紛效仿,就連他的名字也成為一些歐洲國家王權最高的稱謂。他用強權與鮮血終結了羅馬的共和制,開啟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時代,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新篇章。

縱觀他傳奇的一生,被提及最多的還是他的死。在《尤裡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把目光聚焦在「刺殺凱撒的動機」上。通過凱撒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探討了獨裁與共和的優劣,提出了權力的歸屬問題。同時,莎士比亞還引導讀者去思考:政治權力集中於單一領導人應到什麼程度?還有當發現潛在的暴君時,人民是否需要提前除掉他。

但是,因為劇本文體和篇幅的局限,莎士比亞沒有在《尤裡烏斯凱撒》中深入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過,若干年後的今天,美國歷史學教授巴裡·史特勞斯卻把答案都寫在了新書《凱撒之死》裡。

與莎士比亞的看法不同,巴裡 施特勞斯認為凱撒謀殺案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準軍事行動,是由凱撒手下心存不滿的軍官們精心構思的陰謀。在《凱撒之死》中,他結合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找出了這次陰謀中的關鍵性人物,深度分析了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

01凱撒之劍: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

正如凱撒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徵服」一樣,所向披靡的凱撒把羅馬從一個不到8平方公裡的城市,擴展為超過186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大國。

戰爭中,他總能力挽狂瀾,一次次地拯救軍隊於兵敗之間。

對敵人,他冷峻。對羅馬人,他寬厚仁慈。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卻也是一個治國魔鬼。三大同盟時期,他以極端的暴力方式威懾元老院各成員,得到了羅馬執政官一職。

儘管凱撒的高壓獨裁手段,讓他與政敵的每次對戰中都大獲全勝,但也被貼上了「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標籤。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不管是凱撒的朋友,抑或是敵人,都將凱撒視為擾亂羅馬共和秩序的頭號敵人、

對此,凱撒不屑一顧。從埃及回來之後,他開始了一輪新的幻想:他要為羅馬建立一個更強大更令人驚嘆的社會制度,以滿足統治羅馬這個橫跨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帝國需要。巴裡·史特勞斯在《凱撒之死》裡具體地描述了這個遠景:「在這個重構的帝國裡,所有居民都是公民,而非臣民。在這個經過改革的國家裡,公眾都是公共物品的貢獻者,而非貴族精英道上的絆腳石。」

為了實現他的夢想,他冒著挑起內戰的風險,跨過盧比孔河向羅馬進軍。他不惜動用暴徒和殺人犯來捍衛他的榮耀,毫不遲疑地動用武力抗擊他的精英對手們。

除了暴力制裁,凱撒也善於利用金錢來虜獲士兵和人們的歡心。不得不說,作為一名獨裁者,凱撒在收買人心這方面做得比誰都好。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不論小事,還是大事,凱撒都能事無巨細精心打理。

因為凱撒深知,沒有軍隊和人民支持,他的宏願就會無法進行。因此,他取悅士兵,取悅民眾。在士兵和民眾心目中,凱撒是最愛戴的人。 在他的鐵蹄下,再也沒有一個政治家能阻止他對權力的渴望。也沒有軍隊能打敗他,抵擋他的士兵和劍。

02凱撒之敵:公仇與私怨,理想與陰謀

要探究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就必須從凱撒的敵人與朋友說起。

內戰後,凱撒因豁免他的政敵,反而導致敵人增多:原來的敵人因凱撒的赦免感到了羞辱,原來的朋友則因為看到敵人與自己平起平坐而心氣不順。

除了政敵龐培和加圖,最致命的敵人其實隱藏於凱撒的朋友圈中。歷史學家尼古勞斯認為,刺殺凱撒陰謀的初衷與其說是自由和共和,不如說是宮廷式的勾心鬥角和爭風吃醋。在這場刺殺中,凱撒的朋友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正如政治家塞尼卡所言:「這場陰謀中,凱撒的朋友多於敵人」。

第一個叛變的朋友是來自元老院的卡西烏斯。於公,他對凱撒的君主行為感到十分震驚,並公開投票反對凱撒獨權的。於私,因為沒有在新的戰事中得到重用,所以他對凱撒心生怨恨。

另一個關鍵的人物是布魯圖斯。布魯圖斯是行刺凱撒行動中的最關鍵人物。巴裡·史特勞斯認為,從身份上看,布魯圖斯是最合適的刺客人選。他既有羅馬人最嚮往的權威和人脈,也是龐貝與凱撒共同的朋友。因此,羅馬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布魯圖斯的身上,希望他能從愷撒的手中奪回大權、將羅馬引領回共和理想的方向。

布魯圖斯刺殺凱撒的動機與卡西烏斯頗為相似。雖然在《尤利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則將布魯圖斯塑造為道德楷模,刻意渲染他為刺殺摯友痛苦不已的心情。但巴裡 施特勞斯卻犀利地指出,布魯圖斯憂慮的是行刺凱撒的風險,而不是道義。

如果說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都曾為了羅馬共和國而戰,那麼德奇姆斯則是從頭到尾都只是為了一己私慾。在現存西塞羅寫給德奇姆斯的13封信中,有5封提到了自由、專制、行刺凱撒或共和國,並同時提到了「私利才是德奇姆斯刺殺凱撒的動機」。

綜上所述,不管是凱撒的敵人還是朋友,都擔心他以君主製取代共和制。因為他破壞了羅馬人生活的不成文規定,甚至讓朋友認為自己對他們也構成威脅。各種感複雜,既有公仇,也有私怨。既為理想,也是陰謀。

而我個人認為,與其說凱撒的悲劇是其個人的操作失誤,還不如說是因為在當時羅馬人的觀念裡,根本無法接納一個「終身獨裁官」。因此,出於對個人特權的保護,一旦時機成熟,依舊還是會密謀除掉凱撒,而非忍辱負重去屈從。

03凱撒之死:血色葬禮下的暗湧,共和自由的輓歌

作為徵服者、創造者、獨裁官,凱撒是偉大的。但他在政治生涯的最後階段卻又是不明智的。巴裡 施特勞斯在書中指出,內戰之後,凱撒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他本應醫治羅馬在內戰後的創傷,但他沒有。他雖然寬恕了貴族敵人,卻沒有得到對方的寬恕。他通過法律幫助民眾,但又限制選舉,故而弱化了自治。他低估了自己的敵人數量和膽量,為了所謂的「尊嚴」與「堅無不摧」,最後命喪元老院之外。

有些人認為殺死凱撒理所應當,因為他濫用了強權。他們殺死凱撒絕非為了權力,而是為了自由獨立和正當的統治。

但更多的人則對這個陰謀感到憤怒。因為凱撒是是羅馬的神。他終生致力於守護羅馬,為羅馬人謀求更好的生活。他寬恕了敵人,敵人卻忘恩負義。他善待朋友,朋友卻對其背叛不忠。不管是敵人,還是朋友,都迫不及待去謀害他,實在諷刺。

正如羅馬作家弗洛魯斯的諷刺那樣:「一個以自己同胞鮮血灑滿整個世界的人,最終以自己的鮮血灑滿元老院。」

而涉案的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和德奇姆斯也未能保住他們的官職或榮譽。屋大維的崛起加速了羅馬共和主義的死亡,羅馬最終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專制的國家。

04凱撒封神:從暴君到烈士,從共和到帝國

凱撒死後封神,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庇護者。

在人們的心中,凱撒不是一個暴君,而是一名烈士。

人們只記得他的才華,以及對士兵與窮人的感情。

大家都選擇性地遺忘了他的暴力和嗜血,以及獨裁統治下所導致的死亡和奴役。

隨著他的形象從暴君到烈士,羅馬也從共和走向了帝國。

儘管凱撒之死,以一連串的謀殺與背叛開始,以死亡為終結。

儘管當年密謀刺殺凱撒的人,也早已在史冊上煙消雲散。

但凱撒的名字卻成了一個泛稱,一個榮耀,被冠以每一任羅馬統治者的稱謂上。

而羅馬,最終也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專制國家。

參考資料:

1、【Netflix紀錄片】《羅馬帝國第二季:尤裡烏斯·凱撒》 Roman Empire Season 2

2、【英】莎士比亞,《尤利烏斯·凱撒》

3、電影《凱撒大帝》

相關焦點

  • 羅馬鐵蹄何時徵服不列顛群島?
    作為懸於海外的群島,不列顛似乎可以逃脫勢頭勁猛的羅馬統治。但這一地理隔絕,在羅馬與凱爾特人的互相試探中宣布失效。公元43年的羅馬皇帝克勞狄鑄造了這一偉大業績。但其實從這時的一百年前起,羅馬就開始發現了這一片禁土。舉世聞名的將軍凱撒在討伐高盧之際,意外發現了不列顛和宿敵之間的甜蜜來往。
  • 無冕之皇凱撒大帝,還未戴穩羅馬皇冠,卻在權力暗湧中被刺而亡
    凱撒是羅馬帝國的重要奠基人,在他的徵服雄心之下,羅馬的擴張大業正走向輝煌,而凱撒也成為了羅馬的。但這個稱號是後世基於他對羅馬所創造的功績而來的,他本人並未來得及戴穩羅馬的王冠,卻突然被刺而亡。凱撒是羅馬的傳奇人物,他的死因也成了謎。
  • 剛徵服了埃及豔后的凱撒,竟被私生子殺死,羅馬貴族哀嘆:不該殺
    就在凱撒死後不久,西塞羅,羅馬最傑出的文人,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沮喪地說: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刺殺凱撒? 作為羅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凱撒之死這一事件,從始至終都被籠罩在一層厚厚的迷霧中: 愷撒的追隨者、共和國的捍衛者、變節者,各有所圖。 信念、私利、忌妒、榮譽、仇恨,動機何在?
  • 奧古斯都 凱撒開創了羅馬的黃金時代
    他結束了公元前1世紀期間使羅馬共和國陷入混亂的內戰,重新組建了羅馬政府,因此他的國家內部出現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太平盛世。直到三十五歲才得到「奧古斯都」稱號,生於公元前63年。他是儒略·凱撒的侄孫,儒略在屋大維安年青時是羅馬的政治風雲人物,他自己沒有兒子,十分喜愛這位青年,為他鋪下了從政之路。但是在公元前44年當凱撒遇刺之時,他還只不過是個年僅十八歲的學生。
  • 賞析 凱撒的羅馬
    因為根據神話說法,羅馬城的建造者,他的祖先是特洛伊英雄安喀塞斯與女神阿佛洛狄德(羅馬人的維納斯)生下的特洛伊王子。而這個王子的兒子又叫做尤爾,然後他用用自己的知識硬是把這個尤爾變成了自己的祖先,還瞎吹牛說自己是維納斯的後裔。
  • 凱撒大帝被暗殺,他挺身而出,挽救羅馬政局,成為羅馬第一個皇帝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天剛蒙蒙亮,羅馬的「獨裁者」凱撒早早的起床,召集自己的將軍們來到御書房,商討對埃及的徵服計劃。大家商討達成一致後,凱撒決定去元老院宣布決策,讓元老院投票同意這個決策,雖然是個形式,但這步必須要走。
  • 高盧戰神,我來,我徵服,羅馬的無冕之王-蓋烏斯·尤裡烏斯·凱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古羅馬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是以高盧戰爭和不列顛遠徵的大將身份而名揚四海的卓越統治者。他能言善辯,極具軍事頭腦,狡猾,善於煽動人民的情緒。有著將無數的戰場引向勝利的優秀頭腦,在高盧發出了那能震動歷史的宣言:我來,我見,我徵服。
  • 凱撒有多殘忍,擊敗高盧,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凱撒徵服高盧的故事
    說到凱撒沒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作為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他曾經花費八年時間徵服高盧,在徵服高盧的同時,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四十九年,凱撒率領軍隊將羅馬佔領,打敗龐培,從此獨攬大權,開始實施獨裁統治,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凱撒徵服高盧的故事。
  • 蘇拉——凱撒——屋大維,羅馬進入帝制時代所經歷的三巨頭
    蘇拉離開羅馬後踏上東徵之路後,馬略歸來,只是歸來的馬略不再是民族英雄,而是殺人魔王——清洗蘇拉派。然而戲劇性的是,當蘇拉在打贏了東方戰爭,要與馬略決一死戰之時,馬略卻病死了。馬略人是死了,但蘇拉並未就此罷休,當他重新回到羅馬之時,另一場清洗馬略派的屠殺開始了,蘇拉比馬略更為殘暴。
  • 凱撒大帝在臨死之前,到底做了什麼樣的選擇改變了他死後的羅馬?
    凱撒大帝在臨死之前,到底做了什麼樣的選擇改變了他死後的羅馬?每當我們要說到歷史上的一位的偉人的時候都會順帶著高歌讚揚一番,像凱撒這樣做出一定功勳的更是不能夠忘記了。說起凱撒,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與中國歷史上的曹操的經歷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凱撒大帝儘管在後世一直被人說為凱撒大帝,但其實在當時凱撒儘管是戎馬一生但是是始終沒有稱帝的,這一點和曹操是比較像的。
  • 「我來,我看,我徵服」-----關於凱撒大帝的話題 | 鬼首天龍
    也許是為自己的卑鄙行為做辯護,隨後布魯圖斯做過一次演講:「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這是多麼動聽的說辭,也許有人會理解他的「高尚」,並不認為他做錯了什麼,但是布魯圖斯自己呢?一年後,布魯圖斯被憤怒的民眾所殺。參與刺殺凱撒的六十餘名兇手們,或被判有罪遭到死刑或被流放的命運,在三年之內,他們是死得乾乾淨淨,每一個人都不得好死。「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這句話也成為一句名言了,被聽眾們嗤之以鼻的那種。
  • 莎士比亞罵她是性感妖婦,長相奇醜的埃及豔后為何能徵服凱撒大帝
    埃及豔后真正的名字是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法老,她用自己舉世無雙的美貌作為絕佳利器,先後與兩個男人—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生育子孫,憑藉一己之力保全了一個王朝,避免淪落到被吞併的境地。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斥著種種謎團。
  • 擁有「尼羅河畔的花蛇」之稱的埃及豔后,她是如何徵服凱撒的
    《埃及豔后》中有著令小編神魂顛倒的一幕,那就是眾人從獅身人面像中抬出有「尼羅河畔花蛇」之稱的艷后那一幕。艷后原來本就是埃及的一位皇室女子,在凱撒大帝攻佔埃及之後,剛20出頭的克莉巴特拉將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獻給凱撒之後深得凱撒喜愛,之後的人生更是精彩。
  • 世界歷史17 凱撒是如何一步步逆襲成為羅馬最高統治者的
    前面我們講了羅馬政體的演變,亂世出英雄,在共和國與帝國交替之際,一個個英雄人物閃亮登場,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當屬凱撒。歐洲歷史上能稱為「大帝」的沒幾個,凱撒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有實無名的皇帝)。
  • 凱撒徵服高盧時殲滅一百萬人,並讓士兵任意處置十萬女俘虜
    尤裡烏斯·凱撒是古代羅馬共和國走向羅馬帝國的奠基人物,他死後他的養子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凱撒外甥女的兒子)建立了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元首。高盧總督凱撒成名之戰是徵服高盧的戰爭,事後凱撒將此次戰爭記錄了下來,稱為《高盧戰記》,在位期間創立了「儒略曆」。
  • 凱撒死後,18歲的屋大維靠什麼被封「奧古斯都」,成為羅馬之神?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在元老院門口被40多名議員亂刀刺死,結束了叱吒風雲的一生。羅馬城很快陷入了騷亂,羅馬帝國陷入動蕩分裂的邊緣。年僅18歲的養子屋大維是靠什麼戰勝政敵,統治羅馬帝國,最終封神的?
  • 大漢VS羅馬的幻想照進現實,《全面戰爭:競技場》即刻開戰
    ,不論是縱橫蜿蜒的小亞細亞還是波濤怒吼的地中海,到處充斥著羅馬神秘而又榮耀的傳說。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不斷興盛,緊隨著終身獨裁官蘇拉之後,蓋烏斯·尤裡烏斯·凱撒不斷地徵服一切他所看到的敵人,不論是氣候惡劣,部族桀驁的高盧地區,還是波濤難顧,隱約神秘的埃及託密勒王朝,都一一臣服在凱撒的鐵蹄之下。
  • 埃及豔后原來一點也不(豔),她是靠這一招徵服了凱撒大帝
    而其中,埃及豔后之名更是廣為人知。看名字,大家都覺得埃及豔后自然美豔不可方物,但實際上她並不美麗,她靠著其他的特點吸引凱撒大帝對她傾心不已。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埃及豔后的外號廣為人知,但知道其本名的人卻少之又少。埃及豔后本名克婁巴特拉,是埃及的公主。她一開始並不是埃及唯一的女王。最初,她和弟弟共同執政,直到她的弟弟對戰凱撒戰敗,她才成為了真正的國王。
  •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裘力斯·凱撒》讀後感
    凱撒這個名字,仿佛是一種遙遠的記憶。提到凱撒,在想像中,他是一個王者、戰士、英雄。如今看了莎士比亞的《裘利斯·凱撒》,不禁好奇,凱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羅馬到底有怎樣的歷史?凱撒有一句話很有名:我來、我見、我徵服。讀莎士比亞的這部劇,仿佛回到了那段歷史。全劇劇主要講述了凱撒遇刺的前後。
  • 一代梟雄凱撒大帝,因何而死?
    說點你不知道的凱撒大帝!提及凱撒大帝,相信很多人便想到了羅馬,而提起羅馬,或許很多人也會想到那著名的埃及豔后與凱撒大帝的傳聞。今天我們暫且不講埃及豔后,我們說一說凱撒大帝。此外,凱撒還是一個有膽識的人,他勇於揭露元老貴族的貪汙行為,在羅馬人心中也因此逐步樹立了威信。公元前62年,凱撒登上了羅馬政壇,並出任西班牙總督。但此時的凱撒卻深陷經濟困境,好在有克拉蘇慷慨解囊,以此相助。